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5届太原师院附中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语文试题试卷(2)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下列有关天下名楼的对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A滕王阁 太白楼 黄鹤楼 岳阳楼B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太白楼C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太白楼D岳阳楼 太白楼 黄鹤楼 滕王阁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目标之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结合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等很多观念都强调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要论述,这些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之上,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观。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和谐共生,根本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生产,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准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观,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准确理解人民幸福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生产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准确理解自然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树立自然系统观。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既肯定人与自然的内在同一性,又反对将人消解和漫灭在自然中;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又反对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当前,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确保了绿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不仅为中国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摘编自陈雄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性发展,又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上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作形象的比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D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不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马克思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是为了论证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的。B文章引用中华民族的古语,是为了证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提出具有现实性、可行性。C文章主体部分先写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接着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层层递进,思路清晰。D文章多角度论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侧重论述了怎样才能树立此思想观念和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所以说,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B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观,就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C“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又肯定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论述者看问题的辩证态。D我国目前绿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得益于繁密的制度出合频度、严格的监管执法尺度和快速的环境质量改善。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余杭区,由4个分布于同一缓冲区内的遗产区_,分别为瑶山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城址片区。遗产区总面积14.3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99.8平方千米,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_的系列玉器,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出现过一个曾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的区域性国家。良渚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为中华文明的_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距今1 3004 300年,()。良渚古城遗址在国内_,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堪称“中华第一城”。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构造 象征 起源 独一无二B构成 标志 根源 无可比拟C构成 象征 起源 独一无二D构造 标志 根源 无可比拟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曾出现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B曾有一个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出现。C一个曾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出现过。D出现过一个曾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重要的时期可以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良渚时代B这是可以称为良渚时代的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C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称为良渚时代D可以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表海亭欧阳修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注)表海亭原址在山东省青州的南阳河河畔,传说当年姜太公分封至齐,属东夷之地。1049年,欧阳修被请来做颍州太守,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一批思念颍州的作品,表达归颍的愿望。这就是其中的一首。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望海亭非常高,从上面可以俯看人间,可惜年久失修,栏杆坏了很危险。B颈联写诗人因病瘦弱,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只能借酒消愁。由此可知他的老病无助。C尾联写家乡二顷田园是否荒芜,何时才能自驾柴车回到故里?可见诗人渴盼归隐,思家心切。D从诗歌的颔联和尾联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渴盼归隐种田的情怀。E.从诗歌的整体来看,观察的视角是由上而下;写作思路是由写景到抒情,抒发孤寂、愁苦之情。2诗歌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节选)李白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注)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城,山名,在 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绎思:精心构思。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B“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C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D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2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6、(1)蒹葭采采, _。(诗经蒹葭)(2)三山半落青天外,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_,日暮聊为梁父吟。(杜甫登楼)(4)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5)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6)佁然不动,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7)哀吾生之须臾,_。(苏轼前赤壁赋)(8)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当代诗歌有过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它以囊括了当代生活的胜利和挫折的全部丰富性而宣告这一发展的极致。这一诗的时代因历史原因而消隐。之后,迎来的是全面更新诗歌的新的诗潮的兴起。新诗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诗的朦胧性的呈现,是触发诗坛情绪激动的动因之一。这原是现代艺术潮流中并不新鲜的话题,许多现代艺术大师对此都有过精彩的论述。他们确认准确的描绘并不等于真实,描绘可见的东西并不说明艺术家的独创;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往往说明才能。至于诗的主题的模糊性和多重性,更得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