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5年湖北省襄阳第四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有下列物质:小苏打、硫酸铝、氯化铁、磁性氧化铁、氢氧化铁,其中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的是( )ABCD2、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和Na2CO3的混合液中加入稀盐酸。下列离子方程式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OHCO322H=HCO3H2OB2OHCO323H=HCO32H2OC2OHCO324H=CO22H2ODOHCO323H=CO22H2O3、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XYZ物质转化关系ACuCuOCu(OH)2BSiSiO2H2SiO3CNaHCO3Na2CO3NaOHDFeCl2FeOFeCl3AABBCCDD4、出土的古代铜制品上往往覆盖着一层铜绿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下列关于铜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铜盐溶液有毒BCu2(OH)2CO3中铜的化合价为+1C硫酸铜常用来配制农药,如波尔多液D铜属于重金属,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使用铜器皿比较安全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是否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根据水溶液是否能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树状分类法是唯一能表示物质分类的方法ABCD6、下列变化中,不能够通过两种物质之间化合反应一步实现的是FeCl3FeCl2 NaNa2O2 SiO2CaSiO3 Fe(OH)2Fe(OH)3ABCD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金属单质只体现还原性,金属阳离子只体现氧化性B能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物质是电解质C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必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D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美丽的光线)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形成的8、某溶液经分析,其中只含有Na、K、Ca2、Cl、NO3-,已知其中Na、K、Ca2+、NO的浓度均为0.1 molL1,则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1molL1B0.3molL1C0.2molL1D0.4molL19、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不对应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A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产生大量白烟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固体物质B常温下,将洁净的铁片放入浓硫酸或浓硝酸中无明显变化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使铁片钝化C在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然后将导管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产生苍白色火焰物质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D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AABBCCDD10、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与方法正确的是( )A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方法B滴加液体C给溶液加热D过滤11、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涉及到化学知识,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高温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构成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B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但两者的作用原理不相同C氯化铁溶液可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是因为其具有较强氧化性,能氧化单质铜D“加碘食盐”、“含氟牙膏”、“富硒营养品”、“高钙牛奶”、“加铁酱油”等等,这里的碘、氟、硒指的是对应的单质分子,而钙、铁则分别指的是对应的钙离子和铁离子12、下列根据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事实结论A某物质在熔融态下能导电该物质一定是电解质B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CSO2的水溶液能导电SO2为电解质D已知:Cl2+2FeCl2=2FeCl3反应能发生氧化性:Cl2FeCl3AABBCCDD13、下列离子组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是()AK+、Fe2+、ClBNa+、Fe3+、SCN、CK+、Na+、Cl、DAl3+、Na+、C1、14、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向沸水中滴加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B小苏打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C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后呈中性:D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15、纯碱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用品,它们都是白色固体。下列区分这两种物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先将两种样品配制成溶液,分别加入石灰水,无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小苏打B用两小玻璃杯,分别加入少量的两种样品,再加入等量食醋,产生气泡快的是小苏打C用洁净铁丝蘸取两种样品在煤气火焰上灼烧,火焰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的是小苏打D分别用砂锅加热两种样品足够长的时间,没有固体残留的是小苏打16、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B64gC64molD64gmol-1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由单质A与化合物B两种粉末组成的混合物, 在一定条件下可按下图所示发生转化: 请回答:(1)A的化学式_; B的化学式_(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检验溶液F中阳离子的方法是_(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5)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18、A、B、C、D、E分别是铁或铁的化合物。其中D是一种红褐色沉淀。其相互反应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如图所示变化,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E的化学式:A_,E_;(2)写出其中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B:_;BD:_;EA:_。(3)C中加入NaOH溶液,看到的现象是_。19、下图是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氯化铁易潮解。(1)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B瓶中的溶液是_,C瓶中溶液的作用是_。(3)干燥管E中盛有碱石灰,其作用是_。(4)开始实验时,应先点燃_(填字母)处的酒精灯。20、某兴趣小组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实验1实验现象液面上方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振荡,试管壁上有红褐色沉淀生成。(1)实验1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2)为了探究沉淀变灰绿色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展开如下探究: 甲同学推测灰绿色物质为Fe(OH)2和Fe(OH)3混合物。查阅资料后根据调色原理认为白色和红褐色的调和色不可能是灰绿色,并设计实验证实灰绿色物质中不含有Fe(OH)3,方案是_。 乙同学查阅文献:Fe(OH)2在大量SO42-存在的情况下形成Fe6(SO4)2(OH)4O3(一种氧基碱式复盐)。并设计对比实验证实该假设:向试管中加入_,再往试管中加入_,振荡,现象与实验1相同,结论是该假设不成立。 乙同学继续查阅文献: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灰绿色可能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推测所用的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应越小越好;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应越大越好。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试管中10 mLNaOH溶液滴加FeSO4溶液实验现象实验26 mol/LNaOH溶液0.2mol/L FeSO4溶液产生悬浮于液面的白色沉淀(带有少量灰绿色),沉淀下沉后,大部分灰绿色变为白色沉淀实验36 mol/LNaOH溶液0.1mol/L FeSO4溶液产生悬浮于液面的白色沉淀(带有极少量灰绿色),沉淀下沉后,底部都为白色沉淀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能说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证据是_。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足以证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还需补充的实验是_,证明该假设成立。(3)丙同学探究温度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影响:取少量灰绿色沉淀,在水浴中加热,颜色由灰绿变白,且有絮状白色沉淀下沉,原因为_。(4)根据以上实验探究,若尽可能制得白色Fe(OH)2沉淀,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_。21、某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药剂主要含有NaN3、Fe2O3、KClO4、NaHCO3等物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产气药剂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迅速膨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1)NaN3是气体发生剂,受热分解产生N2和Na,N2的电子式为_。(2)Fe2O3是主氧化剂,与Na反应生成的还原产物为_(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铁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3)KClO4是助氧化剂,反应过程中与Na作用生成KCl和Na2O。KClO4含有化学键的类型为_,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4)NaHCO3是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而发生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B【解析】小苏打可以通过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合得到:Na2CO3+CO2+H2O=2NaHCO3硫酸铝可以用铝和硫酸、氧化铝和硫酸、氢氧化铝和硫酸或偏铝酸盐和过量的硫酸发生反应制得,但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氯化铁可以用铁和氯气或氯气和氯化亚铁反应制得磁性氧化铁可以通过铁在氧气中燃烧得到氢氧化铁可以通过氢氧化亚铁和氧气以及水发生化合反应制得:4Fe(OH)2+O2+2H2O=4Fe(OH)3。故选B。【点睛】虽然Fe2O3不能和水反应生成Fe(OH)3,但Fe(OH)3可以通过4Fe(OH)2+O2+2H2O=4Fe(OH)3化合反应得到。铁的化合物FeCl2不能由两种单质铁和氯气化合得到,但可以通过铁和FeCl3发生化合反应得到。之所以铁的一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一些非常规化合反应得到,主要是由于铁的变价的存在。2、C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