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 城市社会世界城市社会中国都市过程及其研究一、世界城市社会(一)世界城市的起源城市(city):是一种主要由非农业人口组成、规模较大、且结构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由于农业发展和出现了社会分工在两河流域的低地平原(今伊拉克和伊朗)、印度西北部和中国北方、中美洲(墨西哥和秘鲁)以及非洲尼罗河流域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城邦和城市 (二)都市化(urbanization)进程及其类别 共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条件(1)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变化了,开始由小农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并伴随着商业和服务业的扩展。(2)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民向都市地区转移,城市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使国家和区域的城市人口比重增大。(3)都市生活方式增加了组织性、时间观念和快节奏;人际间的血缘关系削弱,地缘和业缘关系增强。这三个方面综合的空间形态是都市地域扩大、市镇数目增多和都市地区的出现。城市化的进程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和类型城市扩展方式上划分为连续型城市向外扩展时与市区保持接壤状态,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跳跃型城市向外扩展时,空间上与市区保持分离状态,在功能上又与之保持紧密联系,有如卫星城镇状。 扩展动力上划分:自立型都市的扩展主要是依靠本地区内部的力量扩展。外力型都市的扩展主要依靠来自本地区之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和推动。生活方式上划分:扩散型都市生活方式对邻近或较远的农村产生影响,而是指发生变化;强化型对都市区域尤其是新城,实施强化管理。增强都市生活状态。和外力型(三)城市的本质1、城市的功能养育功能教育功能生产功能娱乐功能记忆功能文化传递的另一种表达管理功能等2、城市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变迁在家庭方面,家庭的经济功能渐趋萎缩,而主要在养育子女、维系家庭成员情感方面得以扩展;核心家庭成为最普遍的家庭形式,家庭中亲子和夫妻的关系变得平等、亲密。在人际和族群关系中,以血缘、地缘和姻缘为取向的传统性正趋于衰微,而以职业、兴趣和社区为取向的社会关系正在形成。在都市,亲属关系纽带减弱,家庭的社会意义及功能降低,邻里关系消失,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人们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已大为扩展,社会关系的网络在时空上更广大,邻里、亲族关系却趋于淡化。城市的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和非人情性的特点。3、文化变迁的中心雷德菲尔德和辛格认为,城市是变迁的中心。从政治上看,自秦朝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历史格局,历代王朝的政令法度、观念教化等意识形态内的变化无不沿着自上而下的路径向下、向周边传递,而这一中心点都是都市。从经济上看,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加上中国长期以来的小农生产方式及其稳定性,农村中的上层没有能力在国家的腹地发动任何宏观意义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变迁唯有发生在国家制度嵌合于其中的经济中心的城市。从文化上看,国家政治和经济必然投射到文化系统内(在此没有否认文化相对自主地位的意思),国家意义的文化变迁也都是发生在作为文化中心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变迁是一个过程,文化的传播也是一个过程,因而我们可以考察文化变迁在城乡之间的不同表现。4、城市的本质芒福德: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他将城市的本质看作是其文化功能的体现 。城市符号互动论:城市环境不是纯自然的,而是渗透着价值和意义的,城市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符号环境 。(四)早期都市研究20世纪世纪30年代,社会学与人类学利用年代,社会学与人类学利用“社区研究社区研究”(community research)的)的方法,开展了对城市方法,开展了对城市“社区社区”的研究的研究 林德林德夫妇在夫妇在30年代对美国中部城市的探年代对美国中部城市的探索,他们合著的中镇索,他们合著的中镇一书,就是将一书,就是将都市社会的正式与非正式结构、经济状都市社会的正式与非正式结构、经济状况、社会角色、身份地位、权力、价值况、社会角色、身份地位、权力、价值观等结合一起,作整体研究。观等结合一起,作整体研究。 华纳把研究澳大利亚土著的方法运用于研究美国城镇,出版了扬基城系列丛书。怀特作品街角社会主要研究都市中心的里弄。甘斯就族群性和非都市社会组织及其关系模式进行了研究,也比较了郊外社区与都市生活方式的异同牛博也亲身参与到华盛顿一个街区的群体中,对下层的黑人男性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五)欧美的农民进城方式 1英国方式强制性转移,既向本国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又向殖民地国家(尤其是向美国)移民转移。2德国方式主要是单个人的流动。而且主要是以在家乡附近的小城间与近邻的乡村之间流动占主流。3法国方式起先是人口流动慢,过于集中于巴黎,但是他们与农业社会依然保持着联系,而后就彻底融入了城市中。4美国方式属于自由迁移模式。(六)转入发展中国家都市研究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对非洲各国的城市化展开研究。关注移民的适应、志愿团体、农民移居城市等问题;美国学者则关注美洲、亚洲、大洋洲等都市中的新移民及居住地、贫民窟、少数民族聚居地等现象。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主要兴趣点集中在城乡移民、城市适应、族群性和贫穷的主题上。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市人类学方法上从全球范围的个案研究转向了特殊城市群体和居住地的个案研究。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家的研究扩展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从个人生活史的研究扩大到城市邻里和机构(医院、学校、监狱等),以及在整个城市体系内,各种规模的居住地和群体之间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学研究的新旧题目并存,包括穷人、移民、中产阶级、精英和决策者的互动,也包括都市化和全球化的议题。最近20余年,国际都市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取向偏重乡村移居者的适应问题等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都市化问题。1乡村移居者的适应问题2志愿社团3农村来的少数民族(七)都市人类学(urban anthropology)的研究方法1网络分析法2情景分析法3时间历史分析法二、中国都市过程及其研究(一)中国城市的历程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进入农耕社会,人们开始聚族而居,出现了固定的村落和居民点。当时的居民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址的位置,一般都在背山面水的高阔地带。(2)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较密集。(3)这一时期,已普遍建筑房屋,并且较密集;(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1早期城市2城郭形成于中国城市的雏形初具规模后。3市镇4近代城市化(二)中国城乡的连续性雷德菲尔德对墨西哥乡村社会的研究中,开创了把部落、乡村、城镇和现代化城市相互贯穿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的路子。1937年,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燕京大学介绍社会人类学的方法时,将这种“部落农村乡镇城市”的连环比较研究称赞为文化变迁研究的范例。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对中国传统城乡连续性做了探讨。城市里的各种大家庭、宗族等类型,认为城市化级别越高,宗族越难合在一起;同样是乡土化的地方,利益便有更多的同质性,并容易使宗族联合起来。施坚雅的区域体系理论的中心观点不仅大区域具有核心边缘结构,它的每一层次上的区域系统均呈现和大区域的核心边缘结构类似的内部差别每一个区域体系均是一个有联结点的、有地区范围而又有内部差异的人类相互作用的体制。一个体系处在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包括商品、服务、货币、信贷、讯息、象征的流动,以及担当多种角色和身份的人的活动。镇和市处于一个体系的中心,起着连接和整合在时空中进行的人类活动的作用。(三)城乡推拉理论应用弗雷特李巴格内缪尔达尔研究人口迁移和城乡移民的基本理论推拉理论的观点: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之所以迁移、移民之所以搬迁,是因为人们通过迁移可以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中国特有的“推拉失效”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障碍这就是与国际社会相比差异最大的户籍制度此外,人们迁移的因素并非仅限于趋利和改善生活,同时文化传统、族群因素也影响了人们的流动。比如说藏族,藏族人也想改善生活,但是走出藏区的人却很少,这就是文化因素是推拉力量的另一重要因素。 (四) 乡村都市化 1、城市的“尾巴”乡村这是城乡互动的一个缩影。两种方式带来农民的终结一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民进城,一是城市包围农村的城市圈地,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市化。二者都是人类学一体的核心。2、农民进城的中国方式 农转工、农转居、个体主导型农民工三种方式。(五)都市阶层与族群1都市阶层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和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 2都市族群大多数都市人类学家研究族群在都市中的关联因素。群体构成的主因可能是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也可能是人口、地理位置和历史过程综合的作用。(六)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态研究中国的城市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的特色,如有“机关单位”、“居民委员会”、胡同、机关大院等,还有由此派生的社会网络中的亲属、家庭和邻里关系等,它们属于城市的基础部分,亦可反映城市的本质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