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劝劝学学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今河北邯郸)人,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担任楚国兰陵(今山东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要保持自己的善性;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为善。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著作有荀子,该书现存32篇,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说理透辟,语言质朴、凝练,多用排比与比喻手法。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也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劝学原文很长,课文是节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 3.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蓼蓝颜色(更)深。句式特点: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介词结构后置(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翻译: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句式特点:“而寒于水”应为“而于水寒”,介词结构后置(3) 以为轮。翻译: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句式特点:省略句, (之)以(之)为轮(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资源助读知识整合(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句式特点: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2)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 二、说说文章主旨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与态度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行。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把握本文的观点态度【任务一】把握本文的观点态度1.本文的题目是“劝学”,那么荀子“劝”人们去学习什么?参考答案:从荀子“性恶论”主张来看,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也就是品德。2.文章第1段用“君子曰”引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其余三段各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参考答案: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第2段,学习的意义;第3段,学习的作用;第4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任务二】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作者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2.作者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参考答案:这个比喻论述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强调了学习的作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参考答案: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有力地论证了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4.课文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参考答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5.作者在论述积累是学习的重要的方法时,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的。请根据下表填写出“积”与“不积”的具体内容与结果。参考答案:风雨兴焉蛟龙生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孔子强调学与思的关系问题,荀子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学一点比喻论证技法指导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本体和喻体应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要存在着相似性,两者之间具有推理关系。其作用是把不易理解的事理用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说清楚,讲明白,具有深入浅出、平易生动的特点。运用比喻论证,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如课文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来比喻要善于借助外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学习能给人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技法借鉴主题阅读3.比喻论证不能只比喻不论证,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如第4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因而说理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请尝试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段文字,阐述某个观点或说明某种事理。200字左右。写作示例: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每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正如无数无名的小星才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它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就是社会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奉献光热,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怎能灿烂辉煌?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让学习成为习惯名句诵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1.荀子:让学生青出于蓝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由孔子、孟子而至荀子,经历了丰富和发展。按照正常的推论,荀子的学生也理应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发扬者,然而身为荀子学生的韩非、李斯却是法家思想的提出者和集大成者。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家不同的学派,谁胜于谁现在也很难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老师的荀子,决不是让学生唯我独尊;作为学生的韩非、李斯,也不是唯我老师为正宗。在他们的教与学中,应有鼓励质疑,提倡创新。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西方一位哲学大师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让学习成为习惯“学不可以已”,只有不断地学习,人的思想才能像滚滚江水,永远保持新鲜与活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它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而学习就是我们人生中必备的最好习惯之一。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最是书香能致远写在4.23世界读书日徐金国四百多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616年的4月23日,世界三位顶尖的文学大师,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秘鲁的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相继辞世。从此,这个日子便成了西方人的守护日。每年每到这一天,西班牙人都会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赠送书籍,倡导全民阅读,以激发全民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予以纪念。于是,长久以来,在西班牙全国上下,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天给亲友赠书阅读的习俗。为了弘扬这个高雅文明的习俗,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在当今这个科技日益进步、教育日益普及、媒体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可谓越来越多,只要打开智能手机,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全世界提倡全民读书(传统意义的书籍),并且专门把“4.23”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作为“世界读书日”进行发起和倡导?也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作为一个语文人,一个教育人,我们真的应该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做点小小的思考,真的有必要和我们的学生谈一谈读书的重要性。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的影响实在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一本好书往往就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新教育运动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我的阅读观一书中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文明史的民族,我们的先辈很早就对读书的意义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至圣先师孔夫子晚年苦读易经,翻来覆去地读,把穿竹简的牛皮都翻断了,直读到韦编三绝;马上打天下、夺江山的一代代明君孙权、唐太宗李世民等,不仅自己手不释卷,更是时时教育告诫他的团队,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人人都要读书,从读书中寻求治国理政方略;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主席更是活到老,读到老,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天还一直在读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爱读书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民族。可以这样说,中华儿女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为书而乐,为书而苦,几千年来书更与无数的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们重温高尔基的名言,热爱书吧,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热爱读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成长的养料。在“4.23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随笔写下了这点文字,期望能与我的学生们共勉。热爱读书吧,书是知识的泉源,精神的养料!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开头文章以故事开头,叙述“世界读书日”的来历,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品手法第2段,联系当今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倡导读书?第3段,用莎士比亚的名言,揭示读书的重要性,回答第2段的问题。第4段,用教育家朱永新教授的说法,进一步深化观点。第5段,采用排比用例的方法,列举了我国优良的读书传统,选例经典准确,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品结尾文章结尾,回到“4.23世界读书日”这个话题,并指明写作此文的目的。首尾照应,结构谨严。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1.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2.文中作者说“真的有必要和我们的学生谈一谈读书的重要性”,从全文看,读书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1.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介绍世界读书日的来历;第二层(第2至6段),论述读书的意义;第三层(第7至10段),总结全文,说明写作此文的目的。2.读书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传承,我国历来有优良的读书传统,历代仁人志士都倡导读书,读书使我们民族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二是读书能让我们丰富情感、心灵,能让我们热爱世界,热爱人类,是智慧的源泉,精神的养料。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