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3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5页 / 共63页
第6页 / 共63页
第7页 / 共63页
第8页 / 共63页
第9页 / 共63页
第1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第六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油气水:流体矿产油气水:流体矿产盖层盖层: 阻止逸散阻止逸散烃源岩烃源岩:生烃生烃储集岩储集岩:储存和渗透储存和渗透圈闭圈闭:容留场所容留场所聚集成藏聚集成藏油油 气气 运运 移移(hydrocarbon migration)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 概述 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油气的初次运移 油气的二次运移 科研实例:油气运移在勘探中的应用一、一、概念概念油气运移油气运移油气在地下的流动,或在地下因自然因素所油气在地下的流动,或在地下因自然因素所引起的位置移动。按油气运移所发生的引起的位置移动。按油气运移所发生的场所场所可分为初次运可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移和二次运移。 1 1 概述概述初次运移初次运移油气自油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运载生油层向储集层(运载层)中的运移。层)中的运移。二次运移二次运移油气进油气进入储集层入储集层/ /运载层之后运载层之后的的一切一切运移。运移。初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示意图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示意图以古隆起背斜和地层尖灭油气藏为例以古隆起背斜和地层尖灭油气藏为例primary migration 初次运移初次运移secondary migration 二次运移二次运移垂垂向向运运移移与与侧侧向向运运移移二、地下油气运移的证据二、地下油气运移的证据 1.1.地表渗出的油气苗地表渗出的油气苗(说明从地下说明从地下地表运移地表运移););克拉玛依:黑油山克拉玛依:黑油山 油泉油泉2.2.采油时很小的井孔可以流出大量的油气采油时很小的井孔可以流出大量的油气 (说明至少在开采时是四面八方汇集的结果说明至少在开采时是四面八方汇集的结果);); 3.3.采出的石油中可以找到比储层时代老的孢粉采出的石油中可以找到比储层时代老的孢粉(由老的生油层由老的生油层储层储层);); 注水井与采油井分布注水井与采油井分布三角形开发井网三角形开发井网4.4.生油岩多为细粒岩石如泥岩、页岩,而目前的产生油岩多为细粒岩石如泥岩、页岩,而目前的产油层多为粗粒的砂岩等岩性(油层多为粗粒的砂岩等岩性(生生储储);); 5.5.油藏中油气水按比重分异,从上到下分别为气、油藏中油气水按比重分异,从上到下分别为气、油、水(油、水(层内运移结果层内运移结果)。)。三、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三、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与固体矿产相比,与固体矿产相比,石油与天然气具有明显的运移石油与天然气具有明显的运移性性。油气的地质史就是油气的运移史;运移是联结。油气的地质史就是油气的运移史;运移是联结生、储、盖、圈等静态条件的纽带。生、储、盖、圈等静态条件的纽带。油气运移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油气运移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油气怎样从源岩中:油气怎样从源岩中排出;什么时候排出;排出来多少;运移到什么地排出;什么时候排出;排出来多少;运移到什么地方;可能到哪儿聚集以及可能聚集多少,等等。这方;可能到哪儿聚集以及可能聚集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正是油气勘探和评价中十分关键的问题。些问题正是油气勘探和评价中十分关键的问题。 四、发生运移的必要条件四、发生运移的必要条件 1 1、流体、流体 2 2、动力条件、动力条件 3 3、通道、通道2 2 油气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受力分析运移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一地静压力lithostatic pressurel指某一深度地层在单位面积上所指某一深度地层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上覆岩石柱的压力承受的上覆岩石柱的压力( (压强压强) ):l地静压力随着上覆地层的增厚而地静压力随着上覆地层的增厚而增大,它对下伏沉积物的作用主要增大,它对下伏沉积物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了压实和固结作用。是促进了压实和固结作用。l泥岩的正常孔泥岩的正常孔- -深关系:深关系:沉积物可分为两部分,颗粒骨架和孔隙中的水:沉积物可分为两部分,颗粒骨架和孔隙中的水:和和P Pf f各司其职各司其职:促使岩石发生压实作用,促使岩石发生压实作用,P Pf f则促使则促使在压实中流体排出。在压实中流体排出。Effective stressFluid pressureAbnormal high pressureGeopressureOverpressureAbnormal low pressure/SubpressureExcess pressure二异常流体压力二异常流体压力 异常高压异常高压/ /地压地压/ /超压超压 异常低压异常低压 异常高压的成因:异常高压的成因:1 1、压实与排水的不平衡、压实与排水的不平衡上上覆覆负负荷荷在在孔孔隙隙流流体体和和岩岩石石骨骨架架上上作作用用力力的的分分配配关关系系,决决定定着着沉沉积积物的压实状态。物的压实状态。对于每一具体岩石来说,都有一个维持其压实需求与对于每一具体岩石来说,都有一个维持其压实需求与实际排水之间平衡的最小渗透率界限值实际排水之间平衡的最小渗透率界限值K Kminmin,岩石岩石K K与与K Kminmin的大小关系,决定其压实状态。的大小关系,决定其压实状态。Under compactionUnder compaction2、水热增压水热增压石英的热膨胀率仅为石英的热膨胀率仅为水的水的1/151/15,水的膨胀效,水的膨胀效应更为明显。应更为明显。体系的开放体系的开放/ /封闭;封闭;封隔性边界又往往是封隔性边界又往往是隔热层。隔热层。3 3、粘土矿物的转化、粘土矿物的转化泥质岩中含有泥质岩中含有50%50%以上的粘土矿物,在成岩过程中,粘土以上的粘土矿物,在成岩过程中,粘土矿物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蒙脱石矿物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蒙脱石SS伊利石伊利石I I。S S层间吸附水密度一般都高于自由孔隙水,故脱去单位质层间吸附水密度一般都高于自由孔隙水,故脱去单位质量的水将引起体积膨胀,促进异常高压的形成。量的水将引起体积膨胀,促进异常高压的形成。4 4有机质的热解生烃有机质的热解生烃天然气的大量生成,会给较为封闭的烃源岩系统产天然气的大量生成,会给较为封闭的烃源岩系统产生一个附加的气体压力。生一个附加的气体压力。显然,气态烃生成量越大,岩石体系越密闭,这一因显然,气态烃生成量越大,岩石体系越密闭,这一因素对异常压力形成的贡献就越大。素对异常压力形成的贡献就越大。总总 结结: 各种成因机制对异常压力的形成各种成因机制对异常压力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在所起的作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以不同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以不同。如某种机制在某一个。如某种机制在某一个地方起主要作用,在另一个地区则为次要因素;地方起主要作用,在另一个地区则为次要因素; 在一个具体地区,对异常压力形成有贡献的因素在一个具体地区,对异常压力形成有贡献的因素也往往不止一个也往往不止一个。从整体上来看压实和排水不平衡。从整体上来看压实和排水不平衡机制意义似乎更大些,是后三种机制所赖以形成的机制意义似乎更大些,是后三种机制所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封闭体系都可由它引起。封闭体系都可由它引起。南里海盆地地下超压分布示意图三水力(狭义)三水力(狭义)l含水层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势区流向低势区,水含水层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势区流向低势区,水从从A A侧进,从侧进,从B B侧出,其连线即为理论上的动水压面。侧出,其连线即为理论上的动水压面。l沿水流方向单位距离的压力降称压力梯度。当地层倾沿水流方向单位距离的压力降称压力梯度。当地层倾角不大时,(角不大时,(P P1 1-P-P2 2)/L/L(P P1 1-P-P2 2)/l/l;故;故dP/dLdP/dldP/dLdP/dl。l 当有不溶于水的游离相油当有不溶于水的游离相油气存在时,推动油气前进的气存在时,推动油气前进的水动力应等于连片油气两端水动力应等于连片油气两端的水压差。若油柱长度为的水压差。若油柱长度为L L: P=P=LdPLdP/dl/dl四浮力四浮力l由于流体之间的密度差由于流体之间的密度差(w w-o o、w w-g g、o o-g g) )产产生的力。单位面积上的水对石油的浮力为:生的力。单位面积上的水对石油的浮力为: F=(F=(w w-o o)g H)g HlH H连续油相高度。连续油柱越高,浮力值就越大。连续油相高度。连续油柱越高,浮力值就越大。l当地层倾斜时当地层倾斜时,油气上浮到储,油气上浮到储集层顶面时,将继续在浮力作集层顶面时,将继续在浮力作用下向上倾方向运移。上倾方用下向上倾方向运移。上倾方向的分力向的分力F F1 1大小是:大小是: F F1 1=FSin=FSin =( =(w w- -o o)gHSin)gHSinl天然气与石油的浮力比较:天然气与石油的浮力比较:五毛细管力五毛细管力毛细管中的物理现象,属表面力。毛细管中的物理现象,属表面力。dfdf有两个分力,垂直管壁有两个分力,垂直管壁dfdf1 1=0=0;沿沿管管壁壁:dfdf2 2= =dfcosdfcos= =dlcosdlcos (dl (dl壁长壁长) )沿沿管管壁壁积积分分:F F2 2=df=df2 2=2r=2rc ccoscos故故单位面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为:上的压力为:毛细管压力的方向:由润湿相指向毛细管压力的方向:由润湿相指向非润湿相(如由水指向油)。非润湿相(如由水指向油)。六其它力l 构造应力构造应力:根据现今地震活动反映的构造应力场分布,:根据现今地震活动反映的构造应力场分布,地下水位的变化呈现如下规律:地下水位的变化呈现如下规律:震前:应力能量积累震前:应力能量积累( (水位趋势性下降水位趋势性下降) ),震时:能量释放震时:能量释放( (水位急剧上升水位急剧上升) ),震后:应力调整震后:应力调整( (水位缓慢回升水位缓慢回升,后恢复正常后恢复正常) )。 唐山地震前后唐山地震前后(1970(19701980)1980)渤海湾及邻近地区各油井动渤海湾及邻近地区各油井动态异常变化。态异常变化。说明说明:构造应力与油气的运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构造应力与油气的运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分子扩散力分子扩散力:由于介质内各处浓度不一致而导致的分:由于介质内各处浓度不一致而导致的分子布朗运动。由两地的浓度差和温度、压力引起,结果子布朗运动。由两地的浓度差和温度、压力引起,结果是达到浓度的平衡。从运移意义来讲,气态烃比液态烃是达到浓度的平衡。从运移意义来讲,气态烃比液态烃更容易扩散,另外,岩石介质不同时分子的通过能力也更容易扩散,另外,岩石介质不同时分子的通过能力也不同,一般:干燥岩石不同,一般:干燥岩石 水层水层 被水润湿的岩石。被水润湿的岩石。内摩擦力内摩擦力:是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而引起的:是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而引起的摩擦力,一般可以用石油的粘度来表示。内摩擦力越小,摩擦力,一般可以用石油的粘度来表示。内摩擦力越小,越有利于分子运动和石油运移。越有利于分子运动和石油运移。3 3 油气的初次运移油气的初次运移一、油气发生初次运移时的介质环境特点一、油气发生初次运移时的介质环境特点1 1泥质岩的孔隙细小泥质岩的孔隙细小泥质岩中片状硅酸盐泥质岩中片状硅酸盐50%50%,随着泥质岩增多,岩,随着泥质岩增多,岩石孔隙不仅越来越小,且越来越扁平,呈长方形。石孔隙不仅越来越小,且越来越扁平,呈长方形。泥岩中的极微小孔隙,将造泥岩中的极微小孔隙,将造成油气运移时面临特别大的毛成油气运移时面临特别大的毛管阻力。管阻力。随着沉积物埋深(成岩程度)的增加,岩石中的温度、压力、孔隙度变化。页岩孔隙直径与烃类分子的大小对比2 2、泥质岩的比表面积大、泥质岩的比表面积大比表面积比表面积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颗粒的表面积之和。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颗粒的表面积之和。Hinch(1980)Hinch(1980)曾近似计算了相同体积的砂岩、页岩的内曾近似计算了相同体积的砂岩、页岩的内表面积。他以表面积。他以1mm1mm直径球形颗粒堆积代表砂岩,计算出直径球形颗粒堆积代表砂岩,计算出 50cm50cm3 3砂岩的内表面积为砂岩的内表面积为0.3m0.3m2 2,又用路易斯安那油田的页又用路易斯安那油田的页岩样品,实测其内表面积与颗粒体积的平均值,计算出岩样品,实测其内表面积与颗粒体积的平均值,计算出 50cm50cm3 3 页岩的内表面积约页岩的内表面积约23500m23500m2 2。发现发现:页岩比砂岩约:页岩比砂岩约大大8000080000倍倍。反映:泥岩的比表面积明显大于砂岩。反映:泥岩的比表面积明显大于砂岩。3 3、粘土矿物颗粒表面吸附性能极强、粘土矿物颗粒表面吸附性能极强 通常极性的水分子比非极性的烃类组分更易于被通常极性的水分子比非极性的烃类组分更易于被吸附吸附大部分岩石为水润湿,吸附水一般位于颗粒表大部分岩石为水润湿,吸附水一般位于颗粒表面面1 13 3层,粘度相当大(是普通水的层,粘度相当大(是普通水的8 8倍),不易流动,倍),不易流动,称为半固态水,每层厚称为半固态水,每层厚3A3A。4 4、泥质岩在成岩作用晚期可排出的水量相当少、泥质岩在成岩作用晚期可排出的水量相当少 (推理推理:晚期形成的石油发生运移时以水溶方式:晚期形成的石油发生运移时以水溶方式进行?不大可能。)进行?不大可能。)二初次运移的相态二初次运移的相态水溶态水溶态优点:优点:此方式既便于解释分散烃类的移动,又使生油层此方式既便于解释分散烃类的移动,又使生油层中的运移活动简化为单相(水相)渗流,避免了遭遇巨中的运移活动简化为单相(水相)渗流,避免了遭遇巨大毛细管阻力的可能,使烃类顺利排出生油层。大毛细管阻力的可能,使烃类顺利排出生油层。可能性分析:可能性分析:标准状况下,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为标准状况下,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4 24.4 ppmppm,随压力增大,溶解度激增,至埋深随压力增大,溶解度激增,至埋深2500m2500m处处时,已是地表的约时,已是地表的约100100倍。说明:倍。说明:水溶态至少可以是天水溶态至少可以是天然气运移的重要方式之一然气运移的重要方式之一。石油能否以水溶态运移?石油能否以水溶态运移?主要石油烃在标准状况下的溶解度分布规律:主要石油烃在标准状况下的溶解度分布规律:。但是,大多数原油中的主要成分是高但是,大多数原油中的主要成分是高C C重分子,它们在重分子,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低于水中的溶解度一般低于1ppm1ppm。然而,如果按照一些含油区的已知探明储量与母岩排然而,如果按照一些含油区的已知探明储量与母岩排水量进行估算,上述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显然太小。水量进行估算,上述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显然太小。Dickey(1975)Dickey(1975)估算:应大于估算:应大于10000ppm10000ppmTissotTissot和和Pelet(1971)Pelet(1971):最低应为最低应为 8000ppm8000ppm。1 1高温增溶说高温增溶说立论依据:立论依据:PricePrice用实验证明,怀俄明州法马尔全油用实验证明,怀俄明州法马尔全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实验数据是: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实验数据是:160160,150ppm150ppm;275275,8000ppm8000ppm;325325,52000ppm52000ppm;350350,90000ppm90000ppm;375375,230000PPm230000PPm;超过超过375375时,时,低重度原油将裂解为凝析油。低重度原油将裂解为凝析油。反对意见:反对意见:2 2皂胶增溶说皂胶增溶说lBakerBaker(19651965)提出,母岩中的极性有机分子皂即有提出,母岩中的极性有机分子皂即有机酸盐可对烃类起增溶作用。机酸盐可对烃类起增溶作用。R-COOHR-COOH中非极性端中非极性端R R一般一般憎水,极性端憎水,极性端COOHCOOH亲水。亲水。l当皂分子达到一定浓度当皂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其极性端因亲水憎油时,其极性端因亲水憎油而向外,非极性端因亲油而向外,非极性端因亲油憎水而向内,形成规则的憎水而向内,形成规则的分子集合体,称为分子集合体,称为胶束胶束(粒)或皂胶束。(粒)或皂胶束。l形成胶束的组分常被称为形成胶束的组分常被称为增溶剂增溶剂。生油岩中的脂肪酸、。生油岩中的脂肪酸、环烷酸、脂醇和胺等都可形成胶束。环烷酸、脂醇和胺等都可形成胶束。l实验表明,皂的浓度越高,每摩尔皂的增溶能力可能越实验表明,皂的浓度越高,每摩尔皂的增溶能力可能越大。大。皂浓度为皂浓度为0.05%0.05%时在常温下可搬运时在常温下可搬运5 510PPm10PPm的烃,依的烃,依次类推,皂浓度为次类推,皂浓度为5%5%时则可运移时则可运移500-1000PPm500-1000PPm的烃。的烃。l此外,温度的适当增高与束缚水从粘土中的释放,都可此外,温度的适当增高与束缚水从粘土中的释放,都可增大烃类溶解作用,后者将进一步促进皂胶束的形成。另增大烃类溶解作用,后者将进一步促进皂胶束的形成。另外,水中含盐量增大直到超过正常海水时,也可不断促进外,水中含盐量增大直到超过正常海水时,也可不断促进胶束的形成与烃类的增溶。胶束的形成与烃类的增溶。 l可疑之处甚多:可疑之处甚多:l人们发现,与水溶形式运移相矛盾的现象目益增多。人们发现,与水溶形式运移相矛盾的现象目益增多。l小结:小结: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水溶形式可能不是石油早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水溶形式可能不是石油早期运移的主要方式,但天然气却可以溶于水的方式运移,期运移的主要方式,但天然气却可以溶于水的方式运移,因为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比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高的因为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比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高的多。多。 游离相态游离相态石油形成于成岩作用晚期,此时泥岩孔隙中大部分石油形成于成岩作用晚期,此时泥岩孔隙中大部分为结构水,孔隙中能流动的水已很少,从而使得水的为结构水,孔隙中能流动的水已很少,从而使得水的相渗透率减小。相渗透率减小。只要油相在自由水中的饱和度大于油发生运移的只要油相在自由水中的饱和度大于油发生运移的临临界饱和度界饱和度,油即可以游离相态与水一起发生运移。,油即可以游离相态与水一起发生运移。DickeyDickey(19751975)认为,这一临界饱和度值在砂岩中为认为,这一临界饱和度值在砂岩中为2020,而在泥岩可降低到,而在泥岩可降低到1010以内。以内。 MagaraMagara(19781978)油相运移模式图油相运移模式图随着烃源岩压实(成岩)作随着烃源岩压实(成岩)作用的增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用的增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不断降低,水的相对渗透率不不断降低,水的相对渗透率不断减小,排出的水量减少,而断减小,排出的水量减少,而油的相对渗透率不断增大。油的相对渗透率不断增大。考虑到岩石绝对渗透率与石考虑到岩石绝对渗透率与石油的相对渗透率的匹配关系,油的相对渗透率的匹配关系,认为中等压实阶段将最有利于认为中等压实阶段将最有利于油的游离相运移。油的游离相运移。McAuliffeMcAuliffe(19801980):游离相运移的石油沿生油层中的):游离相运移的石油沿生油层中的干酪根网络干酪根网络进行,而与水的运动无关。亲油的干酪根进行,而与水的运动无关。亲油的干酪根内容易形成这样的运移网络。内容易形成这样的运移网络。继而推测:当烃继而推测:当烃/ /有机质为有机质为2.52.510%10%时,即可发时,即可发生这种流动。生这种流动。 分子扩散形式分子扩散形式LeythaeuserLeythaeuser等(等(19821982):轻烃):轻烃通过扩散作用,在饱和水的母岩通过扩散作用,在饱和水的母岩孔隙中进行最初的短距离运移孔隙中进行最初的短距离运移(几(几dm/dm/几几m m)是很有效的。是很有效的。运移方式运移方式:母岩中的气态烃先:母岩中的气态烃先沿储层界面、断层、裂缝系统及沿储层界面、断层、裂缝系统及粉砂岩透镜体扩散出去,再以其粉砂岩透镜体扩散出去,再以其它方式进行运移。它方式进行运移。研究发现,研究发现,有效扩散系数有效扩散系数随烷烃随烷烃C C数的增加呈指数降低。数的增加呈指数降低。扩散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两面性扩散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两面性:扩散不仅可以作为:扩散不仅可以作为轻烃聚集的动力,同时也可使已聚集的气藏散失。轻烃聚集的动力,同时也可使已聚集的气藏散失。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动平衡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动平衡:在一个圈闭内,运移量与:在一个圈闭内,运移量与散失量的大小关系(动态)散失量的大小关系(动态) 总结总结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游离相是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游离相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形式。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形式。但因运移物质本身的性质、运但因运移物质本身的性质、运移所通过介质的物理性质和环境移所通过介质的物理性质和环境条件都有明显变化,也不能完全条件都有明显变化,也不能完全排除在特定条件或某些时期以其排除在特定条件或某些时期以其它形式运移的可能性。它形式运移的可能性。三初次运移的动力三初次运移的动力油气以游离相发生初次运移时,面临巨大的毛管阻力油气以游离相发生初次运移时,面临巨大的毛管阻力计算表明,当温度为计算表明,当温度为6060时,对于中等比重时,对于中等比重(0.8753(0.8753 0.85210.8521)的)的原油,取油原油,取油- -水界面张力水界面张力=21dyn/cm=21dyn/cm(取(取=0=0),),不同孔隙半径下毛细管不同孔隙半径下毛细管压力:压力:孔隙半径孔隙半径rc(A)Pc(kg/cm2)5057.14071.43094.820142.810285.5(据陈荷立,(据陈荷立,19871987)浮力能否担当这一重任?浮力能否担当这一重任? 假定假定o=0.825g/cm3(轻质油),轻质油),w=1.070g/cm3,则则1m所产生的浮力仅为所产生的浮力仅为0.025Kg/cm2,而而100m的连续油的连续油柱所产生的浮力也不过柱所产生的浮力也不过2.5Kg/cm2。因此,浮力难以有效克服油气在初次运移中的面临因此,浮力难以有效克服油气在初次运移中的面临的毛细管阻力。的毛细管阻力。只有在岩石中某一点出现异常压力只有在岩石中某一点出现异常压力(过剩压力)(过剩压力)时,时,流体才打破平衡开始流动,其流动方向指向过剩压力相流体才打破平衡开始流动,其流动方向指向过剩压力相对较低的地区。对较低的地区。同时,流体自泥岩的排出作用,也是压力释放的过程,同时,流体自泥岩的排出作用,也是压力释放的过程,其结果必然导致孔隙流体压力的降低和泥岩的补充压实,其结果必然导致孔隙流体压力的降低和泥岩的补充压实,当过剩压力差小于当过剩压力差小于P Pc c时,流体即停止排出,待到压力积时,流体即停止排出,待到压力积蓄到足够高时,流体又可重新排出。蓄到足够高时,流体又可重新排出。因此,因此,泥质母岩的排烃作用应是一个不连续的、多次进泥质母岩的排烃作用应是一个不连续的、多次进行的过程。行的过程。“幕式幕式”排烃观点排烃观点四初次运移的通道四初次运移的通道l目前,以微裂隙作为油气运移主要通道的观点越来越得目前,以微裂隙作为油气运移主要通道的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到人们的承认。l当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到超过岩石的机械强度时,泥岩中当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到超过岩石的机械强度时,泥岩中便可产生极微裂隙。便可产生极微裂隙。微裂隙对油气运移的作用微裂隙对油气运移的作用:增大了通道,降低了阻力;增大了通道,降低了阻力;增大了生油岩和储集岩的增大了生油岩和储集岩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当流体释放后,压力减低到当流体释放后,压力减低到一定限度时,极微裂隙又会一定限度时,极微裂隙又会封闭,开始再一个循环。封闭,开始再一个循环。因此,油气的排出是一种循因此,油气的排出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环往复的过程,运移是断续、运移是断续、脉冲、幕式进行的脉冲、幕式进行的。 5 5微裂隙微裂隙( (早期收缩裂隙被早期收缩裂隙被蛋白石蛋白石CTCT充填充填) 178) 178(渤(渤l07l07井,井,ZH-38ZH-38,1083m1083m,NgNg,含粉砂泥岩)含粉砂泥岩)6 6平行层理的张裂隙平行层理的张裂隙 178 178(渤(渤l02l02井,井,ZH-2ZH-2,1163.02m1163.02m,NgNg,粉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7 7平行层理与斜切层理的裂隙平行层理与斜切层理的裂隙 178178(营(营2626井,井,Do-2Do-2,728.62m728.62m,NmNm,粉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8 8铸膜孔,生物碎片平行层理分铸膜孔,生物碎片平行层理分布布 178 178(面(面2020井,井,Do-4Do-4,1105m1105m,ESES3 3中中,含粉砂灰质泥岩),含粉砂灰质泥岩)例:济阳坳陷泥质岩的孔隙(祝总祺等,(祝总祺等,1 9 9 61 9 9 6)小结小结:生油层孔隙压力升高所导致的微裂隙系统可:生油层孔隙压力升高所导致的微裂隙系统可能是初次运移的重要通道。此外,收缩了的干酪根能是初次运移的重要通道。此外,收缩了的干酪根之间、矿物颗粒与干酪根之间、次生晶体之间的纹之间、矿物颗粒与干酪根之间、次生晶体之间的纹层面、裂缝和断层等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层面、裂缝和断层等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五初次运移的方向和效率五初次运移的方向和效率初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过剩压力梯度初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过剩压力梯度,即油气,即油气由过剩压力大处向过剩压力小处运移。由过剩压力大处向过剩压力小处运移。总体上,初次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因在该方向过剩总体上,初次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因在该方向过剩压力梯度较大(可抵消垂向渗透率横向的不足)。压力梯度较大(可抵消垂向渗透率横向的不足)。厚生油岩中的过剩压厚生油岩中的过剩压力分布与排烃方向力分布与排烃方向有效烃源岩有效烃源岩究竟是向上还是向下为主,则取决于泥岩中过剩压究竟是向上还是向下为主,则取决于泥岩中过剩压力的分布状况(过剩压力剖面)。力的分布状况(过剩压力剖面)。初次运移的效率初次运移的效率:有人提出,油气在垂直方向的运移距:有人提出,油气在垂直方向的运移距离非常有限。单向为离非常有限。单向为101014m14m,上、下两侧共上、下两侧共30m30m士。士。生油层虽厚,但能运移出来的油气一般仅限于该范围。生油层虽厚,但能运移出来的油气一般仅限于该范围。岩石孔隙喉道岩石孔隙喉道 - - 微观模式岩石是非均匀的,油岩石是非均匀的,油气的运移必定是沿着气的运移必定是沿着阻力最小的通道发生。阻力最小的通道发生。因而,油气以游离相因而,油气以游离相沿岩石孔隙和喉道的沿岩石孔隙和喉道的运移,肯定不是沿着运移,肯定不是沿着最小的喉道,而是最最小的喉道,而是最大的喉道运移。大的喉道运移。泥质岩层微裂隙泥质岩层微裂隙 - 形成机制形成机制由于构造应力造成的裂隙或由于构造应力造成的裂隙或断裂的幕式开启,有利于压断裂的幕式开启,有利于压力的快速释放,但不一定有力的快速释放,但不一定有利于油气的初次运移利于油气的初次运移泥质岩微裂隙 - 微观意义及机制泥质岩微裂隙 - 形成模式DP烃源岩层必须具备很高的过剩压力,烃源岩层必须具备很高的过剩压力,并自然形成界面处的高压力梯度并自然形成界面处的高压力梯度在颗粒的缝隙间存在,在孔隙中在颗粒的缝隙间存在,在孔隙中盘踞盘踞有效应力不作用在干酪根网络上有效应力不作用在干酪根网络上孔隙流体压力挤压干酪根网络,孔隙流体压力挤压干酪根网络,促使其中生成的油气的运移促使其中生成的油气的运移烃源岩层应该具备较高的过剩压力烃源岩层应该具备较高的过剩压力并在烃源岩与疏导层之间形成压力梯度并在烃源岩与疏导层之间形成压力梯度干酪根网络运移的模式初次运移在不同尺度上的概念模型初次运移在不同尺度上的概念模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