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开学测试语文试卷一、卷面书写(4分)根据相关内容书写评定,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二、语文知识积累(29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 冗杂(rng) 堕落(du) 襁褓(qing) 蠕动(r)B. 炮制(po) 挑剔(t) 矗立(ch) 拾级而上(sh)C. 连翘(qio) 狩猎(shu) 棱角(lng) 怒不可遏()D. 陨石(yn) 褶皱(zh) 腈纶(qng) 强词夺理(qing)【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襁褓(qing)qing; B.拾级而上(sh)sh; D.腈纶(qng)jng; 故选C。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严峻 穿流不息 赋予 分崩离析B. 帷幕 大彻大悟 束缚 世外桃园C. 骨骼 循规蹈距 翡翠 孜孜不倦D. 喧闹 苦心孤诣 棱角 豁然开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A.穿流不息川流不息; B.世外桃园世外桃源; C.循规蹈距循规蹈矩; 故选D。3. 下列各选项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能以径寸之木A. 卷石底以出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 不用,则以纸帖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 A.连词,相当于“而”; B.动词,如;C.连词,因为; D.介词,用;故选D。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具答之B. 便要还家C. 技亦灵怪矣哉D.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具”同“俱”,全,尽; B.“要”同“邀”,邀请; C.没有通假字;D.“简”同“拣”,挑拣;故选C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今年的元旦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B. 阅兵式弘扬了国威、军威,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C. 通过警察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D. 他似乎意识到我仍然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的语言向我解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使用正确;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不能用来形容“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的中止。使用对象错误;C. 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形容我在警察的批评教育中醒悟了,使用正确;D. 困惑不解,表示不懂不明白,很迷惑的意思。形容我不太明白,和“于是又用更浅显的语言向我解释”内容相符,使用正确;故选B。6. 古诗文默写(1)四面竹树环合,_,凄神寒骨,_。(2)水击三千里,_。(3)_,晓驾炭车辗冰辙。(4)斗折蛇行,_,其岸势犬牙差互,_。(5)_,并怡然自乐。(6)求之不得,_。(7)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答案】 . 寂寥无人 . 悄怆幽邃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夜来城外一尺雪 . 明灭可见 . 不可知其源 . 黄发垂髫 . 寤寐思服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寂寥、幽邃、抟、垂髫、寤寐。7. 对下列加点词语进行解释(1)缘溪行( ) (2)渔人甚异之(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4)佁然不动( )【答案】 . 沿着 . 对感到惊异 . 大约 . 静止不动的样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沿着溪水行走。缘:沿着。(2)句意: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惊异;(3)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4)句意:(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名著阅读(5分)8. 完成小题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上面两句话中的一“他”是_,这是_的作者_,对“他”一生的评论和总结。【答案】 . 贝多芬 . 名人传 . 罗曼罗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与人物的识记。题干中给出的两句话,突出人物敢于“奋斗”的勇气,以奋斗为一生最大的快乐。这两句话出自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作者对贝多芬一生的评论和总结。贝多芬是个饱受苦难却努力奋斗的音乐家。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的听力逐渐丧失,但他依然坚守在音乐的道路上。罗曼罗兰通过大量的原始材料,如诗歌、书信、日记和事实,为我们展现了贝多芬内心的挣扎与不屈。贝多芬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他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但他的父亲却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莫扎特式的神童。为了满足父亲的期望,贝多芬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他的音乐之旅。然而,他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他常常被严苛的训练和父亲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一天,贝多芬的父亲发现他的儿子在作曲,于是他便威胁说:“如果你再作曲,我就把你的手打断!”然而,贝多芬却毫不畏惧地回答:“只要你能阻止我作曲,我就不断我的手!”这个小插曲显示了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和决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开始得到认可。他的作品开始在维也纳的音乐圈中引起轰动。然而,他的生活并不总是充满阳光。在26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开始失去听力。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然而,贝多芬并没有放弃。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面对这个困境,继续创作并演奏音乐。他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对命运宣战的武器。正是这种精神,让贝多芬在困境中不断突破自我,成为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9. “我正在这样做的时候,敌人就放了几千支箭,有许多支射中了我的手和脸。这时我不但感到箭创疼痛,工作也大大受到干扰。我最怕伤了眼睛,如果不是那时我忽然想到了应急的办法,难免弄得双目失明。”这是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一段话,格列佛的“应急的办法”是什么?请概括作答。【答案】他从口袋里找到一副眼镜牢牢地戴在鼻子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采取“应急办法”的相关情节是这样的:格列佛当时正身处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敌人向他发射了大量的箭矢。由于他戴着眼镜,这一行为可能让他看起来更为显眼,因此许多箭射中了他的手和脸。他感到剧烈的疼痛,同时他的工作也受到了极大的干扰。最为关键的是,他极度担心箭矢会射中他的眼睛,导致失明。正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格列佛突然想到了一个应急的办法。他迅速将眼镜拿出来,并尽可能牢地戴在鼻子上。这样做,眼镜就作为了一个遮挡物,为他挡住了射来的箭矢,从而保护了他的眼睛免受伤害。这个情节不仅展示了格列佛的机智和应急反应能力,也体现了他在极端困境中保护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三、阅读理解(42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10. 文中海燕象征_。11. 文中从_、_、_三个方面描写海燕,表现了海燕_的英勇无畏的气概。12. 第二段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海燕的什么特点?【答案】10.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11. . 形色 . 动作 . 声音 . 藐视恶劣环境,渴望暴风雨到来 12. 比喻、拟人。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所以象征义的理解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来确定。也可概括平时学习的积累来作答。从本文内容来看,作者用英勇的海燕象征着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来引导人民进行革命。用“暴风雨”象征无产阶级革命风暴,象征迅猛发展的革命运动。“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鸥”象征害怕革命、不革命者。【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第段“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从形色、动作、姿态方面描写海燕,表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姿态和大无畏的精神。第段“碰着波浪”“直冲向乌云”“叫喊着”描写了海燕的动作和声音,表现了海燕勇敢昂扬的斗志和乐观、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12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第二段的描写“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将“海燕”比作“箭”,是比喻的修辞;“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赋予海燕以人的行为,是拟人的修辞。将海燕的自信无私、勇敢坚强刻画得生动形象,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二)(16分)心灯如月晚饭后散步回来,我、儿子和妻一如既往地达成默契:我写作、儿看书、妻弹琴。我们各自关严了门,沉浸在各自所钟情的天地里。电就是在这时停的,房间里顿时漆黑如罩,琴声戛然而止。也不过片刻,妻摸索出了那只陈旧的蜡烛,“嚓”的一声响,客厅里先亮起一束毛笔尖似的烛光。蜡烛燃烧得静极,火苗儿纹丝不动,柔柔的光款款地投向四壁,屋里多起隐隐约约的黑影。妻和独生子不习惯这样的暗淡,轻掩房门到院中纳凉去了。我无奈地搁下笔,借此点了支烟,静坐桌前,目光落在了烛焰上。屋里是少有的静,烛光下青翠文竹和墙上的字画条幅被罩上了一层朦胧;烛光的芳香淡淡弥漫。烛,营造出满屋的馨香和温情。我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静如处子的烛焰。凝望它,它就幻化成了一盏油灯,蓦地点燃凝固于我心头已有十数个年头的思绪。油灯,对于我来说记忆尤为深刻。抑或,我所有智慧的开启,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约是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因为要升初中,我们晚上开始上自习课。那时,故乡偏僻尚未通电,30多位同学端着油灯会集到教室里来,一起点燃,亮光如柱,立即四壁生辉。第一次处在几十盏灯同时点燃的辉泽里,我们原本就十分活泼的童心越发地激动不安,素来宁静的教室搬桌挪椅,呼应嬉笑,难得安宁。有调皮者趁人不备,扑地吹灭同桌亮着的灯,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