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5页
第2页 / 共65页
第3页 / 共65页
第4页 / 共65页
第5页 / 共65页
第6页 / 共65页
第7页 / 共65页
第8页 / 共65页
第9页 / 共65页
第1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新高考新策略陕棉十二厂中学陕棉十二厂中学余湖海余湖海20102010年年7 7月月2626日日2009年福建省与浙江、安徽、辽宁和天津5省市一起,进入并成功地实施了首次新课程高考,实现了从旧大纲到新课标命题的软着陆,完成了从国家到分省命题的顺利转型,体现了内容、取材、角度、风格的平稳过渡。2010年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福建,天津,浙江,辽宁,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宁夏,重庆,陕西,上海,海南,一共18个。一、一、 2010年全国年全国课 标卷文卷文综地理地理试题命命题特点和考特点和考查的主干的主干知知识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陕西、湖南)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试题设计新颖,取材更切近“以地为主”(存、产、活),体现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纵观全卷,与09年试题相比,地理试题以稳定为主,整体难度和去年辽宁、宁夏卷相比,有所提高,题目不偏、不怪、无“超纲”内容,总体难度不大。我省(陕西)使用新课改教材后第一年全国高考,与往年相比,文综题变化明显。特别是地理试题选择部分,难度要明显高于2009年,灵活性非常强,要求考生既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010年陕西地理(文综)高考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着力于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考查,总体难度不大,比较好地体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综合能力。“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命题特征在试卷中表现明显。试题结构较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所占比重较合理。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课改后的试题没有最难,只有更活。出题专家的状态也渐入佳境,命题险象环生,命题人往往精心布设陷阱,等待考生往里跳。完全摆脱了原来以教材为纲的传统,对以后考生和教师的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套试题必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天气系统、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区位分析、水资源利用、气候类型判断、等值线判读分析等内容。选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有:旅游地优势条件分析、滑坡的成因、沙尘暴的成因。试题特点一、主干知识的考察仍然是主流,没有出现新的知识,也没出现偏、难、 怪的试题,体现了试题的平稳性。从知识角度讲,不追求知识的细枝末节,不考查偏僻和脱离生活的知识,只考查了中学地理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第一组题和第四组题:气候、农业、全球气候变化、河流第二组题和第三组题:人文地理中的人口、工业区位综合题中36题:等值线的分布及原因、国土整治;37题:第一产业农业中的蚕桑养殖业的地理分布及条件分析,关注三农问题,关注社会热点。41题: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42题.自然灾害的防治;43题:环境保护中的沙尘暴的成因、危害,防治,再次登上新课程试卷。二、以区域地图为背景,设问角度新颖、巧妙、灵活地理特色显著,试题图文并茂,无图(表)不成题,一图(表)带多题,这也是这几年高考形式的延续。图形图标共9幅,一个表格(特别是注记和图例的变化),图2有创新(实际上高考题的每个图都是创新)。需要考生对相关图像所反映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后才能对涉及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再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对地理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学科特征明显。区域图出现了多达6幅,图2有创新,以典型的小区域图为背景,重现了国家与省区边界的局部图,重现了中东热点地区,说明了一个试题情境让命题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设置多个不同的问题,切口宽了,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设问的余地。区域地理的考察成为新课程试卷的重头戏。形式多样图像,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边界;世界区域;中国的东北区域;中国全图;中国西北地区。突出对背景知识的考查,试题本身不会让大多数学生判读不出区域,一般所考查的区域学生很容易判断,但是要求对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除此之外,对历史背景的考查也不能忽视。1、图的呈现形式,主要以区域等值线图(区域图)和统计图表形式出现,比例相当。以必做部分为例,有6幅图,其中区域等值图(区域图)3幅,统计图表3幅。区域等值线图(区域图),考察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特别是气候气象为主要知识内容,而统计图表主要考察人文地理等主干知识,主要涉及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等内容,并且考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值大体相当。2、图的呈现形式力求丰富多变。图表均为原创图表(或者首次设计成试题),呈现方式有宏观尺度也有微观尺度,图表类型不断求新求变,如36题等雪期线图为首次出现,45题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图,此图实际是在金字塔图的基础上在变形创新。3、图(表)的信息来源于生产生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可以13题中2001年5月的洪灾,从68题我国沿海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可见一斑。虽然新课标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内容(如选做部分),但是在图表的使用上并无新的变化,同时也隐含新课标高考和大纲的的高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是能力考试,都要以图表为载体,考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三、凸显了新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渗透新课标理念,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对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要求学生能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地理事物实际的形成原因或发展过程。要求学生判断试题中的材料图表和题干敏锐程度很高,即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准确的理解试题要求,读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四、非常明显的新课改的题型,突出选择性。必选的自然地理里比如说地形、气候、水文、土壤都有了,人文地理市场、交通、运输这些都有了,选做的是自然灾害和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这点在题目里全都体现出来了。五、首次没有考察地球运动的知识,这是例外,这是老师和学生复习备考中最不敢忽视的知识点。对于地球运动的试题大多数学生感到非常的困难,空间想像力的欠缺,数学的不足导致了逻辑推理的艰难,这是不是代表了以后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向:淡化地球运动的试题,增加区域地理,降低试题的难度?或是07、08年的试题遭人议论太多?今后怎么复习?六、重视地理事物分布及意义(特别是等值线)的考察,这是地理学的精髓。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分析这套试卷是国家坚定不移的课改决心的第一次宣言。是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拼体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拼体力而不是拼智力力而不是拼智力的第一次宣战。二、二、 2010年高考文年高考文综地理地理试题试卷卷结构构与分与分值权重重选择题:111题,每个,每个4分,共分,共44分;分;综合合题:36题(学科内(学科内综合),合),26分;分;37题(学科内(学科内综合),合),20分分选做做题,三,三选一:一:41题(旅游地理);(旅游地理);42题(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防治);与防治);43题(环境保境保护),每),每题10分,任分,任选一一题。三、试题欣赏及解析三、试题欣赏及解析 第第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l3题。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解析:以此组试题做为2010年高考文综合的开篇,想必出题专家并没有想过多的难为考生,考场的学生估计一上来也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阻力,当时应该算是比较顺利地完成该组试题,只是事先没想到这三道题居然会有很多人一道都没选对,对答案时真是巨大的打击啊!言归正传,应该说此题设计巧妙,要求学生有缜密的心思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确定该区域为新疆(备考中要求学生记忆乌鲁木齐的经纬度88E,44N,很有必要),这是考生必须能够做到的。定位后,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就可确定第1题,北疆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第2题的迷惑性非常大,不仔细审题很多学生都会选择B,但那样出题就过于直白了。一定要注意时间段,材料中说的是“2010年5月初,该区域气温骤升”,试题问的是“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正是因为之前的气温偏低,积雪没有完全融化,等到5月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区域定位知道是亚洲内陆地区,挖掘条件“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说了很多,归根结底是学生要知道水是怎么来的,内陆地区不可能大量降水,只能是冰雪融水,条件告知气温骤升,冰雪融化有了条件,关键就在5月前山地积累的冰雪量了,量大必然造成水多,引发洪水。第3题的关键依然在材料中给了提示“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必须选择能够使天气晴朗的天气系统啊,这道题不应该错。答案:1、A2、D3、C第一组13题以我国新疆北部出现异常天气为素材,重点考查学生空间定位的能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对产生洪灾的天气系统的理解能力、对近期气候变化特点(冷冬冷春)的感知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同时1-3题,巧妙的运用汉语的丰富、精确的表达,叙述了一个矛盾的两件事晴朗,升温,与和常年比严重的涝灾。故意与我们平时所背的通识相违背,可以说是考查逆向思维。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可以说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要综合信息进行判断,也有个甄别的过程,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上独具匠心,深思熟虑,这是高中教育的精髓!不能引导孩子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诠释自然!这是一个和应试教育宣战的好题目!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A.数量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解析:解析:纵观通篇11道地理选择题,因为缺少了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可能给学生造成困难最大的就是第4题。文科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两个年代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但答题要讲究技巧,也就是猜也要有根据,不是完全的瞎猜,要尽量去揣摩出题人的心理。该题就是个简单的计算题,出题人想要考生重视地理的文理综合性,所以一定要把出题人给的数据用上,关键要注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为1865周岁,且该国是从2001年开始控制新生人口,所以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较多,要过18年后才全部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所以要到2001+18及2019年该国的人口负担最轻,同样道理这批人65年后全部成为老年人,这时,也就是2001+65即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第5题,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这个词一定是别有用意的。我学生说,孩子少了,学校少了,老师转行;老年人多了,养老保险业就业人数多了,选“职业构成”,D是肯定不合适的,但职业构成这个答案学生也难以想到。很显然排除法的话“数量”“年龄”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传导到劳动人口,出生率不影响性别构成。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到该国从事婴幼儿抚育相关职业人口的变化,因而首先会影响到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生活中,学校撤并的事情很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在产业的劳动力分布上有体现,出生人口的减少没有使劳动力的数量马上减少,而是依然上升,性别构成当然不受出生率影响,年龄构成就是固定的1865岁,看来这些都不是答案。答案:4、A5、有些同学一上来,地理前5道题,全部错误,只能说我很同情他们。文综的杀伤力真的很强啊!4-5选择是难度系数最大的。之所以难!是因为这道选择题,给定特定的时间,和一个概念(比值),而4的设问,是要求在时间上迁移,5要求在分析原因方面拉出区分度。这种以空间时间为背景的问题设计,旨在引导中学教学,努力创设问题,完成课程目标的第二过程与方法。地理的美,在于时间空间的特征和规律。这种量化的试题,为地理教育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最好案例。恕我直言,那些用“归纳知识结构”而进行高三复习的老师,应该大跌眼镜!表1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表,完成68题。6该公司、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A.开拓国际市场B建立品牌形象C.吸引国外资金D降低生产成本7.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A.降低劳动成本B增强集聚效应C.便于产品销售D便于原料运输8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A市场B资金C原料D技术解析:第三组题68题,主要考查工业布局、区位因素分析及产业转移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容易做对,得分率应该较高。审题利用表格中的信息,分析整理即能得到答案。第6题,、阶段都是产品销往国外,所以是A。第7题,我国在国外建厂的例子有很多,原因不外乎就是加强本土化,接近市场,降低产品运费。第8题,在发达国家设置了研发中心,资料中还特意强调米兰是时尚之都,所以看重的是领先的技术。68三道题,是送分的,但是前五道把孩子弄糊涂了答案:、A7、C8、D 图3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A50mmB150mmC200mmD250mm10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引湖水灌溉海水淡化 改进灌溉技术建水库调节径流A.B.C.D.11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解析:死海附近地区再一次出现在了高考的试卷上,也再一次验证高考试题不在乎覆盖面,区域地理不是轮流坐庄,想考哪就考哪,没有概率,一切以能力立意。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再结合降水量,确定该区域应为地中海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带。第9题的关键词是“夏季”,不管甲地是地中海气候还是热带沙漠气候,他夏季的降水量都会很少。第10题考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量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所以建水库调节径流不如海水淡化有效,何况西亚的海水淡化是卓有成效的,还有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十分先进和普遍。第11题的D选项水到渠成,是很明显的答案。答案:答案:9、A 10、B 11、D 第四组题9-11题难度较大,考查空间定位、气候类型判断、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分析、水资源的利用,学生很难全部做对。911选材教科书的案例,但是设计的很好,没有教科书和大纲的影子,只有课标规定的能力。(七年级下P57、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本地理2P14,湘教版必修P60阅读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湘教版必修P61活动:简要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第第卷卷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36(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6分)(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8分)解析(1):考查等值线判读和地形分布特点答案:(答案:(1) 等雪等雪线在中部地区向北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北)凸出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摄氏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摄氏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解析(2):考查等值线判读并解释原因答案:(2)甲地雪期比乙地地雪期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解析(3):综合考查水土流速(冰雪侵蚀,地形,人为破坏植被,融雪径流量)原因答案:(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更多受到人类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36题,是等值线附加在区域上,问题是等值线,解决问题要回归区域,如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区域人类活动。第36题在区域考查上特色更明显一些,区域功能最强。题目以“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的空间分布图”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对等值线的判读分析能力,提取有效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题目第一问,通过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一些学生不会通过等值线的分布特点来分析地形的分布特点,只是通过区域判断(我国东北地区)直接得出结论。因此失分严重。首先三个设问从不同角度分析东北三省的雪期地形,侵蚀,等等。第一问,不难,但是不单单是能力,而是我们一直说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探究。第二问:很正常,学生很容易得分,第三问有些太细了,孩子想不到,关键是用“冰雪消融径流量”。 其次,图的选择具有陌生感(人教版必修第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就用东北)。可是,两种类型的等值线,实际上考察学生的基本功,以及迁移到地形对雪期的影响(折射着温度)。反其道而行之,不仅考察知识,更考察一种思维策略。 没有聪明的老师,就没有聪明的学生!我想说的是,命题者用美妙的地理思维,浓缩的设问,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和规律。傻瓜是学不好地理的!3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8分)(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6分)(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解析(1):多维全面性的考察,从那些角度?主语:发展的特点修饰语:我国桑蚕业。第一产业农业中的蚕桑养殖业的地理分布及条件分析,关注三农问题,关注社会热点。由整体到局部是地理思维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老师要教学生地理科学处处都是时间和空间变化分布。这道难度不大。但是命题者的意图不仅仅是“送分送到家”而是一种灵活运用知识的代表题。它需要一个考生在思维上没有漏洞!也就是说,在知识的基础上,考察了思维的敏捷性、全面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答答案要点一: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发展迅速,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答案要点二: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解析(2):答好这题必须有两个素养:1、题干2、区位(农业)这个题不难,但是满分不易。(2)答案要点: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距离珠三角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解析(3):本题属于这个是利用地理知识探讨问题的实际典范,答案是开放性的,是赞成是反对,只要理由充分,都是对的。重视活动课是获得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重视活动课是获得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做好下列3个活动课就对回答本题有很好的帮助。湘教版必修:第P60页活动: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自然因素要自然因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第P61页活动: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的工人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第P62页活动: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座上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人的高级酒店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1996年,我国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价格大幅度下跌。)37题选材很一般,但是经过题选材很一般,但是经过命题者的加工,散发着智慧命题者的加工,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课改,就是教学理的光芒。课改,就是教学理念方式的变革,和教科书无念方式的变革,和教科书无关,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请考生在第41、42、43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1(10分分)旅游地理旅游地理分析图7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参考答案: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好):地处地中海的岛屿,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有海滨浴场、海域、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世界遗产、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交通设施完善(有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通达性好。42(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解析: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防治。(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参考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公路被毁。43.环境保护甘肃民勒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解析:环境保护中的沙尘暴的成因、危害,防治,再次登上新课程试卷。参考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漠丰富 制备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四、新课改精神的四、新课改精神的试题表现试题表现(1)从课程目标上看,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生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种理念在试题中的表现是:试题取这种理念在试题中的表现是:试题取材脱离教材。材脱离教材。如第二组题(45题),首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用年龄对概念描述。这是教材中所没有的内容。考查则立足试题信息,要求学生考场自学,并理解概念,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例如,第4题要求计算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考生若抛开材料答题,将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因此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弄清楚2001年对该国的转折性意义。新出生的人口在刚好达到18岁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刚好达到65岁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照应的题目已知的“定义”信息。我想,这样的思维过程,不是教材所能给予学生的,它需要学生的主动思维、正确思考。(2)从新课程设置来看: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种理念在试题中的表现是这种理念在试题中的表现是:今年试题中增加了选修模块,试卷中就选修教材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分别设计了一道分值权重相同的综合题,供考生选择。不同省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决定了考生选做的题目,当然随着选修课程开设范围的扩大,考生的选择余地也会更大。考场上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优势选择,也可忽略课程的影响,以得分为最终目的。从选修试题的题从选修试题的题量来看,由于是第一年在文科综合中增加选修模块,只有一量来看,由于是第一年在文科综合中增加选修模块,只有一个设问,而且三个问题难度相当。但注重学生的思维的质量,个设问,而且三个问题难度相当。但注重学生的思维的质量,学生得满分的机会还是比较小的,因此也有一定的区分度。学生得满分的机会还是比较小的,因此也有一定的区分度。另外,在第37题的第(3)问探讨“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从所给答案来看,本题属于这个是利用地理知识探讨问题的实际典范,答案是开放性的,是赞成是反对,只要理由充分,都是对的。(3)就新课程内容来看: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种理念在试题中的表现是这种理念在试题中的表现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侧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查。就第一点而言,第36题的题图背景为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的空间分布.很明显这属于气象研究资料.第1题的题干”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聚升,出现了洪灾.”这是建立在天气实际观测基础上的再现.相对而言,往年的宁夏卷生活气息更浓些.就第二点而言,强调地理知识的主干性,以及基本地理技能的考查.(4)关于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我们知道考试是一种考生在互动、合作。我们知道考试是一种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测试内容的个体活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测试内容的个体活动,是不能互动与合作的,但可以检测学生平是不能互动与合作的,但可以检测学生平时时“互动与合作互动与合作”的学习成果。因此,这的学习成果。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在考场主要表现为能力考查,种学习方式在考场主要表现为能力考查,如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如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今后应对的策略、理解学生看问题的视角 每个学生选对都有各自的理由,老师的想法往往是错的。孩子们的创造性最强!有时候学生做题有感觉,并不像老师分析那样!(感觉是什么?感觉就是有时可靠,有时候不可靠的东西。说白了那就是不可靠!)再说,我们老师在做题时有像我们评讲时那样思考吗?我感觉大多数也不会!老师认为学生一定能做对的题目,定会有一些人做错,而且,他们的理由看上去挺“合理”。、对待命题的变化现在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常识的理解了!越来越贴近生产的常识!也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常识!学生觉得高考题难做,大家觉得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命题体现素质教育,但很多一线职能部门认识不到这一点。只知道高考过后,很多学习好的地理错一半,平时学习不好的反而错2-3个或1-2个,09年听说也是这样,我估计其地区也会有相同的状况。高考总是颠覆平时,我想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反思!我觉得要为高考释压,地理这一科的命题越来越要求广大的地理老师对高考的复习做相应的调整了!我知道市里模拟考试前十名的两个学生地理错了四个,平时都在两个一下,好几个艺术生只错2、3个!感觉这些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一直感觉我们的教学得变!从省评卷中心得知:很多人认为鹅卵石是鹅下的蛋,晕! 以前那套知识体系的讲解,在深怕学生吃不透弄不懂的问题上大费周折,结果到头还是搞不清楚,复习要重点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一些现象的认识,最终能理解。打破现有的常规复习体系,效果不见得会差!3、关于大纲与课标的利用()难度分布(按理是觉得4、5题应放在后面一些。)难度分布也并非是由易到难,高考题也有心理战术问题,这也是考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的重要方面!考试说明中有一句话,试题安排一般会由简到难。只是一般。()大纲说明 大纲说明就是一个灯!大纲中会呈现一些精典高考题,一定要拿出一些时间来带领学生。做一做。对大纲要深钻细研,领会实质。()命题的原则 研究命题和做题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高考题!这是多年高考命题组组长的原话。 每年高校人员命题,他们的原则是怎样利于他们选拔人才就怎样命题。这就是为什么每年要挑选老师负责做题的原因,担心多道“超纲”,成为无效命题,他们的脑中是没有“超纲”概念的。时刻考虑如何选拔人才!选拔是核心!高考就是选拔性考试!但是大纲说明分析的是过去高考题,是前一、二年的高考,它讲的是规律!其实带着欣赏去看高考题,你会有很多收获!细细品味还是会发现高考题的确体现了选拔功能的。4、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综地理成绩的突破文综的瓶颈就是地理,不得不承认。现在教学,尤其高三,堆砌了大量的知识,往往把主干知识和核心规律淹没了!尤其是学习好的,考虑的问题太杂,太多,往往容易忽略主干知识,尤其是在综合题答题上。高三学生掌握的知识就像他们答综合题一样,答得很多,把最主要的内容覆盖了!所以教学模式肯定得变!高三抓的太紧未必能出好成绩。学生和老师太注重知识了,而忽略了主干知识和核心规律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底是高考围绕教学,还是教学围绕高考?理论上应该是高考围绕教学,当然高考也要指导教学。现在很多学校开展的三段式教学:一个问题,先由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然后一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人讲,最后老师点评!高考的命题不能不说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素质教育!而一线的老师和学生还是步子慢了点。对偏难知识性的考查大大降低了!我感觉高考不是主要围绕学生和教学,它首先服务于高校选拔(这是核心),其次是服务于对教学的指引!我认为高考要做到围绕教学,和指导教学的选拔人才。通过选拔的是有头脑的人!通过选拔的是有智慧和有能力的学生!其实大家现在平时训练、摸拟考试、市上会考改卷的时候,甚至从高考试卷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答非所问,什么原因?不见学生答题真想不到学生会错在什么地方,见了才知道错的让人不可思议。关键是审题。一定要试着让学生学会审题!现在的学生书上的基本知道,但遇到题就是不会下手!高考的复习还是应该是问题式的,重在一节课解决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我们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和核心规律,然后,用这些知识去解释问题,而不是增加旮旯角落的知识和重复的对知识的讲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生活阅历等,都难以适应现代的地理教学。甚至在不会辨别方向、不知道一列火车大概多少节车厢、不知道桥梁载重量和隧道的净空高度等。(2)题要做,但要做到精,更要引导学生品!找典型的高考题,然后让学生做,改,评,找复习对策!引导学生品题很多重要,带着学生品题,告诉他们我们课堂上讲的是哪些,课本上的知识是什么,高考究竟考什么!老师应要多研究教材,这才是根,题是做不完的!但我们的老师如果说连教材都没有给学生搞清楚,如何给学生一碗水哟!我们还是应该重视教材的,因为它是主干知识的载体。5、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高考题解题重在挖掘信息,找到突破口。要提升学生的知识领悟、运用和迁移能力,体现对能力的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等,也就是考试说明中的四项能力的培养。穷尽图中信息为我用。尤其是高一、高二,兴趣和学科思维水平的培养更重要,如果单纯说知识,我感觉高三一年就够了!但是能力却是高三解决不了的!所以高考的应试训练应有针对性。诠释概念你看选择题都是新概念,要引导学生诠释概念。这就是获取信息,对题干中所提及新概念的理解、应用,这个最难。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因为上考场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所内在的东西,不是靠题海战术。(我采取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答案。)就本卷第一组题,区域定位知道是亚洲内陆地区,挖掘条件“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说了很多,归根结底是学生要知道水是怎么来的,内陆地区不可能大量降水,只能是冰雪融水,条件告知气温骤升,冰雪融化有了条件,关键就在5月前山地积累的冰雪量了,量大必然造成水多,引发洪水。做好高中系统地理的区域化,形成举一(高中地理)反三(区域地理事实和案例)的迁移能力。在实施系统地理区域化策略时,努力使学生学会将高中系统地理涉及的区域案例通过转换、变化和替代,实现高中地理“三基”与区域地理平台的有机整合,避免割裂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甚至脱离高中系统地理去重复初中区域地理的做法。如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代之以长江、珠江、伏尔加河、亚马孙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带动地形、气候、矿产、水利、土地资源、人口、城市、人地关系等层面的分析与综合。长效和短效作业结合,时常实考,学以致用。长效作业,就是教师根据课标的最低要求之上,进行的一个针对本学科内容的深度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实践活动意识,确保“过程与方法”贯穿地理备考全过程。紧随新课程与新高考的变化,切实将高考复习教学重心从关注学生掌握知识量,转变到能力立意上,落实地理学科教学与复习中的“过程与方法”要求,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在过程中发展地理学科能力、掌握地理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地理教学逻辑,培养思维导图,发展地理批判性思维。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新课程地理高考中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高三地理复习课要重视思维导训,把体现地理学科思想方法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借助知识结构“模式”形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迁移能力平台。课堂上要善于运用纲要信号图示,展示知识结构,搭建因果关系链;应用范例解析归纳,促进融会贯通;应用因果关系推理,认识本质属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地理思维,可以采用逆向思考、辩证思考、动态思考,对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加以必要的引领和指导。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证性和应用性。应重视并善于从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等教科书以外的地理核心学术期刊、时政要闻中选取与高中地理主干性知识直接有关的问题,充分挖掘和确定作为“过程与方法”的切入点,关注社会时政,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证和平台,以能力为导向,用学科的眼光审视、论证、探究地理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解决地理问6、应试要求规范。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今年的考卷有一点很突出的就是你一定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才能得高分,把话说明白,非常专业化的语言,层次规范,不光把题做好,我们平常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规范语言,这样才能够答题出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也是逐渐培养出来的。祝老师们:健平幸幸康安福福 !谢谢谢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