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但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很年轻,当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管理学才应运而生。与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哲学、文学、史学等学科相比,管理学确实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发展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空前巨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的任何伟大进步都包含着管理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我们有机会学习和研究管理学将是人生的幸运,因为她将伴随我们一生。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但是,管理实践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生活在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闪光特人,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开始了最原始的记录活动。这也是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7世纪)的中国商代,国王已经统辖、指挥几十万军队作战,管理上百万分工不同的奴隶进行生产劳动。朝廷中的管理机构已相当复杂,设有百官辅佐国王进行统治,百官大体分为政务官、宗教宫、事务官三类。到了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中央设有“三公”“六卿”“五官”。“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是国家的总管。“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视、太士、太下、分管朝廷中的政务、宗族谱系、起草文书、编写史书、策命大夫、祭祀、卜筮等。“五官”即司徒(司士)、司马、司室(司工)、司士、司寇、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周朝还制定了许多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提出“明德慎罚”的管理思想。为了适应诸侯王国之间政治、军事活动的需要,设立了驿站制度,在中央到全国主要都城的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驿站,备良马固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往来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形成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和运输系统。信息传递的速度可以达到平均每天500里,这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的管理方面实行了著名的“井田制”,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巴比伦、罗马等)都早在几千年前就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并且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组织,完成了许多今天来看仍是十分巨大的建筑工程。中国的长城、泰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都可证明:在2000年前人类已能组织、指挥、协调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劳动,历时许多年去完成经过周密计划的宏大工程,其管理才能不能不令人折服。为什么管理实践会有如此悠久的历史?这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一、人类活动的特点自古至今,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有智慧能思维的动物,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在自然界,蜜蜂和白蚁虽然也能营造非常精巧复杂的巢穴,但都只是一种自发的、本能的活动,绝不会有意识地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人类却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理想,他们不仅为自己的预期目的和理想去奋斗,并且还往往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共同的努力。甚至可以说,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渐进步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从远古开始,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部落。后来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为许多集团、民族和国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组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之间进行着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同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尽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各个集团、阶级、民族、国家之间经常充满着矛盾、冲突和斗争,但始终没有改变人类必须相互依存的特点,并且使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各种社会组织日益严密和完善。3.知识性。人类活动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科学技术越发达,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越专门化,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人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看,尽管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千差万别,但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认识世界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因而,就有可能使人们逐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客观规律,包括处理人和自然及人和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规律。随着人类知识的逐步积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使人类社会的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方法也日趋完善,人们终于有能力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发展、建立起各种强大的社会组织。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见图1.1)。二、管理的必要性管理实践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过去几千年中管理始终只是一种零散的经验和某种闪光的思想。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工商企业的大量发展,管理才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和普遍的重视。全球性的管理发展热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各国在寻找恢复本国经济途径的过程中,发现了美国制造业在战争期间的惊人绩效,认为学习美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可能成为复苏本国经济的良方,所以纷纷开始向美国企业学习。在十多年时间内这股管理热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和日本,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20世纪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巴西、黑西哥、土耳其、伊朗、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国和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都先后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大力培养本国、本地区的管理人才,加强企业的管理工作,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效。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性的管理热潮因石油危机的冷却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全国掀起了加强管理的热潮。全国和各省、市都纷纷成立了企业管理协会,全国有120多所正规大学先后设置了管理专业,许多省市政府部门都组建了专门培训经济管理干部的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或培训中心,1987年9月,南京大学与美国帝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MBA班。1990年10月,全国9所院校开始试点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199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镕基在给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十周年的贺信中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学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经济管理人才。”1996年,朱镕基义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成立大会上呼吁“管理教育乃兴国之道”。在全国迫切需要管理人才的背景下,1997年实行了MBA入学考试制度改革,促进了全国MBA教育的迅猛发展。1998年,国家经贸委又制定了对全国国有企业管理干部开展大规模工商管理课程培训的计划,并把系统培训企业管理素质作为加速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尽管企业管理热潮的到来比发达国家迟了25-30年,但毕竟来了。中国管理热潮的到来,不只是由于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推动,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改草和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人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下列关于管理必要性的观点,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见图1.2)。图1.3 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使其最大可能地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则是管理和技术不断创新应当解决的问题。如果管理不善,不仅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社会经济不能迅速发展,甚至可能导致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弊端的产生。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无论是本国发明的科学技术还是引进的科学技术,并不一定都能自动地形成很高的生产力。许多科技发明被困置,不少引进的项目技术水平一般,许多引进的先进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重复引进、重复布点的项目屡禁不止,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各种各样不成功的事例随处可见。关键在哪里?关键仍在管理。宏观管理失控、微观管理又缺乏约束机制。实践一再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如何把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分工的各种人员合理地组织起来,协调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协调他们与各种资源的关系,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都要靠有效的管理。如果管理不善,就不仅不能调动积极性或者只调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且很可能引起社会或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效率低下,从而阻碍社会或企业的发展。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如何把每个成员千差万别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的目标,把无数分力组成一个方向一致的合力,也要靠管理。如果管理不善,组织就会如一盘散沙,内耗不止,毫无活力。不仅预期目标不可能实现,而且与强手相比距离愈拉愈远,最后可能找不到立足之地而被淘汰。5.近几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既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也使人们亲身感受到现代管理的巨大能量。管理通过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内涵。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管理工作质的飞跃,我们就不可能得到现代科技和物质文明所给予的一切,就可能成为21世纪的野蛮人,贫穷、落后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三、管理的定义承认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等于真正理解管理的含义。什么是管理?近百年来许多学者试图对管理进行定义。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等所著的管理学已发行了13版(2015),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定义管理。不过他们对管理者(manager)作了如下定义: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综合前人的研究,并吸取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我们对管理的定义作如下表述。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这一简短的定义包含丰富的内涵(见图1.3):图1.3 管理定义的内涵(一)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杯准任何组织的目标,都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效率”,就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二是“效果”,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实践中,效率和效果有时可能是矛盾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协调使两者统一起来,在统一过程中绝不应使客户的需求受到损害。(二)特定的时空是管理的必要条件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进行的,并且对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有特定的时空要求。做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完成?任何管理如果没有时空要求,就没有任何意义。(三)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组织目标必须分解为许多具体工作,通过相关人员的实际行为去实现,所以,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的行为。要协调好人的行为,首先,管理者必须加强自我管理,约束自己的行为,“打铁必须自身硬”,管理者务必使自己的管理行为做到公平、正义、专业,才能有效地协调他人的行为。其次,管理者要用一系列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使他人的行为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共同奋斗。(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建设一项巨大工程或制造一件高科技产品,都要经历十分复杂的过程。例如,红旗轿车、复兴号高铁、C919飞机每种产品都有上万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还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制成,而且还必须经过研发、试制、试运行、小批量试生产,最后才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