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英语、英语课件、英语教案、小学英语试题、英语导学案、英语单词短语2018年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三)一、选择题1. 有关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蛋白质、脂肪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都只有C02和H20B. ATP、腺苷和磷脂分子都含有元素C、H、0、N、PC. 糖原和淀粉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相同,但空间结构不同D. 细胞内所有的核酸分子都与生物的遗传变异密切相关【答案】C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2. 研究表明线粒体上的PT孔和细胞凋亡直接相关,促凋亡因素能通过诱导线粒体上PT孔的开放,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丧失,促使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进入细胞质基质中,诱导凋亡基因的表达,促使细胞凋亡,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线粒体上的PT孔是某些离子进出线粒体的通道B. 癌细胞不会发生细胞凋亡的原因是没有凋亡基因C. 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其凋亡过程和线粒体无关D. 烧伤的皮肤细胞也是通过诱导形成PT孔使细胞死亡【答案】A【解析】促凋亡因素能通过诱导线粒体上PT孔的开放,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丧失,而膜电位与离子的进出有关,因此线粒体上的PT孔是某些离子进出线粒体的通道,A正确;所有细胞都具有凋亡基因,癌细胞的凋亡基因没有表达,B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才没有线粒体,C错误;PT孔和细胞凋亡直接相关,而烧伤的皮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3. 有关生物的变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能发生基因重组B. 染色体变异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C. 基因重组能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D. 病毒和细菌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都是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染色体变异可能会基因的数量、排列顺序等发生改变,但是不会使得基因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而基因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可以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正确;病毒和细菌都没有染色体,因此它们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应该是基因突变,D正确。4.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植物有机物和无机盐的运输,对某植株的茎段的初皮部进行环切,并在环切后的木质部外包裹蜡纸,在蜡纸外再包裹切下的树皮。分别在不同的部位提供14C02和KH232PO4,段时间后检测各段的放射性元素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韧皮部切断放射性每分钟14C计数/100mg树皮每分钟32P计数/100mg树皮SA44800136S13480113S23030116SB2380115A. 植物有机物运输的主耍部位在韧皮部B. 植物无机盐运输的主要部位在韧皮部C. 该实验可用KH14C03代替KH232P04D. 实验说明植物激素不影响有机物的运输【答案】A5. 种内斗争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下列有关种内斗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种内斗争会导致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发生共同进化B. 种内斗争将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一定方向发生改变C. 研究种内斗争对个体数量的影响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D. 种内斗争引起优胜劣汰,最终必然导致新物种的产生【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同种生物之间,A错误;种内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一定方向发生改变,B正确;研究种内斗争对个体数量的影响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C错误;种内斗争引起优胜劣汰,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是没有产生新物种,D错误。6. 为了改良土壤、绿化海滩、改善海滩生态环境,我国在1980年从美国东海岸引入互花米草,几年后互花米草出现疯长现象,在沿海地带大面积逸生,对沿海树林造成重大威胁,据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互花米草的引入降低了当地生物多样性B. 因环境适宜,互花米草一段时间大致呈“J”型增长C. 引入互花米草不会改变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 互花米草会参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互米花草引入后,对沿海树林造成重大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A正确;几年后互花米草出现疯长现象,是由于因环境适宜,缺乏天敌,互花米草一段时间大致呈“J”型增长,B正确;引入互花米草导入后,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会改变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互花米草是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因此其会参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正确。二、非选择题7. 图甲为恩格尔曼做的第二个实验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光照强度对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影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图甲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有:_;_。(2)对比图甲中不同波长光得到的实验结果,冬季温室大棚中最好补充_色的光达到的光合作用效果更好。(3)冬季的一个晴天上午7点时,大棚内气体变化情况对应图乙的B点。如果将该温室大棚的无色薄膜换为蓝紫色薄膜,则对应的B点会_移。(4)如果让你设计实验来探究光照强度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的影响,并绘制出图乙类似的曲线图。你认为光照强度属于_,可通过调节_间的距离来控制。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重要的无关变量有_。【答案】 (1). 叶绿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不同(或叶绿体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等,合理即可) (2).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或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合理即可) (3). 蓝紫 (4). 右 (5). 自变量 (6). 光源(或灯)与实验装置 (7). 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吸收置(或二氧化碳吸收速率) (8). 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实验进行的时间等【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甲图反映出氧气是叶绿体释放的,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且蓝紫光效果最好,因此大棚应补充蓝紫光。乙图中A点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表示呼吸速率;B点是光的补偿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C点表示光补偿点。(1)根据甲图分析,不同的波长的光照照到水绵的叶绿体条带上,吸引的好氧菌不同,说明叶绿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不同;好氧菌的聚集说明氧气是由叶绿体产生的,是光合作用的产物。(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不同波长的光照中,蓝紫光的效果最好,因此冬季温室大棚中最好补充蓝紫色的光。(3)根据题意分析,乙图是在白光下测定的曲线,若换成蓝紫光,则光合速率减弱,而呼吸速率不变,则B光补偿点会右移。(4)根据题意分析,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可以通过调节光源(或灯)与实验装置间的距离来控制;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而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实验进行的时间等则属于无关变量。【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分析题图,能够从甲图中找出实验说明的两个问题,并能够判断乙图中不同点的含义和可以进行的代谢类型。8. 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损伤,患者出现咳嗽、流涕及发热等症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呼吸道黏膜可以阻挡绝大多数病原体的侵袭,它所发挥的防御作用叫做_免疫。(2)侵入机体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的作用是: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集团,从而_。(3)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_;_(答出两条)。(4)甲型H1N1流感病毒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片断。试提出这种病毒产生的假说:_。【答案】 (1). 非特异性 (2). 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答“抑制病毒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也可) (3). 吞噬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进行处理、呈递给T细胞 (4). 吞噬、消化抗原抗体结合物 (5). 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共同侵入同一宿主细胞后形成(合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体液免疫过程:细胞免疫过程:。(1)皮肤、呼吸道黏膜等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可以阻挡绝大多数病原体的侵袭,其发挥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呈递给B细胞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的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在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在效应阶段,吞噬细胞可以将抗原抗体结合物吞噬、消化掉。(4)根据题意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片断,则该病毒可能是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共同侵入同一宿主细胞后形成。9. 图1为某淡水湖中能量金字塔的示意图,图2为某种杂食性鱼的死亡率与出生率差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淡水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1中所列成分外,还包括_。(2)杂食性鱼是指以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由此判断杂食性鱼在能量金字塔中至少对应的两个营养级是_(用图1中文字代表)。杂食性鱼与浮游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3)在图2所表示的时间段内,种群密度最大时的时间点是_点。(4)一般来说甲、乙、丙、丁的生物种类越多,则食物网就越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5)要想对该淡水湖中生物多样性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可采取的措施是_。【答案】 (1).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乙、丙 (3). 捕食、竞争 (4). a (5). 复杂 (6). 高(或强) (7). 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丁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丙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乙是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甲是三级消费者,处于第四营养级。图2中a、c点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差值为0,即种杂食性鱼种群增长率为0;ac之间,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应该在减少。(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1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2)杂食性鱼是指以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的鱼,则其在食物网中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一营养级,对应图1中的乙、丙。杂食性鱼可以捕食浮游动物,还可以与浮游动物竞争浮游植物。(3)据图分析可知,图2中,a点以后杂食性鱼种群的出生率一直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即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直至不变,因此a点时种群密度最大。(4)一般来说,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则食物网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10. 小麦的矮杆(抗倒伏)、高杆(不抗倒伏)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病、感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用纯合的矮杆感病小麦与高杆抗病小麦为亲本,培育抗倒伏抗病新品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符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