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人类文明形态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表现为不同文明形态不断演进更替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产生,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旧的文明形态已经难以驾驭并容纳愈益发展的生产力和文明成果;二是新的文明形态已经发育起来,并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旧的文明形态走向衰落,新的文明形态繁荣兴盛,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变迁。 长期以来,凭借西方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和话语权强势,一些西方学者极力宣扬资本主义文明是普世的文明形态。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带来其无法克服的弊病,诸如经济危机频发、物质主义膨胀、贫富两极分化、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对外掠夺扩张等,这些弊病不仅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碍,而且越来越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危机。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西方现代化模式没有也不可能给出科学回答,更难以满足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诉求,世界迫切需要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之路,极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规律、顺应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大势的前提下,对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全新探索、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必将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开辟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前景。 (摘编自吴晓明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材料二: 主持人:文明并非先天存在、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力推动下处于不断发展演进的状态中。从文明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郇庆治: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相互影响、交流互鉴的过程。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和推进,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有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力量。从人与自然关系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体现人类永续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强调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之间的平衡,还强调增进当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之间的平衡。显然,这意味着一场系统而深刻的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变革。 (摘编自何民捷等更好认识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的文明形态走向衰落,生产力和文明成果日益发展,就一定会催生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带来的其无法克服的弊病日益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C在当今世界的现实状况下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引领和推动。D文明受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而不断发展演进,而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B不同的文明之间相互影响、交流互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文明多样性意义重大。C习近平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等,体现了我们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真诚。D中国式的现代化处理好了两个平衡:一是物质文化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平衡,二是增进当代人福祉与保障子孙后代权益的平衡。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坚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B当前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西方国家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C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的”,推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D马克思曾说,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简要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沉睡的胡杨谷徐可 汽车行驶在南疆大地上,大片大片的农田从车窗两边向后退去,有绿油油的水稻,有金灿灿的麦浪,还有开着红花、白花的棉田,挂满果实、飘着果香的杏园偶尔还可以看到一汪清亮亮的水,还有半青半黄的芦苇荡。正是七月下旬,虽然已晚上九点多钟,太阳依然明晃晃地挂在天上,逡巡着不肯下沉。 当我们的汽车下了217国道,拐上一条简易公路时,我的心也随着身子剧烈地跳动起来。路是沙石铺成的,坑洼不平,迂回曲折,我们的大巴车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左右摇摆,上下颠簸,车上的人就随着这颠簸摇摆晃动着。 不知走了多远,汽车终于停下了,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北距塔里木河二十公里,西距阿拉尔市区五十公里,东距龟兹古城库车一百三十多公里。一望无际、浩瀚辽阔的睡胡杨谷从眼前向远方展开,直抵天际。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荒漠如海奔腾翻卷。在这片无垠的沙海上,布满了枯死的胡杨木,没有枝丫和树皮,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有的直立,有的斜刺,有的横卧,千姿百态,争奇斗异。仔细打量,那些奇形怪状的胡杨木引起我们无限联想。有的如虎狼咆哮,有的像天狗噬日;有的像威猛勇士,有的似屈子行吟;有的似二龙戏珠,有的像剑指天空;有的像一家三口开心相拥,有的如忠贞伴侣遥相守望;有的高傲地昂首向天,有的谦卑地匍匐于地;有的似开怀大笑,有的像掩面而泣你可以尽情想象,用你所能想到的事物来形容它们,用你的才华编织出无数离奇曲折的故事。在落日余晖的照射下,天与地与树,一片灰黄,一派苍凉,让人生出无限沧桑之感。心里倏然冒出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四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睡胡杨谷坐落在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和田河和克里雅河古道交接处。远古时代,这里是茂密的胡杨林。随着克里雅河断流、和田河改道,胡杨集体逐年干枯。尼雅古城、圆沙古城和昆岗先民家园以及下游楼兰古城消失,史学家们认为水源枯竭是主因,这片胡杨林成为无言的佐证。 半个世纪前,兵团农一师大举开发塔里木,到这里被河流阻挡,开发戛然而止,从而完整地保留下了一片原始的胡杨林,成为生态的警世钟。枯死的胡杨林,虽然断臂残腿,生命不再,但依然挺立在荒漠之上,演绎着千百年来与沙漠风暴展开的生死搏斗,守护着脚下这片干涸的土地。胡杨之殇营造了一种奇特的壮丽景观。活着的胡杨夏绿秋黄,固然旖旎;死去的胡杨更加壮美,以独有的形态,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只有躯干,没有树皮和枝叶虽死犹生,虽睡犹醒。十四团将这片胡杨林命名为睡胡杨谷,并加强了胡杨林管护工作,组织了一支二十余人的护林员队伍,全年不间断地对辖区内的天然存活胡杨林进行巡护,以保障辖区胡杨的良好生长。 人们常说: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这样的说法很难从文献资料中找到印证,颇有点神话色彩,未必可靠;人们所赞赏的,是胡杨坚强不屈的精神。资料显示,胡杨是第三纪残遗的古老树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万年前。后汉书西域传和水经注都记载着塔里木盆地有胡桐,也就是胡杨。胡杨生长在最恶劣、最严酷的气候环境之中,它们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干旱,组成了一条壮阔的绿色长廊,阻挡了沙暴对绿洲的侵袭。它们就算死去,也屹立不倒,仍然用自己坚强的身躯守护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胡杨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沙漠英雄树”。维吾尔语称胡杨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相传,公元前60年前后,郑吉将军被派遣到渠犁屯田,领护当时“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当郑吉看到茂盛高大、一望无际的胡杨林时,很是好奇。向导告诉他,当地人叫它们胡桐树,因其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旱,又被称为“英雄树”。郑吉哈哈大笑,脱口道:“英雄胡桐树,从此归汉家。”郑吉是首任西域都护,从郑吉开始,才真正实现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实际管控。为了纪念,当地人叫这片树林为“刘家胡桐”。 一千多年以后,一批刚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军人来到新疆,他们就地集体转业,成为新一代的屯垦戍边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边战斗边开荒,为边疆的稳定、发展、繁荣贡献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我听说有一个团的墓地被叫作“十九连”。为什么叫“十九连”?因为这个团一共有十八个连。 那一瞬间,我想起了睡胡杨。凝望静默的睡胡杨,我分明触摸到了它们跳动的灵魂。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视觉角度,用绿油油、金灿灿、红、白、半青半黄等描写色彩的词语,描绘了南疆美丽的田园风光。B文章第三段用“豁然开朗”一词形象写出了“我”看到睡胡杨谷一望无际、浩瀚辽阔的壮阔场景时的心理感受。C文章提及后汉书西域传水经注的相关记载,旨在交代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D文章第八段写传说中郑吉将军领护西域的故事,既介绍了“刘家胡桐”说法的由来,又增添了文章的阅读趣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太阳“逡巡着不肯下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南疆傍晚壮美的景象。B文章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生动描绘了荒漠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