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价值观与当代社会孔子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主讲:朱人求教授主讲:朱人求教授一、孔子的生平与著作一、孔子的生平与著作 孔子 孔子孔子孔子孔子(前(前551.9.28-551.9.28-前前479.4.11479.4.11),中),中国春秋末期伟大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字仲尼,鲁国人。 20062006年年年年9 9月月月月2323日,中华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日,中华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日,中华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日,中华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 吴道子孔子行教图(一)(一) 孔子的生平孔子的生平“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论语述而述而) 用自生长的观点来看,哲学史是用自生长的观点来看,哲学史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命史,由隐藏着的一种精神性的生命史,由隐藏着的丰富性展开为逐渐显示出自己的丰丰富性展开为逐渐显示出自己的丰富性,但是,这种生命并不纯粹由富性,但是,这种生命并不纯粹由时间来进行压迫,它的力量是一种时间来进行压迫,它的力量是一种表现思想活力的逻辑力量。最初的表现思想活力的逻辑力量。最初的思想犹如种子,借由逻辑去延伸,思想犹如种子,借由逻辑去延伸,其生命渐渐显露,展现个人难以想其生命渐渐显露,展现个人难以想见的图景。见的图景。 (二)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二)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l“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论语论语为政为政)l 夫子自道:论语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l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学”,不,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论语论语中中孔子说:孔子说:“志于道。志于道。”(述而述而)又说: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里仁)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志于这个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道”却是我却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l 孔子还说:孔子还说:“立于礼。立于礼。”(论语论语泰伯泰伯)又说:)又说:“不不知礼,无以立也。知礼,无以立也。”(论语论语尧曰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很得当。l 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时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时候已经成为知者。因为如前面所候已经成为知者。因为如前面所引的,引的,“知者不惑知者不惑”。l 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了,并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很像苏格拉底。苏格拉超道德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很像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底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觉得,他接受了神的使命。孔子同样觉得,他接受了神的使命。论语论语记载:记载:“子畏于匡,曰: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子罕)有个与孔子同时的人说:)有个与孔子同时的人说:“天下之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论语八佾八佾)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l不过,我们将会看出,孔子所体验到的超不过,我们将会看出,孔子所体验到的超道德价值,和道家所体验到的并不完全一道德价值,和道家所体验到的并不完全一样。道家完全抛弃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样。道家完全抛弃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的观念,而代之以追求与浑沌的整体达到的观念,而代之以追求与浑沌的整体达到神秘的合一。因此,道家所认识、所体验神秘的合一。因此,道家所认识、所体验的超道德价值,距离人伦日用更远了。的超道德价值,距离人伦日用更远了。 l上面说到,孔子到了七十就能从心所欲,上面说到,孔子到了七十就能从心所欲,而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动而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用不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这代表着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的努力。这代表着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 论语论语的结集的结集 1. 从经学思想史的角度看,论语一书的性质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同论语的结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解释学的观点,文本的编纂、结根据解释学的观点,文本的编纂、结集实际也是一种理解活动。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集实际也是一种理解活动。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的“辑而论纂辑而论纂”,无疑是对孔子思想一次系统的,无疑是对孔子思想一次系统的认同和理解,由此确立起早期儒学的价值观。认同和理解,由此确立起早期儒学的价值观。而论语作为这一理解活动的记录,便在经学思想史上具有了特殊的地位。 2.2.关于关于论语论语的成书,历史上存在着的成书,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汉唐学者一般认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结集而成,结集的时间当在孔子去世后不久,其中讲得较具体的,是汉书艺文志中的说法: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故谓之论语。 3.有子、曾子与论语论语 有子是孔门弟子中较早立派者,曾被子夏、子张等人推为孔子的接班人,在儒家内部一度具有重要地位,由于论语的结集开始较早,那么,很有可能,有子就是其最早的主持者。至于曾子,也是孔门中颇有影响人物,由于他在孔门弟子中年龄较轻,去世较晚,曾在结集的后期起过重要作用,论语论语一书可能就是完成于其弟一书可能就是完成于其弟子之手子之手。论语论语中孔门弟子一般称名或字,而中孔门弟子一般称名或字,而他二人称子,可作为其特殊身份的证明。他二人称子,可作为其特殊身份的证明。 二、孔子的价值观二、孔子的价值观二二 孔子的价值观孔子的价值观 (一)(一) 仁仁(二)(二) 礼礼(三)(三) 和和(四)(四) 信信(一)(一) 孔子仁学孔子仁学 1 1、仁者爱人仁者爱人。2 2、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3 3、 为仁由己。为仁由己。4 4、“仁仁”不但要克己,要推己及人,而不但要克己,要推己及人,而且还要把道德推行于天下。且还要把道德推行于天下。5 5、 孔子的仁学,是上承尧舜、周公等先孔子的仁学,是上承尧舜、周公等先哲圣贤而来,是中国心性论的真正开端。哲圣贤而来,是中国心性论的真正开端。1.仁者爱人l 孔子认为人性都是相近似的,其所以相孔子认为人性都是相近似的,其所以相去甚远,只是后来习染造成的。去甚远,只是后来习染造成的。“性相近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论语阳货)既然人性都)既然人性都是相近的,我所欲的,也是别人的所欲;我所是相近的,我所欲的,也是别人的所欲;我所不欲的,也是别人所不欲的。人生下来,其本不欲的,也是别人所不欲的。人生下来,其本性都有向好的一面,因此要为自己向好着想。性都有向好的一面,因此要为自己向好着想。孔子要求人不但为自己好着想,同时也为别人孔子要求人不但为自己好着想,同时也为别人好着想,这种推己及人便是好着想,这种推己及人便是“仁仁”,便是爱人,便是爱人了。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而达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人也通达事理。2.克己复礼为仁l 可是,人性中也有私心的一面;人不但难于为别人可是,人性中也有私心的一面;人不但难于为别人着想,往往更要损人利己。于是需要有一个客观的形着想,往往更要损人利己。于是需要有一个客观的形式,以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便是式,以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便是“礼礼”。孔子要求人们克制自己损人、损社会的私心,。孔子要求人们克制自己损人、损社会的私心,做到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论语颜渊)这就是克己复礼。能够克己复礼,)这就是克己复礼。能够克己复礼,便是便是“仁仁”。由此可见,孔子是从两个角度去衡量。由此可见,孔子是从两个角度去衡量“仁仁”。一是主观的,从人的本性上说,。一是主观的,从人的本性上说,“己所不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于人”。一是客观的,从。一是客观的,从“礼礼” ” 的规范上说,的规范上说,克制自己损人的私心,回归于克制自己损人的私心,回归于“礼礼”。 3.为仁由己仁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仁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他说:的、主动的。他说:“仁远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述而)又说: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吾未见力不足者。”仁的实现依仁的实现依靠本人的决定和努力。靠本人的决定和努力。l4.“仁仁”不但要克己,要推己及人,而且还要把不但要克己,要推己及人,而且还要把道德推行于天下。道德推行于天下。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是指:“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恭庄则别人不会侮辱, 宽厚就会有众人拥护,信实会得人信任,勤敏便有功绩,慈惠便能使唤人。把自己从善之心,推而使天下人从善,这是他的期望。为要达到此目的,儒家是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需要奋斗终生,死而无憾。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不要因贪生而损害仁德,为了成全仁德可以牺牲自己。 5.孔子的仁学,是上承尧舜、周公等先哲圣贤而来,是中国心性论的真正开端。l “ “仁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被认为是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被认为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性即所谓人性) ),而且是心所具,而且是心所具有的。只是孔子还未提出有的。只是孔子还未提出“仁就是性仁就是性”的思想。当孟子提出的思想。当孟子提出“仁,人心也仁,人心也”以以及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等话时,第一次把反映人与人关系的等话时,第一次把反映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变成了人的内在本性,建立了道德原则变成了人的内在本性,建立了心性合一的道德主体论。从此,几千年心性合一的道德主体论。从此,几千年来,如何成就道德人格、实现理想境界,来,如何成就道德人格、实现理想境界,便成为儒家心性论的中心课题。便成为儒家心性论的中心课题。 (二)(二) 孔子礼学孔子礼学 1.孔子礼学孔子礼学的本质是周礼。的本质是周礼。2.礼不仅仅是形式礼不仅仅是形式3.礼的功能礼的功能4.礼的时代发展礼的时代发展5.仁是礼的内容仁是礼的内容,礼的核心礼的核心1. 孔子礼学孔子礼学 的本质是周礼的本质是周礼所谓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即所谓来是最完美的,即所谓“郁郁乎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哉,吾从周”,他一生的梦想就是,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恢复这个周礼。要恢复这个周礼。2. 礼不仅仅是形式礼不仅仅是形式l“礼云礼云,玉帛乎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乎云礼云礼云,玉帛乎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乎云哉?哉?”代表第一次对代表第一次对“周文周文”作全面性、根本性作全面性、根本性的反省。有反省,就能提出一个观念;有观念,的反省。有反省,就能提出一个观念;有观念,就能提出一个原则;有原则,民族生命就有一个就能提出一个原则;有原则,民族生命就有一个方向。方向。l礼的核心是名分,除此之外,孔子有时也用礼指礼的核心是名分,除此之外,孔子有时也用礼指道德法则和规范,如道德法则和规范,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颜渊)。作为法则和)。作为法则和规范的礼,往往具有外在性、稳定性的特点,相规范的礼,往往具有外在性、稳定性的特点,相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一种外在习俗的规定,一旦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一种外在习俗的规定,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3. 礼的功能礼的功能l“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左传隐公十一年)据孔子的理解所谓据孔子的理解所谓“礼礼”,就是政治体,就是政治体制、社会组织、社会秩序等的典章制度。制、社会组织、社会秩序等的典章制度。如果当时的诸侯遵守周天子的政治典章如果当时的诸侯遵守周天子的政治典章制度,就无权决定天下礼乐征伐之事,制度,就无权决定天下礼乐征伐之事,便不会有春秋时的诸侯争霸,强国侵略便不会有春秋时的诸侯争霸,强国侵略弱国,天下大乱的无道之世。弱国,天下大乱的无道之世。 4. 礼的时代发展礼的时代发展l 西周的礼乐制度虽然无可挽回地失败西周的礼乐制度虽然无可挽回地失败了,但礼的精神并没有过时,礼不仅在了,但礼的精神并没有过时,礼不仅在三代社会中不断因循,而且在未来仍会三代社会中不断因循,而且在未来仍会发挥积极作用发挥积极作用。l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l可可见,孔子,孔子对于周礼于周礼实际是一种是一种“抽象抽象继承承”,他将礼看作是一种社会秩序和,他将礼看作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组织原原则,称作名,称作名,认为复礼就是正名复礼就是正名。 ) 5. 仁是礼的内容仁是礼的内容,礼的核心礼的核心l 孔子虽维护礼制,但是典章制度毕孔子虽维护礼制,但是典章制度毕竟只是一种形式,他认为对之要进行必竟只是一种形式,他认为对之要进行必要的改造,故反对形式化、条文化,以要的改造,故反对形式化、条文化,以致虚伪僵化的礼仪。而且礼制也是需要致虚伪僵化的礼仪。而且礼制也是需要有道德的人去执行的。如果没有仁心的有道德的人去执行的。如果没有仁心的人去执行,就谈不上什么礼了。人去执行,就谈不上什么礼了。“人而人而不仁,如礼何?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论语八佾)所以孔子认为所以孔子认为“礼礼”还不是其思想的核还不是其思想的核心,他的思想核心是心,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 孔子礼学的评价孔子礼学的评价l从孔子对礼的理解来看,他倡导正名、从孔子对礼的理解来看,他倡导正名、复礼,显然是在周代政治体制发生危机复礼,显然是在周代政治体制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对社会秩序的一种重新探索。的情况下,对社会秩序的一种重新探索。l孔子对于周礼实际是一种孔子对于周礼实际是一种“抽象继承抽象继承” ” 。 l孔子的礼学实际是一有机整体。孔子的礼学实际是一有机整体。 l礼也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孔子对礼也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孔子对社会人生之道的思考。如果说,孔子的社会人生之道的思考。如果说,孔子的仁主要是一种思想创造的话,那么,孔仁主要是一种思想创造的话,那么,孔子的礼则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子的礼则更多的是一种继承。 (三)和:中庸、正名、和同(三)和:中庸、正名、和同 : 1 1、中庸中庸 :恰到好处:恰到好处 孔子既然要弘扬天道,推行天道,所以立身孔子既然要弘扬天道,推行天道,所以立身处世就要求非常符合天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处世就要求非常符合天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便是中庸之道,也是最重要的做人标准。及。这便是中庸之道,也是最重要的做人标准。他说: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论语雍也雍也)“中庸中庸”按程颐的注释:按程颐的注释:“不偏之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下之定理。”(朱熹(朱熹中庸章句中庸章句)解说,中庸)解说,中庸就是天下的正道和定理,过与不及,都不合中庸就是天下的正道和定理,过与不及,都不合中庸之道。之道。 中庸之道l办事符合中庸正道,就是君子;反乎中办事符合中庸正道,就是君子;反乎中庸正道,就是小人。但这个中庸之处,庸正道,就是小人。但这个中庸之处,又非固定、呆板,而是会随形势而变动又非固定、呆板,而是会随形势而变动的。的。中庸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而时中。”“”“时中时中”即随着时间改变,即随着时间改变,这个合于正道的中庸之处,也会有改变这个合于正道的中庸之处,也会有改变的。的。 2 2、正名正名 :名正言顺:名正言顺l正名就是正定名分。孔子说:正名就是正定名分。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论语子路)认为弘扬天道,治理天下,除要实行礼治,遵认为弘扬天道,治理天下,除要实行礼治,遵循中庸之道外,循中庸之道外,“正定名分正定名分”是必要的,可见是必要的,可见孔子把正名的重要性提升到有关社稷兴衰的高孔子把正名的重要性提升到有关社稷兴衰的高度。度。l 正名是你是什么身分,就应做你身分的事。正名是你是什么身分,就应做你身分的事。你是君,要做君应做的事;你是臣,要做臣应你是君,要做君应做的事;你是臣,要做臣应做的事。齐景公向孔子问国政,孔子答道:做的事。齐景公向孔子问国政,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论语颜渊)各人按自己的本分去办事,国家、家庭都)各人按自己的本分去办事,国家、家庭都安定了。春秋时为什么天下无道?就是因为本安定了。春秋时为什么天下无道?就是因为本应由天子决定的礼乐、征伐,却由诸侯来决定。应由天子决定的礼乐、征伐,却由诸侯来决定。臣不做臣的事,而做了君的事,哪能不大乱?臣不做臣的事,而做了君的事,哪能不大乱?诸侯为什么要篡夺天子之权,违反了礼制?那诸侯为什么要篡夺天子之权,违反了礼制?那是为了个人的私心。正名就是正这个礼制的名是为了个人的私心。正名就是正这个礼制的名分,亦即是要求每个人都克己复礼,也是要求分,亦即是要求每个人都克己复礼,也是要求每个人做事都符合身分,不偏不倚,亦即是中每个人做事都符合身分,不偏不倚,亦即是中庸之道庸之道。3.3.和同:和而不同和同:和而不同 l“和和”在先秦是个特殊的名义,它与在先秦是个特殊的名义,它与“同同”是相对而讲的。西周末年史伯说,是相对而讲的。西周末年史伯说,西周快要衰败了。因为周幽王只听与他西周快要衰败了。因为周幽王只听与他完全相同的意见,而排斥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相同的意见,而排斥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听了不同的意见,把它协调起来,意见。听了不同的意见,把它协调起来,便是便是“和和”;两个完全相同的意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意见,是“同同”。去和而取同,便会失去聪明,。去和而取同,便会失去聪明,所以必然会衰败。所以必然会衰败。 l孔子主张要孔子主张要“和和”而反对而反对“同同”。他说:。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论语子路)鲁定公问孔子,有没)鲁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一言丧邦这件事?孔子说:有一言丧邦这件事?孔子说:“如其不善如其不善而莫之违,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而莫之违,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论语子路)不听违抗他的不同意)不听违抗他的不同意见,只听不违抗他的相同意见,当他的说见,只听不违抗他的相同意见,当他的说话是错误时,没有人提出建议,便是去话是错误时,没有人提出建议,便是去“和和”而取而取“同同”,这样是可能丧失国家。,这样是可能丧失国家。 l孔子把孔子把“和和”与与“同同”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又把去的标志,又把去“和和”取取“同同”看作丧邦看作丧邦的先声。这些观点,的先声。这些观点,经过历史事件的一再经过历史事件的一再证实,直至今天,还证实,直至今天,还是那么亲切、重要。是那么亲切、重要。这便是孔子思想具有这便是孔子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和”小结: l 孔子认为,中庸是人们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标准。中孔子认为,中庸是人们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标准。中庸便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依天下的正道、定理去庸便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依天下的正道、定理去做。依不依中庸去做,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至于治做。依不依中庸去做,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至于治理国家,主要是正名,即按照其名分,去做这个名分所理国家,主要是正名,即按照其名分,去做这个名分所规定的、应该做的事。春秋时诸规定的、应该做的事。春秋时诸 侯不按照其名分做事,侯不按照其名分做事,而篡夺了应该是属于天子名分的权力,去做决定礼乐及而篡夺了应该是属于天子名分的权力,去做决定礼乐及征伐的事,使得征伐的事,使得“天下无道天下无道”,这是必须反对的。只听,这是必须反对的。只听下级相同的意见,压制不同意见;只向上司讲与其相下级相同的意见,压制不同意见;只向上司讲与其相 同的意见,而不讲符合正道的不同意见,叫做同的意见,而不讲符合正道的不同意见,叫做“同同”。“同同”是小人的做法,足以丧邦。听取不同的意见,协是小人的做法,足以丧邦。听取不同的意见,协调各方的观点,采取合于正道的意见,叫做调各方的观点,采取合于正道的意见,叫做“和和”。“和和”是君子的做法,足以兴邦。是君子的做法,足以兴邦。(四)(四) 信信l1.“信信”是立人之是立人之本本l2.“信信”是交友之是交友之道道l3.“信信”是为政之是为政之要要 1. “信”是立人之本 l孔子把孔子把“信信”看作是做人的道德支柱,如果看作是做人的道德支柱,如果没有信德的支撑,我们将寸步难行。没有信德的支撑,我们将寸步难行。“人而无人而无信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以行之哉?”(为政为政)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一个人如果在社会生活中言而无信,靠欺骗生活,就好像大车子生活中言而无信,靠欺骗生活,就好像大车子没有安装横木没有安装横木“輗輗”,小车子没有安装横木,小车子没有安装横木“軏軏”,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言忠信,行笃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州里,行乎哉?”(卫灵公卫灵公)如若言语忠诚如若言语忠诚信实,行事笃厚谨敬,即使身处蛮貊之邦也能信实,行事笃厚谨敬,即使身处蛮貊之邦也能行得通;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州也难以行得通。行得通;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州也难以行得通。 2. “信”是交友之道 l 孔子告诫我们,与人交往时,须审慎选择,不可误交、滥交。应选择“益友”,远离“损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佞,损矣。”(季氏) l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l l 选择朋友要选择诚实的人、有信行的人。选择朋友要选择诚实的人、有信行的人。“主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学而)“不仁者不可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里仁)交往过程交往过程中,对朋友更要讲诚信。中,对朋友更要讲诚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学而)并把并把“老者安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少者怀之”(公冶公冶长长)作为自己的三大心愿。事实上,作为自己的三大心愿。事实上,在人与人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能否做到忠诚信实,也是评价一个人间的关系中,能否做到忠诚信实,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准。孔子的弟子深谙此道,道德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准。孔子的弟子深谙此道,常常以此严格要求和反省自己,如孔子的弟子曾参:常常以此严格要求和反省自己,如孔子的弟子曾参:“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学而)只有在信实的)只有在信实的基础上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真诚相处人与人之间才能真诚相处,也才能建立起和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谐的人际关系。3. “信”是为政之要 l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尤其强调“民无信不立”,信成为执政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这里的“信”是社会信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只有获得民众支持、信任,国家政权才能持久、稳定。“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l 如何取信于民?孔子认为为政者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l 孔子深刻分析了为政者的思想言行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和感召作用。“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 三、孔子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三、孔子价值观与当代社会 l 孔子对后世之影响:仁孔子对后世之影响:仁l1.1.道德观方面,孔子主张道德观方面,孔子主张“礼礼治治”,“礼治礼治”又需以又需以“仁仁”为核心,为核心,“仁仁”就是爱人。从主观上讲,己所不就是爱人。从主观上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客观上,就是克制私心,欲,勿施于人;客观上,就是克制私心,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仁仁”是包含着各种道德观是包含着各种道德观念,如礼、义、忠、恕、信、庄、敬、念,如礼、义、忠、恕、信、庄、敬、恭、孝等。做到了仁,就成为真正的恭、孝等。做到了仁,就成为真正的“人人”;推广仁心去治国,就是;推广仁心去治国,就是“德治德治”;达到博施济众,便到了;达到博施济众,便到了“圣圣”的境界。的境界。孔子对后世之影响孔子对后世之影响 :仁:仁l 2.2.从孔子看来,从孔子看来,“仁仁”就是作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一个真正的“人人”所所应具有的品具有的品质。礼礼记中庸中庸记载他的他的话:“仁者,人也。仁者,人也。”后后来孟子也来孟子也讲到: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尽心下)朱熹)朱熹孟子集注卷十四孟子集注卷十四中解中解释说:“仁者,仁者,人之人之 所以所以为人之理也。人之理也。”没有没有“仁仁”的人,的人,就不成就不成为真正的真正的“人人”。一个真正的人,去。一个真正的人,去施行施行“仁仁”,就合天道。此,就合天道。此观念乃成念乃成为后世后世儒家的道德儒家的道德标准。准。 孔子对后世之影响:仁孔子对后世之影响:仁l3.3.孔子所孔子所讲的的“吾道一以吾道一以贯之之”,这个道就是个道就是“仁仁”,“仁仁”就是天道在人身上就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的体现。曾子解。曾子解释这句句话说:“夫子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里仁)忠恕)忠恕之道,就是之道,就是为“仁仁”之方。所以孔子的一之方。所以孔子的一贯之道,其中心思想就是之道,其中心思想就是“仁仁”。这样看,看,孔子的道,就是要求人成孔子的道,就是要求人成为施行施行“仁仁”的的真正的人,真正的人,这便体便体现了天道。了天道。 他的道德他的道德观与天道与天道观,是,是浑然一体的。然一体的。 孔子对后世之影响:礼孔子对后世之影响:礼l秩序的呼唤秩序的呼唤l制度的设计制度的设计孔子对后世之影响:和孔子对后世之影响:和l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l中庸的处事原则中庸的处事原则l度的把握度的把握l圆融圆融l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平天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平天下孔子对后世之影响:信孔子对后世之影响:信l人格信任:自我塑造、自我修养人格信任:自我塑造、自我修养l“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成之。君子哉!”(卫灵公卫灵公) l人际信任:人际信任:信任首先并主要地延伸到另一个人,信任首先并主要地延伸到另一个人,因为他被假定具有人格,构成一个有序的、而因为他被假定具有人格,构成一个有序的、而不是任意的行动系统中心,你可以与其他人达不是任意的行动系统中心,你可以与其他人达成协议。于是,信任就是泛化的期待。成协议。于是,信任就是泛化的期待。 l社会信任:尤其是领导者的诚信。社会信任:尤其是领导者的诚信。“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颜渊渊) 结语: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结语: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l孔子是照亮黑暗的一盏明灯。l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旗帜。l孔子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导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