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元江县一中2025学年高三3月三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伊尹,禄之以天下,不顾也;赐马千驷,弗受也。天下信之久矣,故事汤事桀,废辟复辟,不唯天下不以为疑,而桀与太甲亦无一毫疑忌之心。东坡论之曰:“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此论甚当。后世唯诸葛武侯有伊尹风味。其草庐三顾而后起,与耕莘聘币,已略相类。其告后主曰:“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观此言,则其视富贵为何等物!故先主临终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非先主照见孔明肝胆,其肯发此言?虽然,先主、孔明鱼水相得,发此言无难也,此言之发,后主与左右固皆闻之矣。后主非明君也,左右非无谗慝也,孔明所谓诸有作奸犯科者,宜付外廷论刑,所以绳束左右者,非不甚严也。而当时曾无一人敢兴单辞之谤,后主倚信,亦卒无纤芥之疑,何哉?只缘平时心事暴白,足以取信上下故也。自三代而后,可谓绝无而仅有矣。后之君子,争一阶半级,虽杀人亦为之。自少至老,贪荣嗜利如飞蛾之赴烛,蜗牛之升壁,青蝇之逐臭,而曰“我能立大节,办大事”,其谁能信之?(取材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诸葛武侯)注: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废辟复辟:指伊尹放逐太甲(商朝第四位君主,商汤长孙)又使其复位。耕莘聘币:指商汤任用伊尹。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汤使人以币聘之。”单辞:指单方面言辞。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不顾也 顾:看重故事汤事桀 故:旧,先前此论甚当 当:允当薄田十五顷 薄:肥沃左右非无谗慝也 谗慝:邪恶奸佞之人后主倚信 倚:倚重亦卒无纤芥之疑 纤芥:细小其谁能信之 其:表反问语气ABCD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马千驷,弗受也赐给他一千匹马,他也不接受。B已略相类已经大致相似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另外置办产业,来增加自己丝毫的收入D只缘平时心事暴白只因平时心里的算计都已经暴露3下面对本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和苏轼都认为伊尹是有大节、办大事的人,所以不会被人猜疑。B正因为诸葛亮一生不追求财富,先主刘备临终时才能与他推心置腹。C作者认为后主刘禅并不是一位明君,后主的周围也有很多奸佞小人。D诸葛亮的高尚品节,在夏、商、周之后,是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的。4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后之君子,争一阶半级,虽杀人亦为之。5本文在写法上,多用类比或对比,以突出作者的观点。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对此做简要分析。2、按要求选择。主持人:您是一位诗人,一位有经验的编辑人,十年以来,有无数稿件从您手上经过,请问以您的创作经验和编辑经验,您认为灵感是可以培养的吗?高信疆:灵感不是天生的,不是神授的,它是对人生深度的投入、长期的观察以及广阔的接纳。灵感给人一种重新观看字宙人生的角度,有奇趣、隽永有味。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等待,要在不断的工作中忍耐,在持续的挑战中坚持,不强调偶然。一个作家,他平时观察、蓄积的东西,当时未必有用,甚至三年、五年也派不上用处。总有一天,他蓄存的材料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他豁然开朗,成为他创作的源头活水。在这一点上,古人有着深切的感受,那就是_。主持人:许多年轻朋友,人生经验很少,文学训练也并不充分,但他们也常常能够写出很好的作品来,是不是?高信疆:是的,他们也常常有很好的灵感。灵感是新鲜的,是反约定成俗的,是不肯人云亦云的。_。文学的天分也只有透过这些才能磨练成器,才能激发出火花。1根据文意,填入第一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来之不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想起。B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C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D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第二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我承认人的智慧有差异,但强调天分往往足以对有意创作的人产生吓阻的力量。因此,他们的作品里面往往表现出元气淋漓的原创力。我强调准备、努力与沉思,对生命多面开展的触觉,对人生缜密的观察和了解。年轻朋友受别人作品的影响比较少,文学上已形成的种种束缚限制他的机会比较少。ABCD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傅斯年评传中有钱穆批评胡适的一段文字:“适之晩年在台湾出席夏威夷召开之世界学会议,会中请中、日、印三国学人各介绍其本国之哲学。日、印两国出席人,皆分别介绍。独适之宣讲杜威哲学,于中国方面一字不提。”此中是非我们姑且不论,但它让人追问和思考起一个课题: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谈起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首先应该回答文化为什么要自信与他信。“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都要受到阻碍”,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的论述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不仅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要拥有不可战胜的精神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是辨证统一的。文化自信是文化他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他信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坚定正确的立场。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追求和目标,只有努力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才会不断增强,才会更加坚定。坚定文化自信,赢得文化他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必须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从坚定文化自信到贏得文化他信,应大致遵循文化呈现、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他信的发展脉络。有的单位在増强文化自信上不会或不愿遵循其发展脉络,仍存在“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的问题。某中学教室竟然挂着“二十四孝”的图画,其中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或脱离常识,或不近人情,或与现代文明脱节。诸如此类的文化呈现,让人如何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从何而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増强文化自信,必须坚定扬弃的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仅凭一时热情甚至“跟风”,这是无法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增强文化自信不能“过热”,更不能“过冷”,犯“时热时冷、时冷时热”病也不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被历史验证过的,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文化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突出的是中国特色,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不愿呈现、难以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又岂敢奢求在文化上赢得他信。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題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赢得世人的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文化自强,而且在于有没有他信。可以说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发展结晶。近年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效显著,赢得了国际友好人士的广泛他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但仍有一些认识上的差异需要统一,如中华文化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就会更好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摘编自欧阳辉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适在夏威夷世界哲学会议上只谈杜威哲学,不提中国哲学,钱穆批评他对本国文化的无知。B当前,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得益于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C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加选择地继承,这不能使人产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D海外对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由钱穆批评胡适在世界哲学会议上不提中国哲学的做法,很自然地引出中心话题。B围绕文化自信和他信,文章先后深入地论述了其必要性、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正确做法。C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某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知不觉”的问题,强调了文化呈现的基础性。D文章第五段批评了在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表现,重点批判了“过热”的现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B没有文化自信,文化他信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无法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C当前,一部分国人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缺失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是本文分析论述的一个现实背景。D在文化建设中,如何让中华文化赢得更广泛的他信,这比单纯的文化自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2)李商隐锦瑟中,“_”两句表达了“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两句表现了古仁人不管身处朝廷还是远离君王,都有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陈文龙注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2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_,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2)故木受绳则直,_。(荀子劝学)(3)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大行不顾细谨,_。(司马迁史记)(5)_,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6)譬如平地,_,进,吾往也!(论语子罕)(7)_,禅房花木深。(常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