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9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5页 / 共49页
第6页 / 共49页
第7页 / 共49页
第8页 / 共49页
第9页 / 共49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讲第三讲 结构概念设计结构概念设计唐唐 兴兴 荣荣博博 士士 教教 授授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二二 一二一二年二月年二月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 1、结构刚与软的选择、结构刚与软的选择2 2、结构平面布置宜刚度均匀,减少扭转、结构平面布置宜刚度均匀,减少扭转3 3、结构沿竖向刚度宜均匀,避免软弱层,减少鞭梢效应、结构沿竖向刚度宜均匀,避免软弱层,减少鞭梢效应4 4、预先估计结构的破坏形态,调整承载力以加强或削弱某些部位、预先估计结构的破坏形态,调整承载力以加强或削弱某些部位5 5、设计延性结构和延性构件、设计延性结构和延性构件 (延性结构和延性构件、抗震框架的屈服机制、强柱弱梁框架、强(延性结构和延性构件、抗震框架的屈服机制、强柱弱梁框架、强墙弱梁的剪力墙)墙弱梁的剪力墙)6 6、设计多道设防结构、设计多道设防结构 超静定结构和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概念超静定结构和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概念7 7、重视构件承受竖向荷载的安全、重视构件承受竖向荷载的安全8 8、加强结构整体性、加强结构整体性 缝的设置缝的设置9 9、关于填充墙布置和材料选用、关于填充墙布置和材料选用1010、规范对结构平面及竖向布置的要求、规范对结构平面及竖向布置的要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建筑抗震概念设计(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 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概念设计涉及从概念设计涉及从方案方案、结构布置结构布置到到计算简图的选取计算简图的选取,从,从截面配筋截面配筋到到构件的配筋构造构件的配筋构造等都存在概念设计的内容。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等都存在概念设计的内容。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可以通过力学规律、震害教训、试验研究、工程实践经验等多种想可以通过力学规律、震害教训、试验研究、工程实践经验等多种渠道建立渠道建立。高层建筑设计(尤其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应非常重视概念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尤其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应非常重视概念设计。 由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发生地震时地震动的不确定性,人们由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发生地震时地震动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高层结构计算尤其是抗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高层结构计算尤其是抗震分析计算的精确性,材料性能与施工安装时的变异性以及其他不震分析计算的精确性,材料性能与施工安装时的变异性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致使设计计算结果可能和实际相差较大,甚至有些可预测的因素,致使设计计算结果可能和实际相差较大,甚至有些作用效应至今尚无法定量计算出来。因此作用效应至今尚无法定量计算出来。因此在设计中,虽然分析计算在设计中,虽然分析计算是必须的,也是设计的重要依据,但仅此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是必须的,也是设计的重要依据,但仅此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可靠性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概念设计甚至比分析计算更为重要。设计甚至比分析计算更为重要。一、结构刚与软的选择一、结构刚与软的选择 刚度大的结构刚度大的结构地震作用大,要求较大的构件尺寸和钢材用量,似乎不经济地震作用大,要求较大的构件尺寸和钢材用量,似乎不经济 较软的结构较软的结构地震作用小,但变形较大,可节约材料地震作用小,但变形较大,可节约材料 一般认为框架的变形性能好,剪力墙变形性能差,主张选用较软的框架结构,一般认为框架的变形性能好,剪力墙变形性能差,主张选用较软的框架结构,早期的设计对高层建筑应用剪力墙结构的限制较多。早期的设计对高层建筑应用剪力墙结构的限制较多。 对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能否作出对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能否作出“刚一些好刚一些好”,还是,还是“柔一些好柔一些好”的结论的结论? 不能!不能! 结合结构的具体高度、体系和场地条件进行综合判断。结合结构的具体高度、体系和场地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设计时要进行变形限制,将变形限制在规范允许的范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设计时要进行变形限制,将变形限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要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设置部分剪力墙的结构有利于减小结构围内,要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设置部分剪力墙的结构有利于减小结构变形和提高结构承载力变形和提高结构承载力 应根据场地条件来设计结构,硬土地基上的结构可软些,软土地基上的结应根据场地条件来设计结构,硬土地基上的结构可软些,软土地基上的结构可刚些。构可刚些。 (场地的卓越周期或自振周期(场地的卓越周期或自振周期T=4dov/vs1,即地震波的某个谐波的周期恰好即地震波的某个谐波的周期恰好为该波穿过表土层所需时间的为该波穿过表土层所需时间的4倍时,覆盖层地面振动最显著)倍时,覆盖层地面振动最显著) (硬土地基剪切波速(硬土地基剪切波速vs1大,卓越周期小,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应该大,即大,卓越周期小,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应该大,即应软些,反之,软土地基剪切波速应软些,反之,软土地基剪切波速vs1小,卓越周期大,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小,卓越周期大,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应该小,即应硬些)应该小,即应硬些) 可通过改变高层建筑结构的刚度调整结构的自振周期,使其偏离场地的卓可通过改变高层建筑结构的刚度调整结构的自振周期,使其偏离场地的卓越周期越周期(较理想的结构:自振周期比场地卓越周期更长或自振周期比场(较理想的结构:自振周期比场地卓越周期更长或自振周期比场地卓越周期短得多)地卓越周期短得多) (在结构出现少量裂缝后,周期会加长,要考虑结构进入开裂和弹塑性状(在结构出现少量裂缝后,周期会加长,要考虑结构进入开裂和弹塑性状态时,结构自振周期加长后与场地卓越周期的关系)态时,结构自振周期加长后与场地卓越周期的关系)结构自振周期加长后与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关系结构自振周期加长后与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关系A-BA-B段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特点:段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特点:A-BA-B段结构当进入弹塑性阶段,其刚度降低,自振周期加长,地震段结构当进入弹塑性阶段,其刚度降低,自振周期加长,地震作用加大,对抗震很不利,结构物的自振周期不宜设计在该区域。作用加大,对抗震很不利,结构物的自振周期不宜设计在该区域。结构自振周期应尽可能位移结构自振周期应尽可能位移C-DC-D段(大于段(大于TgTg,并小于,并小于5Tg5Tg),),当结构当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其刚度降低,自振周期加长,地震作用减小,对抗进入弹塑性阶段,其刚度降低,自振周期加长,地震作用减小,对抗震有利。震有利。二、结构平面布置刚度均匀,减少扭转二、结构平面布置刚度均匀,减少扭转 建筑物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建筑物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简单、规则,尽量减小突出、凹进等复杂平面,尽量使平面刚度均匀简单、规则,尽量减小突出、凹进等复杂平面,尽量使平面刚度均匀 平面刚度均匀平面刚度均匀 “刚心刚心”与与“质心质心”接近接近 主要取决于剪力墙的布置(对称布置剪主要取决于剪力墙的布置(对称布置剪力墙或井筒、周边布置剪力墙或框筒)力墙或井筒、周边布置剪力墙或框筒) 注意平面上的质量分布注意平面上的质量分布(质量偏心会引起扭转,质量集中在周边会加大扭转)(质量偏心会引起扭转,质量集中在周边会加大扭转) 应避免平面上有突出部分的建筑(应避免平面上有突出部分的建筑(L L形、形、T T形、形、H H形平面)出现局部扭转形平面)出现局部扭转 在突出在突出部分长度较大时可在其端部设置刚度较大的剪力墙或井筒部分长度较大时可在其端部设置刚度较大的剪力墙或井筒 较高的高层建筑不宜做成长宽比很大的长条形平面较高的高层建筑不宜做成长宽比很大的长条形平面 做成折板形或圆弧形做成折板形或圆弧形 扭转不规则扭转不规则 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倍层间位移)平均值的倍 凹凸不规则: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 ,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30% 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 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50% 楼板开洞面积大于该楼层面积楼板开洞面积大于该楼层面积30%30% 较大的楼层错层较大的楼层错层三、结构沿竖向刚度宜均匀,避免软弱层,减少鞭梢效应三、结构沿竖向刚度宜均匀,避免软弱层,减少鞭梢效应 建筑物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建筑物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规则、对称、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规则、对称、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建筑结构的立面形状宜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建筑结构的立面形状宜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建筑结构的立面形状宜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建筑结构的立面形状宜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均匀均匀均匀 竖向刚度均匀竖向刚度均匀竖向刚度均匀竖向刚度均匀 主要与剪力墙布置有关主要与剪力墙布置有关主要与剪力墙布置有关主要与剪力墙布置有关 GB50010-2010GB50010-2010: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形体形体形体的规则性。的规则性。的规则性。的规则性。不规则不规则不规则不规则的建的建的建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特别不规则特别不规则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严重不规则严重不规则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不应采用。(的建筑方案不应采用。(的建筑方案不应采用。(的建筑方案不应采用。(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 * * 形体形体形体形体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侧向刚度不规则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70%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其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平均值的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其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平均值的80%80% 除顶层外除顶层外, ,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等)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等)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 (梁、桁架等梁、桁架等) )向向下传递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80% “ “不规则、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不规则、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不规则程度区分不规则程度区分 不规则不规则 指的是超过表指的是超过表1 1和表和表2 2中一项及以上的不规则指标中一项及以上的不规则指标 特别不规则特别不规则 指具有较明显的抗震薄弱部位,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者,其参考指具有较明显的抗震薄弱部位,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者,其参考界限参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通常分三类:界限参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通常分三类: 同时具有表同时具有表1 1、表、表2 2所列六个主要不规则类型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所列六个主要不规则类型的三个或三个以上; 具有具有表表3 3所列一项不规则;所列一项不规则; 具有表具有表1 1、表、表2 2所列两个方面的基本不规则且其中一项接近所列两个方面的基本不规则且其中一项接近表表3 3的不规则指的不规则指标。标。 严重不规则严重不规则 指的是体型复杂,多项不规则指标超过表指的是体型复杂,多项不规则指标超过表2 2上限值或某一项大上限值或某一项大大超过规定值,具有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不能克服的严重的抗震薄弱环节,大超过规定值,具有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不能克服的严重的抗震薄弱环节,可能导致地震破坏的严重后果者可能导致地震破坏的严重后果者四、预先估计结构的破坏形态,调整承载力以加强或削弱某些部位四、预先估计结构的破坏形态,调整承载力以加强或削弱某些部位 结构各层的承载力宜自下而上均匀减小,减小的幅度应符合地震作用的内力包络结构各层的承载力宜自下而上均匀减小,减小的幅度应符合地震作用的内力包络图,避免出现承载力薄弱层。图,避免出现承载力薄弱层。 预期所设计结构的可能破坏部位,应通过必要的内力调整控制结构的破坏模式预期所设计结构的可能破坏部位,应通过必要的内力调整控制结构的破坏模式 有些部位适当地提早屈服,有些部位有意识地提高其承载力,推迟其屈服或破坏有些部位适当地提早屈服,有些部位有意识地提高其承载力,推迟其屈服或破坏 框架结构设计原则:框架结构设计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梁铰机制(强柱弱梁型)梁铰机制(强柱弱梁型) 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结构承受较大的变形,吸收较多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结构承受较大的变形,吸收较多的地震能量的地震能量 “控制机构理论控制机构理论”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在地震作用下,按照不同地震烈度,将结构设计为中震(设计基本烈度)不在地震作用下,按照不同地震烈度,将结构设计为中震(设计基本烈度)不破坏,大震(比设计基本烈度高破坏,大震(比设计基本烈度高1 1度)不倒塌,小震(比基本烈度小度)不屈服,度)不倒塌,小震(比基本烈度小度)不屈服,即小震抗,大震消,中震消抗结合;即小震抗,大震消,中震消抗结合; 采用三阶段设计,即适用性校核(小震)、承载力设计(中震)和延性验算采用三阶段设计,即适用性校核(小震)、承载力设计(中震)和延性验算(大震)。(大震)。 机构控制对框架要保证节点最强、柱次之,梁较弱。在中震时,塑性铰仅出机构控制对框架要保证节点最强、柱次之,梁较弱。在中震时,塑性铰仅出现在梁两端及柱根部,即形成梁式侧移机构,在任何情况下,框架节点永远处现在梁两端及柱根部,即形成梁式侧移机构,在任何情况下,框架节点永远处于弹性状态;于弹性状态; 实现机构控制条件,主要取决于恰当的构件强度比(实现机构控制条件,主要取决于恰当的构件强度比(RCRC框架结构,梁、柱强框架结构,梁、柱强度比小于)度比小于) 为保证机构控制得以实现且准确,在结构出铰部位或设计出铰部位嵌入人工为保证机构控制得以实现且准确,在结构出铰部位或设计出铰部位嵌入人工塑性铰。塑性铰。 王崇昌、王宗哲,钢筋混凝土弹塑性抗震结构的机构控制理论,西安冶金建王崇昌、王宗哲,钢筋混凝土弹塑性抗震结构的机构控制理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筑学院学报,19861986,4646(2 2):):1-121-12GB50011-2010:一、二、三、四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弯矩设:一、二、三、四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2. 梁端梁端hhb b及及500mm500mm范围内箍筋加密,使梁的塑性铰转移,梁筋不在柱面处屈服,改善锚范围内箍筋加密,使梁的塑性铰转移,梁筋不在柱面处屈服,改善锚固性能,避免在核心处滑动(图)固性能,避免在核心处滑动(图) 在塑性铰处钢筋弯折,形成交叉斜筋,以增强梁铰的受剪承载力及耗能能力(图)在塑性铰处钢筋弯折,形成交叉斜筋,以增强梁铰的受剪承载力及耗能能力(图) 为保证塑性铰的转移,梁端受弯承载力应比塑性铰处的受弯承载力提高为保证塑性铰的转移,梁端受弯承载力应比塑性铰处的受弯承载力提高25%25%。设有斜。设有斜筋的塑性铰,计算受弯承载力时应考虑斜筋的作用筋的塑性铰,计算受弯承载力时应考虑斜筋的作用 设计人工塑性铰时,需要注意:设计人工塑性铰时,需要注意: 为保证机构的准确性,需使为保证机构的准确性,需使M M恰等于恰等于MuMu,而塑性铰左右相邻面所能承受的弯矩大于,而塑性铰左右相邻面所能承受的弯矩大于M M; 为保证框架节点不发生剪切破坏,并处于弹性,应将人工铰设在离开柱表一个梁高处;为保证框架节点不发生剪切破坏,并处于弹性,应将人工铰设在离开柱表一个梁高处; 为保证梁铰及柱铰不发生剪切破坏,应设置交叉钢筋或填入纤维混凝土;为保证梁铰及柱铰不发生剪切破坏,应设置交叉钢筋或填入纤维混凝土; 为防止纵筋屈曲,应增大横向约束箍筋;为防止纵筋屈曲,应增大横向约束箍筋; 为增大塑性铰转动量,可在铰区填入塑性填料。为增大塑性铰转动量,可在铰区填入塑性填料。跨高比较小连系梁跨高比较小连系梁跨高比较大连系梁跨高比较大连系梁RCRC剪力墙连系梁人工塑性铰剪力墙连系梁人工塑性铰带竖向缝槽低剪力墙带竖向缝槽低剪力墙(H/L1)(H/L15m15m,6 6度、度、7 7度、度、88度和度和9 9度相应每增加度相应每增加5m5m、4m4m、3m3m、2m2m,宜分别加宽,宜分别加宽20mm20mm 框架框架- -抗震墙结构房屋抗震墙结构房屋框架框架- -抗震墙结构房屋的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最小宽度可采用框架结构规定限防震缝最小宽度可采用框架结构规定限值的值的70%70%,且不宜小于,且不宜小于100100mmmm 抗震墙结构房屋抗震墙结构房屋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最小宽度可采用框架结构规定数值的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最小宽度可采用框架结构规定数值的50%50%,且不宜小于,且不宜小于100100mmmm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总的趋势: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总的趋势: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设置防震缝可使结构抗震分析模型较设置防震缝可使结构抗震分析模型较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但需考虑扭转地震效应,并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但需考虑扭转地震效应,并按规范规定确定缝宽,使防震缝两侧在预期的地震下不发生碰撞或减轻碰撞按规范规定确定缝宽,使防震缝两侧在预期的地震下不发生碰撞或减轻碰撞引起的局部损害。引起的局部损害。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且需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应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且需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应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高度确定缝宽 按规范规定的防震缝宽度的最小值,在强震下相邻结构仍有可能按规范规定的防震缝宽度的最小值,在强震下相邻结构仍有可能局部碰撞而损毁,但宽度过大会给立面处理造成困难局部碰撞而损毁,但宽度过大会给立面处理造成困难2 2、抗撞墙、抗撞墙 在大震作用下,防震缝处发生碰撞时的不利部位(图示)。在大震作用下,防震缝处发生碰撞时的不利部位(图示)。 不利部位产生的后果:不利部位产生的后果:地震剪力增大地震剪力增大、产生扭转产生扭转、位移增大位移增大、部分主要承部分主要承重构件撞坏重构件撞坏等等 框架结构对抗撞不利,特别是防震缝两侧,房屋高度相差较大或两侧层高框架结构对抗撞不利,特别是防震缝两侧,房屋高度相差较大或两侧层高不一致的情况不一致的情况 GB50011GB50011:8 8、9 9度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相差较大时,度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在,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沿房屋高度各设置不少于缝两侧沿房屋高度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抗撞墙的布置宜避免加大扭转效应,其长度可不大。抗撞墙的布置宜避免加大扭转效应,其长度可不大于于1/21/2层高,抗震等级可同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层高,抗震等级可同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计算模型的不利情况取值。种计算模型的不利情况取值。 九、关于填充墙布置和材料选用九、关于填充墙布置和材料选用 框架结构体系中填充墙的选用和布置框架结构体系中填充墙的选用和布置 应选择轻质、大块、能与主体结构形成柔性连接的填充墙应选择轻质、大块、能与主体结构形成柔性连接的填充墙 不利于抗震的填充墙布置情况:不利于抗震的填充墙布置情况: 填充墙布置不当形成上刚下柔的结构填充墙布置不当形成上刚下柔的结构 填充墙布置不当形成房屋两端一端刚、一端柔的平面填充墙布置不当形成房屋两端一端刚、一端柔的平面 框架柱中填充了部分墙(开窗洞形成)框架柱中填充了部分墙(开窗洞形成) 会使柱中部出现支点而形成短柱或由于砖墙对柱的附加推力使柱破坏会使柱中部出现支点而形成短柱或由于砖墙对柱的附加推力使柱破坏 框架框架- -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应注意填充墙在平面中的位置对结构平面刚度的均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应注意填充墙在平面中的位置对结构平面刚度的均匀性的影响匀性的影响 JGJ3-2002 JGJ3-2002(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 高层建筑结构内力和位移分析时,只考虑了主要结构构件的刚度,没有考虑高层建筑结构内力和位移分析时,只考虑了主要结构构件的刚度,没有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计算的自振周期较实际长,按这一周期计算的地震力偏小。非承重墙的刚度,计算的自振周期较实际长,按这一周期计算的地震力偏小。 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 框架结构取框架结构取 0.6 0.6 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 0.7 0.7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 0.9 0.9 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砌体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砌体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Reserch on the Seismic Design Method of RC Frame Structure with New Type Masonry Infill Panels申报申报2011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系统地进行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机理试验研究的基础在系统地进行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机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新型砌体填上,通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新型砌体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刚度效应和约束效应、协同工作性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刚度效应和约束效应、协同工作性能、刚度和强度退化规律等抗震性能,建立砌体填充墙结构功能能、刚度和强度退化规律等抗震性能,建立砌体填充墙结构功能目标,进行不同性能水平的损伤状态描述和变形限值的研究,建目标,进行不同性能水平的损伤状态描述和变形限值的研究,建立基于性能的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立基于性能的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新型砌体填充墙新型砌体填充墙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科研项目(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科研项目(YG-2011-06-06) 第一批试验:第一批试验:具有不同构造措施的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具有不同构造措施的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a)GPF-0 (b)GPF-1 (c)GPF-2(d)GPF-3 (e)GPF-4各试件墙体布置示意各试件墙体布置示意第二批试验:第二批试验:带竖缝砌体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带竖缝砌体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各试件示意图各试件示意图(a)试件)试件GPF-0;(;(b)试件)试件GPF-1;(;(c)试件)试件FPF-1;(;(d)试件)试件FPF-2 ;(;(e)试件)试件FPF-3第三批试验:第三批试验:多层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多层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GPF-0 GPF-1MGPF-0 MGPF-1 MGPF-2 MGPF-3 各试件墙体布置示意各试件墙体布置示意第四批试验:第四批试验:砌体填充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砌体填充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MWF-11MWF-21MWF-22MWF-12第五批试验:第五批试验:开洞砌体填充墙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开洞砌体填充墙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