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优竞赛】九年级化学培优竞赛必刷题(第七单元)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粮食酿成酒 石油分馏 用活性炭除去有毒气体植物的光合作用 霓虹灯光闪烁 煤的焦化ABCD【答案】B【考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在粮食酿成酒、植物的光合作用、煤的焦化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在石油分馏、用活性炭除去有毒气体、霓虹灯光闪烁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B。【点拨】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点拨,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2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其原因是() A降低火柴梗着火点B空气中氧气不足C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D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答案】D【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解析】A、三种放置情况下的着火点是固定的,都相同,不符合题意。B、空气中的氧气充足,不符合题意;C、三种放置情况下,火柴梗与氧气的接触情况相同,不符合题意;D、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拨】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燃烧的条件,在燃烧的条件中,必须同时具备,只有这样可燃物才能充分地燃烧。3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原理说法正确的是()A清除可燃物B既降温又隔绝氧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答案】B【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解析】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吸热,可以降低温度。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可附着在可燃物表面阻止与氧气接触。所以原理既降温又隔绝氧气。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不能降低;“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与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原理不同。故答案为:B。【点拨】根据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原理是降温和隔绝氧气点拨。4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可燃物B缺乏O2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答案】D【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解析】A、蜡烛就是可燃物,故说法错误;B、空气中有充足的氧气,故说法错误C、纸盒中的气体也是空气,二氧化碳的含量与纸盒外的一样,故说法错误;D、从纸盒小洞中喷出的气流带走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所以蜡烛熄灭,故说法正确。故选D【点拨】物质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5电影赤壁中有一个场景: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答案】A【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解析】本题可通过可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得到着火点;和空气或氧气接触;灭火必须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去考虑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正确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故选A【点评】本题以电影赤壁中的一个场景为载体考查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6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答案】A【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解析】A、图1中热水不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能升高白磷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符合题意;B、图2中a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塞子不会弹出;b管内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但由于管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塞子可能被弹出,不符合题意;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低于管外大气压,大气压会把气球压得更瘪,不符合题意;D、由图1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知,置于空气中的白磷其温度达到了自身的着火点(40),而红磷的着火点高于60,所以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7把一根铁丝绕成螺圈(如图甲),然后罩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如图乙),螺圈上方火焰消失,一段时间后螺圈上方火焰又出现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圈上方火焰“消失”是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B火焰“消失”是因为可燃物被清除C火焰“消失”是因为氧气被隔绝D金属丝吸热导致酒精的着火点被降低【答案】A【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解析】A、螺圈上方火焰“消失”是因为冷的铁丝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符合题意;B、火焰“消失”是因为冷的铁丝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不符合题意;C、火焰“消失”是因为冷的铁丝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不符合题意;D、酒精的着火点通常情况下不变,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拨】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据此点拨8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点拨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答案】D【考点】蜡烛燃烧实验【解析】A. 蜡烛发生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故不符合题意;B. 由图像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了,故不符合题意;C. 蜡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图象信息无法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是否含有氢元素与氧元素,故不符合题意;D. 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图示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所以是发生了不完全燃烧,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拨】A、密闭的空间空气在含有氧气,蜡烛燃烧,反应开始时,没有一氧化碳,到蜡烛熄灭,其中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所以曲线表示一氧化碳含量的变化。B、密闭的空间空气在含有氧气,蜡烛燃烧熄灭,消耗了氧气,使氧气降低到一定值,不会完全消耗完。9“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CaCO3可用作补钙剂C生成的CaO可作CO2的干燥剂DCaCO3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之一【答案】C【考点】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解析】A. CaCO3加热生成CaO和CO2,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碳酸钙可以作为补钙的主要成分,是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和酸性的气体反应生成盐,而CO2是酸性氧化物,故错误,符合题意;D.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碳酸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0如图中,图1是泡沫灭火器,图II、II是灭火器原理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当碳酸钠溶液和浓盐酸接触时,立即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B图的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泡沫从导管口喷出C碳酸钠溶液可以用块状大理石代替D图书、档案失火时不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答案】C【考点】几种常用的灭火器【解析】A.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使用浓盐酸时产生气泡速率会更快速,故A不符合题意;B. 图中,盐酸和碳酸钠溶液接触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泡,使得锥形瓶内压强增大,且二氧化碳会和溶液混合后形成泡沫,并在管口喷出,故B不符合题意;C. 灭火器需要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而碳酸钙和盐酸反应时速率较慢,所以块状碳酸钙不适用于制造灭火器,故C符合题意;D. 图书、档案失火时不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以防对图书、档案等造成毁损,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1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答案】A【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解析】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只能改变可燃物的温度,故A错误, B、可以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B正确,C、隔绝氧气或空气,故C正确,D、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A【点拨】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12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是()(1)用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溶液制取二氧化碳(2)二氧化锰固体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3)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4)锌片和稀硫酸常温下制取氢气A(1)(2)B(3)(4)C(2)(4)D(1)(3)(4)【答案】C【考点】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解析】(1)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错误;(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时,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故正确(3)如果是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发生装置就需要加热,故错误;(4)用锌和稀硫酸制氢气也不需要加热,故正确;故选C。13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流程可实现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B制得H2中氢元素最初来源于水和硫酸C所有涉及的反应中,有四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D反应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I2+2H2O=2HI+H2SO4【答案】B【考点】氢气的制取和检验【解析】A、根据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根据反应I或知,水、二氧化硫、碘三者反应生成H2SO4和HI,HI再反应生成氢气可知,氢元素最初来源于水,故B选项符合题意;C、根据反应过程图示可年出,氢、碘、氧三种元素都有化合物和到单质的转化,单质中三种元素化合价为0价,但在化合物中不是0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