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5页
第2页 / 共65页
第3页 / 共65页
第4页 / 共65页
第5页 / 共65页
第6页 / 共65页
第7页 / 共65页
第8页 / 共65页
第9页 / 共65页
第1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一、早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朴素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性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的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荀子就对保护自然资源,以保证其永续利用等朴素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了精辟的论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这些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观或顿悟的性质,其中道、儒、佛三家是主要代表,它们的环境保护思想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启蒙。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老庄为代表,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了宇宙生命统一论。 1、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宇宙论 老子哲学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老子的宇宙论首先看到: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老子认为,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都含有“阴阳”,都是由阴阳二气妙合而成的。正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从天地万物发生的本源来看,它们都是来自同一个“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独一无偶的,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激荡而生出第三者即“和”,由它们再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这是老子建立的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宇宙观。 2、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一致性 老子把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称之为“天道”或“天之道”,既然天与人是合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道”与“人道”也就是一致的,“道”既是自然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应该遵守的法则。老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而为此则必须遵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其法则。老子提出的师法自然的思想,内在地包含了人类的道德行为、道德法则也应遵循自然法则的思想。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根本上讲与道家是一致的。它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标。但儒家也与道家有所不同,儒学主要关心的是人,在肯定人道本于天道,“赞天地之华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可以“知天命而用之”,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丰富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1、兼爱万物,尊重自然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主张对自然万物施以“仁”。董仲舒则更明确地主张把儒家的“仁”从“爱人”向爱物扩展。“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 儒家这种“生生”、“利物”、“爱万物”的思想,是基于自身需要的,爱物是要人们爱惜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而“爱物”的终极原因是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爱物就是爱人类自己。 2、以时禁发,以时养发儒家依据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从利国富民,保证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持续性出发,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顺应生物的繁育生长规律,“以时禁发”,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了“以时禁发”的原则。“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恰当的固定的时限,要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孟子也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林,林木不可胜用也”3、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儒家注重经世治国,他们所倡导的“礼义”政治是一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统治者要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因为,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然资源,节制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对自然的掠夺和浪费。儒家思想中有着丰富的生态学知识,“得养则长,失养则消。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阐述了对种群、营养物质流动和季节等规律的认识,追求的目标是“与天地同参。孟子曾批评过“涸泽而渔”的做法,成为传世警句。荀子说:“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土地资源保护思想;孔子说“钓而不纲,戈不射宿”(指只用一个钩不用多钩的鱼竿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鸟)的动物资源保护思想;齐相管仲,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保护山林川泽及生物资源,反对过渡砍伐。 英国伦敦在13世纪70年代曾颁布了一项禁止烟煤的法令,到14世纪就有人因为燃烧烟煤污染环境引起公愤,被吊死。西方早期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978年发表人口论,认为大自然生产能力有限,最早对人口、经济与自然资源关系进行深入讨论,三者增长应该协调,对可持续发展观形成具有很大贡献)、 李嘉图(劳动价值原理)等,都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经济活动存在着生态边界。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人口过剩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制度原因进行了深刻地剖析,而且对人类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了富有远见的论述。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我们”。 二、R卡逊和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寂静的春天这本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针对美国环境问题开始突出时,花了4年时间,遍阅美国民间官方和使用杀虫剂造成危害情况报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该著作描述了杀虫剂污染带来严重危害的景象。杀虫剂史学多鸟类绝迹,从南极企鹅到北极白熊,甚至在爱斯基摩人身上都发现了DDT成分。通过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描述,初步揭示了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提出了现代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生态污染问题。该书已出版,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轰动了欧美国家,是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卡逊女士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较早的引发了人类对自身行为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反思,作为环保先驱人物被载入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史册。 三、罗马俱乐部和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罗马俱乐部是跨国学术团体。该俱乐部组织了一个有多国科学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小组,进行为期一年多的研究,于1972年发表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 主要观点是: 人类社会增长是由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即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粮食短缺和营养普遍不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五种增长都呈现指数增长特性。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和工业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增长,使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增长,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破坏是受上述趋势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增长速度将超过人口和工业的增长。由于地球的有限,这五种趋势的增长是有限的,如超出这个极限,后果很可能是人类社会突然无可挽救的瓦解。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社会经济无限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等待自然极限来迫使增长停滞又是难以接受的。人类社会应该走最可取的道路人类自我限制增长。他们的研究,引发了第一次环境管理思想革命,促使人们开始认真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四、联合国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环境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在上述环保先驱人物和学派思想及理论的引导下,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考虑到需要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联合国于1972年6月5-6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主持召开了人类的第一次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会议,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宣言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共同观点: 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塑造者。2)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们的幸福和经济发展,是人们的迫切愿望,使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3)在地球上,许多地区出现越来越多地认为损害环境的迹象。4)在发展中国家,多数环境问题是发展迟缓引起的。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一般由工业和技术发展产生的。5)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引起环境问题,因此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针,解决它。6)当今历史阶段要求世界各国人民在计划行动时更加谨慎的考虑给环境和子孙后代带来的影响。7)为达到这个环境目标,要求每个公民、团体、机关企业都负起责任,共同保护世界的环境。共同的原则:人权原则,自然资源保护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原则,发展规划原则,人口政策原则,环境管理原则,国际合作原则。会议所提的,初步构筑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总体框架,明确提出了通过共同努力、多种途径加强环境管理。五、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飞跃进入20世纪80年代,尽管人类对环境和发展认识和实践有了飞跃,但全球环境和生态危机仍很严重,针对人类的南北问题、裁军、核安全、环境和发展问题,联合国成立的高级专家委员会,发表了“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和“共同的未来”三个纲领性文件。都不约而同提出“世界各国必须组织实施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到世界各地考察,编写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后来经过了42届联合国大会的辩论通过。它是人类未来纲领性文献。报告总结了人类环境管理,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失败,指出“环境管理的失败”表现在急剧改变的地球并威胁着地球上许多物种的存在,包括人类的生命。提到“酸雨”破坏了森林、湖泊和建筑遗产;“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到21世纪可能将全球气温提高到足以改变农业生产区域,提高海平面使沿海城市淹没。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密不可分,贫穷使全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后果。报告以丰富的实地考察调研所获得的新资料和数据,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世界环境和发展问题之间存在的问题根源,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实施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和行动方案,初步形成了新形势下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改革思路,引发了当代环境管理的第二次革命。 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发展,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了许多重要文件和公约,包括广泛的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公众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环境管理的原则。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上升到了有一个新的高度,是环境管理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大会为人类实施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含2个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同时也包含不侵犯国家主权,可持续发展涉及国际合作和国际间的公平,创造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实现各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持者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经济增长。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是立足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指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基本思想包括3方面: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必须通过经济的增长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国家的实力和财富。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支持靠科技进步。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求严格控制人口增加、提高人口素质和环保政策,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把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可承受的范围内。要实现之,必须是自然资源耗竭速度低于资源的再生速度,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谋求全社会的全面进步。认为发展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利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这三者相互影响,只要社会在每个时间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自然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 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满足所用人的基本需要。因此给世界各国公平的发展权、公平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中消除贫困。 二是代际间公平即是代的纵向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求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给后代以公平的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2)持续性原则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和政策实施步骤各有差异,但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一致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的共同配合行动。因此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利益,有保护全球环境和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既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四、 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类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一)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人类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总和发展2、从以物为本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3、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4、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二)该理论体系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1、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2、建立自然资源账户3、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4、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5、建立环境资源价值公式(三)几个创新方程的研究(三)几个创新方程的研究 1、环境影响方程的研究环境影响 = 人口 人均富裕程度 由谋求富裕水平的技术所造成的环境影响2、损害方程研究 环境损害会降低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它有可能源于环境状况的短期变化和环境资本的长期衰减。据此有学者认为:损害=人口人均经济活动每次经济活动所使用的资源每种资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压力每种压力的危害 3 3、最大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最大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既然任何经济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损害,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社会的可接受水平呢?有经济学家提出,只应防止那些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效益的经济活动。“最大可持续利用”的概念,指的就是总边际成本恰好等于总边际效益的利用。 4 4、预期效益理论的研究、预期效益理论的研究 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所能提供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有限的。对此,有经济学家以比较各种做法所带来的可能损失为基础,以损失最小为原则,以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为目标,提出“预期效益理论”,试图作为如何调整经济与生态矛盾的准则。“费用效益原则”第三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自然资源的特征(一)稀缺性指发育于地球之中的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二)区域性(三)多用性 是指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多种用途的可能性。除了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还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如水资源不仅用于工业和生活,还有航运、发电、灌溉、娱乐调节气候等功能。(四)整体性 指自然资源原本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的水资源、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指间相互联系、制约构成统一整体。人类活动对其中任何一组分的干扰都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结构。二、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二、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资源资产问题 资源和其他资产一样存在产权管理。虽然我国所有资源归属国家(部分土地归集体),由于资源使用权和所有权混淆,致使管理所有权的经济权益得不到实际体现。因此,只有明确资源产权关系,改变自愿无偿占有和无偿使用制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抑制资源日趋枯竭的内在机制。(三)资源价值问题 自然资源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参与或交易的天然资源,都是有价值的。价值取决于对人类的有用性、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包括2部分:1)资源本身的价值;2)社会对资源进行的人、财、物投入的价值。不仅要从其为社会增加的财富计算,还要从耗竭程度来计算。资源稀缺价格上涨,利于人们对资源的珍惜,导致相对需求减少;随供求紧张程度调整,利于促使人们对替代物的开发,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开发条件难易程度调整,利于矿藏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利用率。(四)资源的核算问题 资源核算是完善资产管理、实现资源价值和促进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分析工具。是缓解和消除经济发展中资源危机、寻求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平衡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更好的掌握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程度,全面客观的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助于可更新资源不断补充和耗竭资源有节制消费。(五)资源的产业问题 资源产业是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更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是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完善资源资产管理,实现自身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原料产业的前身。如:矿产资源为例,开采以前的生产活动为矿产资源产业,开采及开采后的生产活动为矿产原料产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