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研讨班确定的发言主题,结合全市文旅工作实际,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一、深刻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增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自觉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省安阳市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2023年6月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深刻阐述和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2023年6月7日,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再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做了深入阐述。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革故鼎新的创新性决定了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包容性前提下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人类其他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对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懈追求。五大特性彼此融通互促,共同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建构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扎根于中华文明之后愈加绽放出真理光芒,这是党领导下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断,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揭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掌握了思想主动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动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发展史充分表明,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文明的指引;没有历史传统作为依托,文明难以为继,现代化难以成功。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文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体现民族性、时代性,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的文化使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内涵要义,体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旅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的基本前提是彼此契合,要达到的目标是互相成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与魂的“结合”,是始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性的“结合”,是秉持开放包容、充满活力自信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特别是对“第二个结合”的重要阐释站位高远、指向明确,不仅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体方向,也为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国文化和旅游界引发热烈反响。我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文化遗存最丰富、现代城市生活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主动探索、先行先试,打造了古城保护的我市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我市时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我市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当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市域“排头兵”的目标追求。坚持守正创新,建立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市有着2500多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同时又是制造业强市。面对保护传统文化与推进现代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市坚持先行先试、勇探新路,辩证把握好“变”与“不变”尺度,走出了新形势下名城保护发展新路径。近年来,出台我市首部古城保护领域法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强化规划引领与顶层设计;启动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 划 ”,“一宅一策”制定“伙伴计划 ”,唐寅故居、桃园、苏肇冰故居、隆庆别院等首批18个“伙伴计划”上线亮相,古建老宅被有效“激活”,焕发新生;细致梳理x区283处可活化利用古建老宅,67处直管公房文控保建筑保护修缮全面启动;启动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老街区、老街坊、老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推动古城空间数字化建设,加快打造“数字孪生古城”,推动古城有机更新;实施净美街巷、沿街立面修复工程,因“巷”制宜留住古城面貌肌理;历时15年恢复被填埋近半个世纪的中张家巷河,彰显了古城保护的强大决心。用守正保护的正气、创新利用的锐气,开启了我市古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辩证统一、良性循环之路。坚持旅游带动,高质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作为人的异地体验活动,既是文化习得方式,也是文化生产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我市用文化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载体传播文化,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率先探索,小剧场建设、乡村旅游、非遗旅游、全域旅游等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我市作为全国重要旅游城市,推出古典园林文化遗产旅游、“拙政问雅”全新夜游,让游客感受跃然而出的江南文化。狮子林“晨曦游”私人定制之旅,让游客体验“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自然之趣;沧浪亭园林版“浮生六记”沉浸式昆曲表演,作为国内首个火爆“出圈”。园林、昆曲等历史文化遗产在旅游中活起来,不仅弘扬了江南文化,而且促进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市通过“文化数字”为旅游注入文化之“魂”,为文化高扬旅游之“帆”,让乡村文化、农耕文化成为“卖点”,农业 “接二连三”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如x区黄埭镇冯梦龙村开发梦龙沉浸式剧本杀项目,以冯梦龙生平事迹及脍炙人口的小说故事为底本,通过艺术化改造让市民游客以沉浸式方式感受冯梦龙小说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意蕴。2023年“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达919.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9.9;实现旅游收入110.2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7.8。坚持文化赋能,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文明交流互鉴“我市标识”,其中江南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着力点之一。我市地处江南核心区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最江南”的文化名城。近年来,我市在挖掘与阐释江南文化方面率先进行深入探索。2021年,我市启动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市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全方位推动江南文化的展示呈现、转化发展与传播推广。持续擦亮“苏工苏作”金字招牌,在我市市区打造苏作“旗舰馆”,全面展示“苏工苏作”的辉煌历史和艺术水准,弘扬江南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让传统技艺企业走近普通大众,让更多人体验“苏工苏作”之美,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持续推动吴中区舟山核雕村、吴江区震泽丝绸小镇、虎丘区苏绣小镇等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建设,构筑传统工艺发展新优势。2019年起,连续四年举办中国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推进实施江南文化研究工程,举办“市域最江南”学术论坛,讲好草鞋山江南文化源头故事,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文化铸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指明了方向。我市面对人口密度较大、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坚持以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为重要抓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宣传 、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着力建设小而美、触手可及的“最美文化空间”。2023年,我市把位于古城大儒巷38号的古昭庆寺打造成为市图书 馆x区昭庆寺分馆、非遗专题图书 馆,馆藏近3000册与非遗相关的图书,并不定期举办非遗特展、文化沙龙、互动体验活动,把古昭庆寺打造成面向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此外,我市x区在加快古城保护更新的同时,创新建立“社情民意联系日”长效机制,在事关古城保护“最后一米”的问题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及时解决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自2021年启动至今,已有上万件老百姓烦心事、关心事被有效化解,并编纂了我心为民x区社区治理实践录,其根本宗旨在于牢牢植根人民,以优质公共服务回报群众、造福人民。三、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以更大格局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市域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阐明了共同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要求。我市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重要承载地,汇聚了吴文化、金陵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等多元文化,并与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8万余件;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3座;备案博物馆349家,国家等级博物馆70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项。我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有益探索,是我市探索的生动缩影。我市正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全面肩负起省委赋予我市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以文立心,以文培元,以文弘业,让“第二个结合”在我市文旅领域有更多落脚点,以探索新经验的我市篇章展现“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使命担当。加强我市文旅顶层设计与布局。当前文旅发展面临着竞合博弈的现实挑战,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弃。我市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要充分发挥规划在文旅资源开发和融合发展中的统领作用,从将我市打造为国内文旅业“独家”、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高度,强化文旅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思路、新方案顶层研究,制定体现深度融合、广泛融合的前瞻性发展规划和针对性政策。同时,让我市13个县(市、区)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各展所长,开创做强省内“独一份”新局面。当前,我市文旅资源普查已历时两年,已登记文旅资源单体113万个,建立9个主类和大运河、长江文旅资源专题数据库。我市正全力推进“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构建以江河湖海为脉络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布局,打造“水韵市域”文旅品牌,推出更多“传统文化创意科技”精品力作,大力发展新场景、新业态、新经济,以全域视角系统化推进、一体化运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