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9页
第2页 / 共109页
第3页 / 共109页
第4页 / 共109页
第5页 / 共109页
第6页 / 共109页
第7页 / 共109页
第8页 / 共109页
第9页 / 共109页
第1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二章 学生心理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展与教育认知发展与教育A社会化发展与教育B情绪意志发展与教育C本章小结D认知发展与 教育第一节01020304注意与教育感知觉与教育记忆与记忆力的培养思维及其品质的培养05想像和想像力的培养0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07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五、注意与教育五、注意与教育 (一)注意的含义注意的含义(二)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分类(四)注意规律在教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育中的应用(三)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一)注意的含义含义 注注意意是是心心理理活活动动对对一一定定事事物物的的指指向向和和集集中中。注注意具有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两个基本特征。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孤立地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孤立地存在,它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开端,又与整个存在,它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开端,又与整个心理活动相始终。心理活动相始终。(二)、注意分类(二)、注意分类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无意注意的概念概念(2)引起无意注意的)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原因什么是无意注意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无意意注注意意是是一一种种没没有有预预定定目目的的、也也不不需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特点:1)1)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强度2)2)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3)3)刺刺激激物物之之间间的的对对比比关关系系 4)4)刺激物的刺激物的运动运动变化变化2.2.人的主观因素:人的主观因素:1)1)人人的的需需要要、兴兴趣趣和和情情感感2)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3)3)人对事物的期待人对事物的期待 4)4)人的身心状态。人的身心状态。2.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1)什么是有意注意什么是有意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什么是有意注意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有意意注注意意是是自自觉觉而而有有预预定定目目的的,必必要要时时还还需需要要一一定定的的意意志志努努力力的的注注意意。由由于于它它是是受受人人的的意意识识调调节节和和支支配配的的,所所以以,有有意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2.2.合理地组织活动;合理地组织活动;3.3.稳定的间接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4.4.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力。(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 1. .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2.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注意;给予信号,适时提醒;给予信号,适时提醒;提出问题,强制注意;提出问题,强制注意;提出批评,给予警示。提出批评,给予警示。3.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无无意意注注意意与与有有意意注注意意是是两两种种不不同同性性质质的的注注意意。在在社社会会实实践践中中,两两种种注注意意不不能能截截然然分分开,可以不断地相互转化。开,可以不断地相互转化。巧妙地利用两种注意交互转化巧妙地利用两种注意交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的规律组织教学 教教学学活活动动中中把把两两种种注注意意有有机机地地结结合合起起来来,一一方方面面要要使使学学生生在在理理解解学学习习目目的的意意义义的的基基础础上上依依靠靠有有意意注注意意来来学学习习,另另一一方方面面也也要要使使学学生生对对学学习习产产生生兴兴趣趣,利利用用无无意意注注意意来来组组织织教教学学。引引导导学学生生运运用用两两种种注注意意相相互互转转化化的的规规律律来安排学习。来安排学习。(三)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注意的范围范围2、注意的、注意的稳定性稳定性3、注意的、注意的分配分配4、注意的、注意的转移转移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注意特征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注意特征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影响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知觉对象(一)知觉对象的特点的特点(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稳定性(一)注意稳定性的含义(一)注意稳定性的含义 注注意意的的稳稳定定性性又又叫叫注注意意的的持持久久性性,是是指指人人的的心心理理活活动动持持久久地地保保持持在在一一定定事事物物或或活活动动上上的的特性。特性。(二)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二)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 1.1.注意对象的注意对象的特点特点。 2.2.活动的组织安排。活动的组织安排。 3.3.人自身的特点。人自身的特点。三、注意的分配三、注意的分配(一)注意分配的含义(一)注意分配的含义 注注意意的的分分配配是是指指人人在在同同时时进进行行两两种种或或多多种种活活动动时时,能能够够把把注注意意指指向向不不同同的的对对象象;或或指指在在从从事事某某种种活活动动时时,同同时时把把心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二)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二)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1.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2.活动间的关系。活动间的关系。 3.3.活动的性质活动的性质四、注意的转移四、注意的转移(一)注意转移的含义(一)注意转移的含义 注注意意的的转转移移是是根根据据新新的的活活动动目目的的和和任任务务,主主动动地地把把注注意意从从一一个个对对象象转转移移到到另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2.2.新活动的特点。新活动的特点。 3.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一、感知觉与教育(一)定义(一)定义(二)二者关系(二)二者关系(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四)知觉的特性(四)知觉的特性(五)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五)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定义(一)定义1 1、感觉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 2、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二)二者关系(二)二者关系相同点:相同点:1 1)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与基础)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与基础2 2)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3 3)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区别点:区别点:1 1)产生性质不同。感觉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产生性质不同。感觉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在感觉基础上对物体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在感觉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 2)反映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反映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以及相互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以及相互关系形成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关系形成的综合、整体的反映。3 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受性:个体对刺激的感受能力。个体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1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或称绝对(或称绝对阈的下限)。阈的下限)。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2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叫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叫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就称为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就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2)感受性的变化)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联觉现象: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联觉现象: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刮擦声引起皮肤的发麻。现象。如刮擦声引起皮肤的发麻。. .感觉补偿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四、四、 知觉知觉的特性或基本规律的特性或基本规律(一一)、知觉的、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 (二二)、知觉的、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性 (三三)、知觉的、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 (四四)、知觉的、知觉的恒恒常性常性(一)(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l知觉的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觉系统会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l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l客观因素: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刺激物的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度,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差别度,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l主观因素:主观因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有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思维定势与情绪状态。兴趣、爱好、思维定势与情绪状态。l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l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l知觉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l词语词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l个人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及定势等对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及定势等对人的知觉理解有重要影响人的知觉理解有重要影响。 (二)知觉的理解性(二)知觉的理解性l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指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整体的过程。l接近原则接近原则: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织在一起 。l相似原则相似原则: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织在一起。一起。l完整倾向完整倾向原则原则: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l连续原则连续原则: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三)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整体性l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l类型类型包括:包括:1.1.大小恒常大小恒常2.2.形状形状恒常恒常3.3.明度恒常明度恒常4.4.颜色恒常颜色恒常(四)知觉的恒常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 1)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言语直观:(五)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2教师要应用感知规律,有效促进直观教学。v第一,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第一,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观形式。v第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第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1 1)强度律)强度律(2 2)差异律)差异律(3 3)活动律)活动律(4 4)组合律)组合律v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惯。补充知识:观察补充知识:观察的的品质品质1.1.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n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2 2.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n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3 3. .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精细性n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品质。4 4. .观察敏锐性观察敏锐性n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牲特征的品质。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牲特征的品质。补充知识:观察力补充知识:观察力的的培养培养(主观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或如何使学生养成(主观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或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良好的观察习惯?)1.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5.学会做观察记录;学会做观察记录;6.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7.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二、记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二、记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记忆的定义(一)记忆的定义(二)记忆的类型(二)记忆的类型(三)记忆表象(三)记忆表象(四)记忆过程(四)记忆过程(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记忆(一)记忆 的定义的定义l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信息加工加工的观点来看,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的观点来看,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编码、储存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检索和提取的过的过程。程。l记忆过程包括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三个基本环节。基本环节。1.1.按照记忆内容或特点的不同划分按照记忆内容或特点的不同划分.形象记忆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语义(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结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以个体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的记忆。.动作(运动)记忆动作(运动)记忆: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记忆。. .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二二)记忆的类型)记忆的类型2.按照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按照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1 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l又称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其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其特特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是未经加工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是未经加工的的原始状态原始状态,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 2秒钟。秒钟。(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保持在1 1分钟以内的记忆。其特点是:分钟以内的记忆。其特点是: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容量为觉通道编码,容量为7272个组块个组块。(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是指保持时间在1 1分钟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其特点是:组织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其特点是:组织性、备用性,容量几乎无限。性、备用性,容量几乎无限。三种记忆的比较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编码方式编码方式储存时间储存时间储存容量储存容量加工方式加工方式 纯感觉性质纯感觉性质0.25-20.25-2秒秒大大无无 听觉编码听觉编码1 1分钟分钟7272组块化;组块化;复述复述 语义编码语义编码1 1分钟至终生分钟至终生无限无限复述;复述;组织加工;组织加工;有动机的努力有动机的努力 (四)记忆过程(四)记忆过程1.1.识记识记2.2.保持和遗忘保持和遗忘3.3.再认和重现再认和重现1 1、定义、定义l识记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观事物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识记是输入信息和初步编码的过程,识记是输入信息和初步编码的过程,识识记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端,是记忆过程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端,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保持的必要前提。的第一步,是保持的必要前提。(1 1)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识记和有意识记l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先既无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是事先既无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很大的记。特点: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选择性和偶然性。l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高度的自觉性高度的自觉性。(2 2)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解其内容,可将识记分为解其内容,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2 2、分类、分类补充: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补充: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l识记的目的与任务识记的目的与任务;l活动的内容与性质活动的内容与性质;l识记的方法识记的方法;l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1 1)定义)定义l保持保持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巩固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就是信息的巩固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就是信息的进一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进一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保持保持是识记过程的继续,是识记过程的继续,是整个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再认或是整个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再认或重现的重要条件。重现的重要条件。l遗忘是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包括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再认和回忆。包括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2 2)保持中的信息加工)保持中的信息加工保存在记忆中信息并不是一成变的,而是处在加工保存在记忆中信息并不是一成变的,而是处在加工过程中。加工过程经历了以下两种变化:过程中。加工过程经历了以下两种变化:l保持保持内容减少内容减少:遗忘:遗忘遗忘曲线或遗忘规律遗忘曲线或遗忘规律该曲线表明:该曲线表明:识记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逐渐减慢,揭示了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遗忘的进程是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先快后慢,呈负加快后慢,呈负加速型速型。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1)l衰退理论: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l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l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和和前摄前摄抑制抑制。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2)* *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料的干扰作用。* *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的干扰作用。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3)l提取失败理论:提取失败理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能被提取出来。l“舌尖现象舌尖现象”或或“话到嘴边现象话到嘴边现象”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4)l动机性遗忘理论: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因此也称压抑理论。因此也称压抑理论。l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是第一个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个体维护自我动态过程的心理学家。个体维护自我动态过程的心理学家。3.再认和重现再认和重现再认和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提取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提取的两种基本形式。的两种基本形式。 重现重现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n再认再认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在重新出现时能够把它识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在重新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别出来。(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n1.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n2.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 1)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与)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与任务;任务;(2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教学;(3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具体化;具体化;(4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教学n2.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 1)及时复习。)及时复习。(2 2)分散)分散复习。复习。一般说来,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一般说来,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集中复习。(3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结合。(4 4)复习方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多样化。(5 5)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指在学习)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又称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又称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它是巩固、保持和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它是巩固、保持和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之一之一。大量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一般一般超额学习在超额学习在50%50%左右效果左右效果最佳。最佳。补充:记忆的品质与培养补充:记忆的品质与培养(简答题: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谈如(简答题: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一)识记的敏捷性(一)识记的敏捷性识识记记的的敏敏捷捷性性:指指识识记记速速度度快快慢慢方方面面的的特征特征。 提高学生识记的敏捷性的方法:提高学生识记的敏捷性的方法: 1 1、明确识记的目的,避免浪费时间;、明确识记的目的,避免浪费时间; 2 2、集中注意、集中注意 (二)保持的持久性(二)保持的持久性保保持持的的持持久久性性:指指识识记记事事物物保保持持时时间间长长短方面的特征。短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保持的持久性方法:培养学生保持的持久性方法: 1 1、善善于于把把识识记记的的材材料料纳纳入入到到已已有有的的知知识体系中;识体系中; 2 2、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三)记忆的正确性(三)记忆的正确性记记忆忆的的正正确确性性:指指对对记记忆忆内内容容的的识识记记、保保持持和和提取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提取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记忆的正确性的方法:培养学生记忆的正确性的方法: 1 1、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 2 2、在在复复习习时时要要把把相相似似的的材材料料经经常常加加以以比比较较,防防止混淆;止混淆; 3 3、要要把把正正确确识识记记的的事事物物同同好好像像记记住住的的事事物物区区别别开来。开来。(四)记忆的准备性(四)记忆的准备性记记忆忆的的准准备备性性:指指从从记记忆忆中中提提取取所所需需知知识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识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记忆的准备性的方法:培养学生记忆的准备性的方法:关键是要使掌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握的知识系统化。四、思维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四、思维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概念与特征(一)概念与特征(二)种类(二)种类(三)思维品质及培养(三)思维品质及培养(一)概念与特征(一)概念与特征n定义定义q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二)思维的种类及特点(二)思维的种类及特点n1.根据思维的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根据思维的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象思维q(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q又叫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又叫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q(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n利用具体形象或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利用具体形象或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q语词逻辑思维语词逻辑思维:n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要借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要借助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助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n(1)经验思维)经验思维q人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经验思人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经验思维。维。n(2)理论思维)理论思维q理论思维则是依据科学的概念和推理,判断某理论思维则是依据科学的概念和推理,判断某一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一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n根据思维根据思维得出结论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得出结论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认识来分来分n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n分析思维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n根据思维所指方向可分为:根据思维所指方向可分为:n1.辐合思维辐合思维n也叫集中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n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n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4.4.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n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分为: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分为:n1.常规思维常规思维n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n2.创造思维创造思维n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5.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三)思维的品质及培养(三)思维的品质及培养(简答题)(简答题)1.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思维的敏捷性敏捷性(2)思维的)思维的灵活性灵活性(3)思维的)思维的深刻性深刻性(4)思维的)思维的独创性独创性(5)思维的)思维的广阔性广阔性(6)思维的)思维的批判性批判性2.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n(1 1)教材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改进教学方法。)教材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改进教学方法。n(2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n(3 3)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n(4 4)提高学生言语表达水平;)提高学生言语表达水平;n(5 5)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策略;n(6 6)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0101想像的定义想像的定义0202想像的功能想像的功能0303想像的类型想像的类型0404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四、想象和想象力培养四、想象和想象力培养n(一)概念(一)概念n想象是人脑对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而形成成新形象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表象为为内容的特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n(二)功能(二)功能n1.1.预见功能预见功能n2.2.补充功能补充功能n3.3.代替功能代替功能(三)类型(三)类型n1.1.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n(1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n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无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n(2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n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n2 2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不同n(1 1)再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n(2 2)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n(3 3)幻想)幻想n(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n1.1.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n2.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n3.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n4.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六六、皮、皮亚杰的杰的认知知发展理展理论(一)皮亚杰理论的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二)皮亚杰的(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理论的的教育意义教育意义(一)皮(一)皮亚杰理杰理论的基本的基本观点点1.1.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的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的智智慧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样从低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类问题。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类问题。2.(2.(认知认知)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皮亚杰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已的知识。构自已的知识。3.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知是在已有图式图式的基础上,通过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同化、顺应和平衡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二)皮(二)皮亚杰的杰的认知知发展展阶段理段理论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是心理发展的事实!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是心理发展的事实!1.1.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提出的“阶段阶段”具有具有4 4个特征:个特征:(1 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和阶段性。(2 2)结构性。)结构性。(3 3)次序不变性。)次序不变性。(4 4)交叉性。)交叉性。2.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感知运感知运动阶段段(0-2岁)1前运算前运算阶段段(2-7岁)2具体运算具体运算阶段段(7-11岁)3形式运算形式运算阶段段(11岁以后)以后)4第一,第一,单向性、不可逆性。向性、不可逆性。第二,不能理解守恒原理。第二,不能理解守恒原理。第三,第三,“直直觉的的”思思维特征,特征,第四,自我中心第四,自我中心趋向,向,第五,集体独白第五,集体独白第六,泛灵性第六,泛灵性认知上知上获得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及表象思得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及表象思维。(1)能)能够进行行逻辑推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推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物的支持。(2)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主)去自我中心主义。第一,可以第一,可以进行抽象思行抽象思维和和纯符号思符号思维。第二,第二,应对潜在或假潜在或假设情景的能力出情景的能力出现。能。能够对没有没有经历过的的场景和情形景和情形进行推理,甚至接受明行推理,甚至接受明显的与事的与事实相反的情形。相反的情形。第三,能第三,能够运用系运用系统化的化的实验来解决来解决问题(三)皮(三)皮亚杰杰认知知发展展阶段理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在教育上的意义1.1.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2.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发展水平的目标。3.3.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的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上,学生才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七七、维果茨基的果茨基的认知知发展理展理论(一)维果茨基理论的(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二)维果茨基理论(二)维果茨基理论的的教育意义教育意义1.文化文化历史史发展理展理论维果茨基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语言实现的。实现的。(1 1)两种工具:)两种工具: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2 2)两种心理机能:)两种心理机能: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和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心理机能,和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高级心理机能。心理机能。2.心理心理发展的本展的本质维果茨基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程。(1 1)内化:)内化:(2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二)(二)维果茨基理果茨基理论的教育意的教育意义1.1.儿童通过内化过程来学习,所以,儿童通过内化过程来学习,所以,教师最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学生的楷模。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学生的楷模。2.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启示。3.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当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当儿童不适应学校语言时,教师需要塑造而不儿童不适应学校语言时,教师需要塑造而不是破坏儿童的自然语言。是破坏儿童的自然语言。两种两种理论的理论的比较比较皮亚杰:皮亚杰: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熟成熟的作的作用用。皮。皮亚杰理论是建立在亚杰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阶段性之上之上的。的。维果斯维果斯基: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儿童将是儿童将外部环境中的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内化信息内化的结果,换句话说,儿童是从周围的结果,换句话说,儿童是从周围的人那里学习。的人那里学习。内化是连续内化是连续发生的,认知发发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阶段。展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阶段。第二第二节 社会化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展与教育一一、埃里克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二、二、柯尔伯格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道德发展理论三、影响三、影响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的因素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展理论(一一)心理)心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理论的含义理论的含义(二(二)心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教育意义(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展理论的含的含义阶段阶段年龄年龄发展危机发展危机发展顺利者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的心理特征发展障碍者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的心理特征一一0 01岁岁信任信任不信任不信任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对人信任,有安全感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不安二二2 23岁岁自主自主羞怯羞怯怀疑怀疑有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有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为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畏尾三三4 45岁岁主动主动内疚内疚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始有责任感畏惧退缩,缺少自我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价值感四四6 611岁岁勤奋勤奋自卑自卑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充满失败感五五121218岁岁同一性同一性角色角色混乱混乱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向追寻的方向生活无目的无方向,生活无目的无方向,里面感到徬徨迷失里面感到徬徨迷失六六181825岁岁亲密亲密孤孤独独与人相处有亲密感与人相处有亲密感与社会疏离,时感寂与社会疏离,时感寂寞孤独寞孤独七七252560岁岁繁殖繁殖停滞停滞热爱家庭关怀社会,有责任热爱家庭关怀社会,有责任心有义务感心有义务感不关心别人与社会,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少生活意义缺少生活意义八八60岁以上岁以上自我整合自我整合绝望绝望随心所欲,安享余年随心所欲,安享余年悔恨旧事,徒呼负负悔恨旧事,徒呼负负表表1 1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展理论的教育意的教育意义1.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2.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二、柯二、柯尔伯格的道德伯格的道德发展理展理论(一)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含义(一)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含义(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一)柯(一)柯尔伯格道德伯格道德发展理展理论的含的含义柯尔伯格强调柯尔伯格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变化之间的关联。柯尔伯格主要采用柯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水平水平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心理特征一一前习俗水前习俗水平平(9(9岁以下岁以下)*1 1避罚服从取向避罚服从取向只只从从表表面面看看行行为为后后果果的的好好坏坏,盲盲目目服服从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权威,旨在逃避惩罚。2 2相对功利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只只按按行行为为后后果果是是否否带带来来需需求求的的满满足足来来判判断行为的好坏。断行为的好坏。二二习俗水平习俗水平(1020岁岁)3 3寻求认可取向寻求认可取向寻寻求求别别人人认认可可,凡凡是是成成人人赞赞赏赏的的,自自己己就认为是对的。就认为是对的。4 4遵守法规取向遵守法规取向遵遵守守社社会会规规范范,认认定定规规范范中中所所定定的的事事项项是不能改变的。是不能改变的。三三后习俗水后习俗水平平(20岁以岁以上)上)5 5社会法制取向社会法制取向了了解解行行为为规规范范是是为为维维持持社社会会秩秩序序而而经经大大众众同同意意所所建建立立的的。只只要要大大众众共共识识社社会会规规范是可以改变的。范是可以改变的。6 6普遍伦理取向普遍伦理取向道道德德判判断断以以个个人人的的伦伦理理观观念念为为基基础础。个个人人的的伦伦理理观观念念用用于于判判断断是是非非时时,具具有有一一致性与普遍性。致性与普遍性。表表2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二)柯(二)柯尔伯格道德伯格道德发展理展理论的教的教育意育意义1.1.首先要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首先要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2.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突。3.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4.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标。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一)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二)(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三)(三)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一)父母教养方式(一)父母教养方式1.1.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四种方式:四种方式:(1 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 +控制控制(2 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 +控制控制(3 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 +容许容许(4 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 +容许容许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儿童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一般来说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1)学业成绩。)学业成绩。(2 2)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3 3)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同伴关系在个体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展中的作用1.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2.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3.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4.4.有可能压抑个体的独特性。有可能压抑个体的独特性。5.5.个体盲目遵从就会产生过错行为。个体盲目遵从就会产生过错行为。一、情一、情绪情感的定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否符是否符合自己的合自己的需要需要而产生的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主观态度体验。需要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第三节第三节 情感意志与教育情感意志与教育二、功能二、功能1 1. .适应功能:适应功能:2.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3.3.信息功能:信息功能:4.4.动机功能:动机功能:(一)情绪的种类(一)情绪的种类 根据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划分: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划分: 1. 1.心境:心境: 定义定义:是一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长的情绪状态。特点:特点:缓和又微弱;持续时间长,弥漫性。缓和又微弱;持续时间长,弥漫性。引起原因:引起原因:生活中的一般事件。生活中的一般事件。三、情绪情感的种类三、情绪情感的种类2.激情激情定义定义: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特点:特点: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量强烈;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量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引起原因:引起原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强烈刺激;对立的意向和愿望冲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强烈刺激;对立的意向和愿望冲突;过度的抑制或兴奋。突;过度的抑制或兴奋。激情的双重作用:激情的双重作用:积极的激情积极的激情和和消极的激情消极的激情。3.应激应激定义定义:指人对某种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指人对某种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所引起的情绪冲动。冲动。引起原因引起原因:遇到危险情境需采取重大决策时。:遇到危险情境需采取重大决策时。作用作用:积极作用积极作用:使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或排险机能;使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或排险机能;消极作用消极作用:会产生注意和知觉范围缩小,行为:会产生注意和知觉范围缩小,行为紊乱。紊乱。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所产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情感体验。美感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的情感体验。(二二)情感的分类情感的分类四、四、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一)定义(一)定义教师教师的感染力的感染力指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指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二)作用(二)作用1 1. .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要条件;2.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 3. .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4.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困难与挫折。(三)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三)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1.能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准确表达自己的自己的感受;感受;2 2. . 能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适当强度的反应;强度的反应;3 3. . 具备具备情绪反应的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转移能力;4 4. . 符合符合学生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年龄特点。(四)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四)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1.1.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3.3.锻炼身体锻炼身体4.4.培养幽默感培养幽默感5.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五、五、意志与意志品质培养意志与意志品质培养(一)定义(一)定义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以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二)意志行动的过程(二)意志行动的过程1.1.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1 1)双趋冲突)双趋冲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欲也”但两者不可兼得时的内心冲突。但两者不可兼得时的内心冲突。(2 2)双避冲突)双避冲突(3 3)趋避冲突)趋避冲突(4 4)多重接近)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回避型冲突2.2.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1 1)根据既定方案积极组织行动,实现预定目的。)根据既定方案积极组织行动,实现预定目的。(2 2)克服困难或障碍,实现所作出的决定。)克服困难或障碍,实现所作出的决定。1.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1)(1)意志意志的的自觉自觉性性(2)(2)意志的自意志的自制制性性(3)(3)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坚持性(4)(4)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2.良好良好意志品质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培养(1 1)加强)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观。(2 2)组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3 3)充分)充分发挥集体与榜样的教育作用。发挥集体与榜样的教育作用。(4 4)引导)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炼。炼。(5 5)根据)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的锻炼措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