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 0 2 s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1 8:穿井得一人-次 一 积 累 与 运 町积累与运用-字词1.下列加点虚词理解有集的一项是()A.宋书丁氏 之:的B.以刀劈狼首 以:用C.狼亦黠矣,则顷刻两毙 而:于是D.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在【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理解加点字词。U句意: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这里理解为“于是”不正确;故选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8.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回声附和表示赞成。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簟人听用,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商谈网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答案】C【详解】A.“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应改为“屡教不改”;区“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贬义。应改为 异口同声C.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 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用正确;D“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贬义。应改为“各抒己见”;故 选C。积累与运用一句子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虽然她长得不够漂亮,但是为人很好,很受大家的欢迎。8.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的亲人。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骄傲自满。D.面对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我们要直面问题,向污染宣战。【答案】D【详解】A.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可把“虽然她 改为 她虽然”;B.应在“无时无刻 后加 不、U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把“但不能骄傲自满 中的 但“改为 也”;故 选D。4.对下面语句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口他用这颗赤子之心上下求索。口哪怕他的生活窘迫潦倒,面容苍老干枯,他的精神在备受折磨之后已然错乱。口读卢梭 漫步思想录,内心始终处在一种最容易被触动的状态里。从苦难和孤寂里寻找生命中点滴的甘美。口他饱尝过人世的辛酸,却依然留着一颗纯真、敏感、脆弱的心。A.8.C.P.【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口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口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口把握关联词的搭配;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本文段介绍了读卢梭的 漫步思想录后的感悟;口句为中心句,提及卢梭及著作,排在首句;口句总体介绍卢梭,句为第二句;口句中的“这颗赤子之心”承接口句中的“留着一颗纯真、敏感、脆弱的心”,句为第三句;口句“寻找 紧承口句“求索”,口句为第四句;口句补充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寻找,排在最后;故排为:;故 选D。积累与运用-语言表达与运用5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结合“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并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国人以讹传讹,最终被国君知晓,国君找到丁氏弄清事情原委。所以,宋君的做法是可取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对于传言,千万不能轻信,一定要经过认真思索,再做调查研究,这样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可得启示:切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谣言止于智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要以讹传讹。三、综合性学习6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学校组织了“书籍擦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主题活动。你参与活动的宣传工作,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工)下图是该活动的宣传标志,请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不超 过60字。(2)请谈谈你对“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认识。【答案】(1)示例:毛笔书写的“人”字像打开的书,三本打开的书形成“众 ,繁体“害”字点缀其间,寓意人人读书,开卷有益。(2)示例:一本好书能给人有益的知识,拥有知识就拥有了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详解】试题分析:(工)考查对宣传标志的寓意的理解。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再组织语言整合作答。观察图形中单个“人”的形态、三个“人”组合所形成的“众”,以及图形中的繁体“害”点缀期间,结合“世界读书日”的主题分析回答即可。(2)”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意思是一本好书能给人有益的知识,拥有知识就拥有了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作答时围绕着“知识就是财富”来谈认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刘 二、阅 读 与 理 性(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过,常一人居外。与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芍目:“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家无井而出溉返()(2)或其家穿井()(3)国人道之()(4)丁氏对日()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9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12 ”流言止于智者”,你认为文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阻断谣言流传的智者,为什么?【答案】7.从井中取水 待,等到 讲述 应答,回答 8.(1)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2)(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d“此”指的是挖井后节约一个劳力,被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这种情况。W.示例一:第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如果他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不主观臆断,而是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稍加思索,质疑其现实存在的荒诞性,去向丁家人求证其真伪,就有可能不再毫无根据地传播。示例二:传播过程中听到的任何人都可能是智者;如果其中一个人听到谣言之后,不是不加思索地接受,不负责任地传播,而是能够审慎地辨别其真假,带着疑问向丁家人求证,得到证实后能向世人解释其真相,就有可能中止谣言传播。示例三:丁家人;在国人传播过程中,丁家人听到谣言后如果不是置身事外,任凭谣言传播,而是主动向大众澄清事实真相,负责任地明确谣言的源头,就会阻断谣言流传。【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一口水井。及:等到,至h(3)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谈论。(4)句意:丁氏回应(回答)这个问题。对:应答、回答。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闻:听到。传:传播。丁氏:姓丁的人家。穿井:打井。得一人:得到一个空闲的劳动力,即省去了一个劳动力。(2)重点字词:得:得到。一人:一个劳动力。使:使用、使唤。非:不是。得一人:挖出一个人。于井中:从井里。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和“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中的“此 指的是将“丁氏穿井后节约了一个劳动力(得一人之使)”的错误传闻为“丁氏穿井挖得一个人(得一人)”的情况。即,这个“此”是指误传、误解的情况,人们将实际的事实(节省了一个需要外出打水的劳力)错误地理解为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r o.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以及分析。解答时,首先,理解“流言止于智者”的含义,即谣言会在有智慧、有判断力的人那里停止传播。然后,从文章中找出可能具备这种智慧和判断力的人物。最后,明确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相应的理由。第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有可能成为智者。如果他在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不是立刻相信并传播,而是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稍加思索,质疑其现实存在的荒诞性,然后去向丁家人求证其真伪,那么这个谣言可能从一开始就不会传播出去。传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智者。如果他们在听到谣言之后,不是不加思索地接受,而是能够审慎地辨别其真假,带着疑问向丁家人求证,那么在得到证实后,他们就有可能向世人解释其真相,从而中止谣言的传播。谣言的传播往往依赖于人们的轻信和盲从,只要有人愿意站出来质疑和挑战,就有可能打破这个链条。丁家人也有可能成为智者。在国人传播谣言的过程中,如果丁家人听到谣言后不是置身事外,而是主动向大众澄清事实真相,负责任地明确谣言的源头,那么他们就会阻断谣言的流传。丁家人作为当事人,他们的话往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只要他们愿意站出来澄清事实,就有可能让谣言不攻自破。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翻译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目:“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己 与,三 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节 选 自 吕氏春秋,有删改)1 1.用 给 下 列 句 子 划 分 朗 读 节 奏。(各划一处)(1)得一人之使(2)夫 己 与“三”相近2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工)或其家穿井()(2)丁氏对日()(3).卫()(4)有读史记有曰()1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2 4.【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共同的道理?【答案】“.(工)得/一 人 之 使(2)夫/己 与 三”相近(2.待,等到 应答,回答 路过 的人 1 3.(1)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2)到了晋国问(晋国人),(他们)果然回答说“晋国军队己亥渡过了黄河。”1 4.示例:无论干什么,都不能道听途说,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解 析】X X.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1)句 意: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得”是动词,作谓语,“一人之使”是“得”的具体内容,作宾语,故断句为:得/一 人 之 使。(2)句 意:己 字和,三 字 形 相 近。“夫”是句首发语词,其后应断开,故断句为:夫/“己与“三”相 近。2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X)句 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 到。(2)句 意:丁氏回答说。对:应 答,回答。(3)句 意:路过卫国。过:路 过。(4)句 意:有个读史书的人说。者:的人。X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工)“求:寻 求。“闻”:消 息,传 闻。“若此”:像这样。“无闻”:没有听到。(2)“至 于:到 达。“则:就。涉:渡 过。1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甲文“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结果被传成“穿井得到一个人”,最后经过宋君的调查才弄明白真相。由乙文“非 也,是己亥也。夫,己 与,三 相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