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PU 技术与产业白皮书(2023 年)目 录1. 概念及内涵11.1. CPU 基本概念11.2. 产品分类21.2.1. 基于指令集21.2.2. 基于应用领域41.3. 产业链供应关系61.3.1. 产业链上游61.3.2. 产业链下游82. 产品发展历程82.1. 国外产品发展历程82.2. 国内产品发展历程113. 产业发展现状123.1. 全球发展现状123.2. 国内发展现状154. 未来发展趋势175. 未来应对建议18 3 1. 概念及内涵1.1. CPU 基本概念CPU 是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简称,由采用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组成制造,是实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PU 包括运算器、控制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内部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及状态总线输入/输出接等模块。图 1 CPU 基本架构图CPU 的主要功能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从存储器或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进行指令解码,将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连接到各种能够进行所需运算的CPU 模块部件,发送控制命令,从而完成指令的执行。目前在信息化系统中使用的CPU 主要是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是(Micro Processor)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的中央处理器 CPU,形式上一般是一个芯片,或者芯片SOC 中的一个模块。微 19 处理器根据应用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通用处理器(MPU,主要用于高端CPU)、微控制器(MCU)和专用处理器。本文中除非另作说明,对“微处理器”和“CPU”不加区分的使用。1.2. 产品分类CPU 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可以按照指令集、应用领域进行分类。图 2 CPU 产品分类1.2.1. 基于指令集指令集是CPU 所执行的指令的二进制编码方法,是软件和硬件的接规范。日常交流中有时也把指令集称为架构。CPU 按照指令集可分为 CISC(复杂指令集)和 RISC(精简指令集)两大类,CISC 型 CPU 目前主要是 x86 架构,RISC 型 CPU 主要包括 ARM、RISC-V、MIPS、POWER 架构等。(1) x86 架构:主导桌面/服务器CPU 市场基于CISC(复杂指令集)的 x86 架构是一种为了便于编程和提高存储器访问效率的芯片设计体系,包括两大主要特点:一是使用微代码,指令集可以直接在微代码存储器里执行,新设计的处理器,只需增加较少的晶体管电路就可以执行同样的指令集,也可以很快地编写新的指令集程式;二是拥有庞大的指令集,x86拥有包括双运算元格式、寄存器到寄存器、寄存器到存储器以及存储器到寄存器的多种指令类型。(2) ARM 架构:崛起移动市场ARM 架构过去称作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是一个 32 位精简指令集处理器架构,其广泛地使用在许多嵌入式系统设计,近年来也因其低功耗多核等特点广泛应用在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早期ARM 指令集架构的主要特点:一是体积小、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二是大量使用寄存器,且大多数数据操作都在寄存器中完成,指令执行速度更快;三是寻址方式灵活简单,执行效率高;四是指令长度固定,可通过多流水线方式提高处理效率。(3) RISC-V 架构:物联网时代的新选择RISC-V 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计并发布的一种开源指令集架构,其目标是成为指令集架构领域的 Linux,主要应用于物联网(IoT)领域,但可扩展至高性能计算领域。RISC-V 采用 BSD License 发布,由于允许衍生设计和开发闭源,吸引了一大批公司的关注,目前已有不少公司开发基于 RISC-V 的IP 核,如 Si-Five、台湾晶心、阿里平头哥等已可提供基于RISC-V 的处理器 IP 核,部分企业如兆易创新、北京君正等已开发出基于RISC-V 的MCU芯片等。但整体上,由于 RISC-V 产业生态还比较薄弱,未来的发展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4) MIPS 架构:RISC 先驱MIPS 是高效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一种,MIPS 的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发展历史早,MIPS 在 1990 年代已经广泛使用在服务器、工作站设备上。二是在学术界影响广泛,计算机体系结构教材都是以MIPS 为实际例子。三是 MIPS 在架构授权方面更为开放,授权门槛远低于 x86、ARM,在 2019 年曾经有开放授权的实际动作,并且 MIPS 允许授权商自行更改设计、扩展指令,允许二次授权。(5) POWER 架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POWER 架构是由IBM 设计的一种RISC 处理器架构,POWER在大型机领域独具优势。POWER3 是全球首款 64 位架构处理器,开始应用铜互联和SOI(绝缘体上硅)技术。直至 POWER9 依然追求最高性能,不仅具备乱序执行、智能线程等技术,还实现了 SMP(对称多处理技术)的硬件一致性处理。POWER 架构 CPU价格高昂,主要应用于高端服务器领域,市场份额逐渐减少。1.2.2. 基于应用领域微处理器根据应用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通用微处理器(MPU, Micro Processor Unit)、微控制器(MCU, Micro Controller Unit) 和专用处理器, 本文涉及的中央处理器(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属于通用微处理器。(1) 通用微处理器CPU 通常按照面向的市场分为用于服务器、桌面(台式机/笔记本)、超级计算机等。另外,近年的网络安全、嵌入式应用也对CPU 性能提出较高要求,很多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使用和桌面、服务器相同级别的CPU。(2) 微控制器MCU 微控制单元,是用于控制类应用的低性能、低功耗 CPU。 CPU 的主频一般低于 100MHz,通常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并将内存、常用外设接计数器、USB、A/D 转换、UART、PLC、DMA等周边接,甚至 LCD 驱动电路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主频、功耗都可以很低,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诸如在智能制造、工业控制、智能家居、遥控器消费领域,以及汽车电子、工业上的步进马达、机器手臂的控制等,都大量使用MCU。(3) 专用处理器专用处理器实现面向某一领域的特定功能。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 芯片也称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一种专用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运算的微处理器,其主要应用是实时快速地实现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DSP 一般专用于某种专用的计算,一般不会像 CPU 一样运行通用的操作系统。DSP广泛应用于数字控制、运动控制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磁盘驱动控制、引擎控制、激光打印机控制、喷绘机控制、马达控制、电力系统控制、机器人控制、高精度伺服系统控制、数控机床等。其它专用处理器还有深度学习处理器、数据库加速处理器、安全处理器、类脑计算芯片等。1.3. 产业链供应关系1.3.1. 产业链上游CPU 的产业链上游包括支撑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 EDA 辅助设计工具和IP 服务,半导体制造设备、芯片生产测试流程。目前CPU 的产业链上游企业多为国外知名厂商,具有垄断优势,国产化程度较低。图 3 CPU 产业链上下游分布(1) EDA 辅助设计工具(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 工具(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是用来辅助芯片设计的专用软件工具,是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基础。 EDA 是需要多年积累的高复杂软件。从功能类别上,EDA 工具可分为:设计自动化软件如逻辑综合、布局布线等;分析验证软件如仿真、时序分析、物理验证等。从设计对象类别上,EDA 工具可分为:模拟电路设计软件;数字电路设计软件;工艺辅助设计软件等。(2) IP 服务IP 核,又称知识产权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是指具有预先设计的功能并且重复用于其它系统的电路模块。IP 核类似于软件模块,形成了成熟的 IP 设计服务市场。芯片公司无需对芯片每个细节进行设计,通过购买成熟可靠的 IP 方案,实现某个特定功能。这种类似搭积木的开发模式,缩短了芯片开发的时间,有利于抢占市场。(3) 半导体制造设备半导体制造设备是CPU 芯片制造的基础,半导体制造流程包括硅片制造、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三个环节,整个制造流程中晶圆代工厂设备占比最高约为 80%、检测设备占 8%、封装设备约占 7%,硅片制造设备及其他占 5%。全球的主要生产厂商集中在欧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国外比较知名的企业如美国应用材料(AMAT)、荷兰阿斯麦(ASML)、东京电子等凭借资金、技术优势逐渐垄断了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我国在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4) 芯片生产测试流程在芯片生产环节,主要的供应链节点包括流片、封装和测试。在流片、封装、测试方面,国际主流的企业是台积电、三星等,工艺水平最高达到 5nm。以流片环节为例,2019 年全球十大半导体流片代工厂分别为:台积电、三星、格芯、联电、中芯国际、 TowerJazz、华虹半导体、VIS、PSC、DongbuHiTek。其中境内厂商有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境内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低于 10%,境内工艺水平最高达到 14nm。目前最先进的制程被 Intel、台积电、三星等公司垄断。测试机台研发企业,主要有 Advantest、 Hontec 等。1.3.2. 产业链下游CPU 的产业链下游包括各类整机厂商、行业解决方案、应用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服务器、桌面和嵌入式系统等硬件设备厂商。我国CPU 市场规模和潜力非常大,庞大的整机制造能力意味着巨量的CPU 采购。据数据统计,2018 年国内计算机整机产量达到 3.2 亿台。2018 年国内服务器出货量达到 330.4 万台,同比增长 26%,其中互联网、电信、金融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出货量增速也均超过 20%。另外,国内在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计算领域,对 CPU 也存在海量的需求。美国企业(Intel、AMD、高通等)是我国 CPU 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其中直接从美国本土进的 CPU 芯片体量也比较大。以 2019 年前 7 个月为例,我国累计从美国进处理器 64.87 亿元,占到我国从美国芯片进额的 84%,占比非常之高。对美国处理器的过度依赖,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2. 产品发展历程2.1. 国外产品发展历程从整个CPU 的技术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计算性能提升1971-90 年代初:CPU 主要向计算性能提升方向发展,晶体管数量由千级提升至百万级。第二阶段:多媒体及个人应用出现90 年代初-2000 年初:CPU 向个人应用及多媒体方面发展,包括音、视频及通信方向,同时晶体管数量由百万级提升至千万级。第三阶段:多元化发展2000 年代初-2010 年:出现 64 位处理器产品,CPU 产品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包括服务器、桌面、移动端等,同时工艺制程得以提升。第四阶段:多核技术出现,集成化更高2010 年至今:CPU 核心数量、频率得以大幅发展,主频突破3GHz,实现多核/多线程技术,AMD 第 1 代 APU(CPU 集成 GPU单元)开始出现。阶段时间事件第一阶段:计算性能提升1971 年Intel 公司推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 4004。这是第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