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津市五区县2025届高三练习题五(全国I卷)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金庸武侠小说受众广泛、影响深远,( ),而与此对应的是,对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观念看似_,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影响其经典性。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_。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_。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因为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便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_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尽管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若简单地以作品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作为臧否标准,则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苇岸、刘亮程、张联等作家都将被剔除出优秀作家之列。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不断地得到学术界的认可B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C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不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D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冠冕堂皇 缘木求鱼 莫名其妙 管中窥豹B冠冕堂皇 舍本逐末 匪夷所思 管中窥豹C道貌岸然 缘木求鱼 匪夷所思 管窥蠡测D道貌岸然 舍本逐末 莫名其妙 管窥蠡测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即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B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尽管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质量的优秀。C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即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质量的优秀。D且不说作家有表达传统农耕文明的自由,即便是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质量的优秀。2、对以下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认为当肺脏周边的组织侦测到肺里氧浓度变低时,人就会打哈欠以吸入更多氧气;但是科学家们后来发现,胎儿就已经会打哈欠了。A肺脏不一定会侦测到氧气的不足。B肺脏与打哈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C人打哈欠是为了吸入更多的空气。D胎儿虽然不会换气但已会打哈欠。3、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小商店、饮食店、美发店,最恰当的一组是( )甲:东无西有通无有,方与人便人称便。乙:聚首一堂杨柳东风初识面,垂丝万缕杏花春雨喜弹冠丙:妙手调羹能适口,奇缘配偶自欢心。A甲饮食店 乙美发店 丙小商店B甲小商店 乙饮食店 丙美发店C甲小商店 乙美发店 丙饮食店D甲美发店 乙小商店 丙饮食店4、2016年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9月在南京举行,下面是该锦标赛的会徽。请指出其中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不超过100个字。(注:主体色调为红色,最外面的弧线为蓝色。)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夏竦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1试简要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2最后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简要概括。6、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1) 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2)君问归期未有期,_。(李商隐夜雨寄北)(3)把酒问青天,_,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4)近水楼台先得月,_ 。(俞文豹清夜录)(5)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草色烟光残照里,_。(柳永蝶恋花)(7)士不可以不弘毅,_。仁以为己任,_ 。(论语七则)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国邀请巴黎大学的教授欧乐吃中餐。欧乐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中国的餐具,就对蔡元培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不大方便吧?”蔡先生则笑着回答:“其实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刀叉的。但后来觉得刀啊叉啊的都可以当作杀人的武器,吃饭用不够文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嘛,所以从商朝开始,就用箸,也就是筷子夹菜了。”蔡元培将小小的一双筷子与和平事业挂钩,这样的论断很独到。筷子原先叫作“箸”:上面是竹字头,因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头做的;下面的者字,表读音。直到今天,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可在汉语中“箸”却变成了“筷”。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这跟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有关。“箸”和单人旁的“住”同音,而单人旁的“住”有停止的意思。水乡的渔民最怕的就是船停滞不前,听到“住”字就紧张,连夹菜的“箸”也一并讨厌起来。再说了,“箸”与“蛀虫”的“蛀”也是同音,船要是被虫蛀,就会漏水,十分危险。为了图个吉利,干脆将“箸”改称“筷子”,“筷”与“快速”的“快”同音,渔民们都希望船能跑得快些。(摘编自李晓愚从“箸”到“筷”)材料二: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指的是在多人共同用餐时,使用了长短不齐的筷子。这种做法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装进棺材,棺材由前后两块短木板和两旁加底部三块长木板组成,正好是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指的是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这被视同给死人上香。中国自古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灵魂出壳,用筷不便,所以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智慧。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虽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使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于是在中国产生了用筷时这两大禁忌。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武士道却要直面死亡,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风吹瞬间飘落,这展示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如此从美学意义上理解死亡的日本人视筷子为生命之杖。在日本新生婴儿出生后百天时,要举行一项仪式,摆上可爱的小碗和一双用白木做的小筷子等,并向神灵供奉红豆饭及一条完整的鲤鱼,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一生丰衣足食。而且还要到神社去参拜,这时神社会送给参拜者一双“初食筷”,寓含孩子一生会倍受神灵的保佑之意。而在日本人的葬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由死者的子女用绑着脱脂棉的筷子沾水,去擦死者的双唇,意思是让死者享用人间最后一滴水。可以说,筷子伴随了日本人的生与死。可见,筷子虽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中用筷礼仪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同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生死观的差异。(摘编自王松华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材料三:中国人使用的两根筷子,长度相同,上方下圆,一阴一阳,使用时一静一动,相互配合。筷子文化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兼顾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印度人、阿拉伯人都喜欢通过自身来亲证自然,这与中国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亲证自然与其饮食方式有关,他们吃饭用手抓,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都要用一个大盘子各样都盛一点,然后用手指抓到嘴里吃。西方人在16世纪以后吃东西多用刀叉,在这以前大概也是用手抓。几乎在用刀叉吃饭的同时,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高潮。我们通过刀叉,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西方人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拿过一块肉来用刀子把它切开,切割的过程就与思维方式有关系。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把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思维开掘出来,加以发展,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分析思维。可见,中国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种综合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是发达的人文精神;用手指代表的是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亲证自然,创造出来的是辩证思维,结果宗教精神特别发达;用刀叉吃饭的西方人,使用的是分析的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学、科学精神特别发达。今天我们应该把三大文化融为一体,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有机地统一起来。(摘编自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种饮食方式背后的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汉字从“箸”到“筷”,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的规律。B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根本原因也是如此。C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了中日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类似。D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元培解读筷子和刀叉的论断之所以很独到,是因为他从中解读出了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的内涵,同时暗示西方文化不文雅。B汉族中三长两短与当众上香的用筷禁忌,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具有迷信色彩,会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消亡。C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反映了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的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而能直面死亡,渴望实现死亡的美学价值。D中国人祭祖时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与日本人在葬礼中用筷子沾水擦拭死者双唇,同样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B“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精神品质。”C“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D“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还是应该积极拥抱其他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段时间,“区块链”成为舆论热词。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党中央的前瞻判断,让“区块链”走进大众视野,成为金融资本、实体经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