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基本信息及生平经历等,了解论语相关的文学常识。2.能够借助注释、关键词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阅读。3.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教学重点】1.能够借助注释、关键词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阅读。2.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教学难点】能够借助注释、关键词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小学阶段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吗,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谦逊的孔子,他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智慧结晶被收录在论语中,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论语十二章的学习走近孔子,感受他的智慧吧!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二、夯实基础1.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历来被尊称为“圣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长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孔子的基本信息,拉近学生与孔子之间的距离;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2.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论语,为课上讲解做准备。3.夯实基础(1)听读情境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给课文划分节奏。论(ln)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y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di)。”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n)食,一瓢(pi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yng)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o)之者,好(ho)之者/不如/乐(l)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肱(g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xng),必有/我师焉(yn)。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sh)者/如斯夫,不舍/昼(zhu)夜。”子罕(hn)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d)志,切(qi)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2)情境跟读,读出节奏感,感受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初步感知语句中蕴含的智慧。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提升学生对朗读节奏的把握,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不同。三、问题探究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圈画每一章中的关键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2.过程安排(1)全班分为5大组,按顺序每一组负责2章内容的解读。(2)组内全员通读课文,读对节奏,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及难以理解的字词。(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针对圈画出的关键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明确其意思。(4)交流讨论,逐词逐句地翻译,遇到解释不一致的地方各自说明自己的理由,讨论决定最终的翻译结果。(5)选出一位代表,把要翻译的句子朗读出来,再选一位代表,用自己的话把语句意思说给大家听。3.探究示范(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明确:“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指“孔子”。“时”,按时。“说”同“悦”,愉快。“愠”,生气,恼怒。“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孔子所说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教师点拨: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人不知而不愠”,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啊。(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明确:这一章的关键词是“省”,“省”就是自我检查、反省的意思,曾子(孔子的学生)强调的就是要加强自我反省,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忠”是竭尽自己的心力替别人办事,“信”是诚信,真诚地与人交往,这些是为人的原则,“习”是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要不断地温习和实践。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教师点拨: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自我反省就是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子的话大约是源于孔子。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4.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5.活动小结(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明确:“志学”就是立志求学的意思,少年时代正是发愤求学的年纪;“立”就是立身,孔子的意思是男子到了三十岁,要有所成就;“不惑”意为不迷惑,内心不再感到迷惘;“知天命”强调“知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耳顺”意思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矩,是越过法度的意思。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教师点拨: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明确:“温”温习、复习。“故”以前的,旧的。“知新”新体会、新发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教师点拨: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明确:“学”学习。“思”思考。“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教师点拨: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明确:“贤”品德高尚。“堪”能忍受。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教师点拨: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这一章,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几句话,就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明确:“知”懂得。“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教师点拨: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的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明确:“饭疏食”是吃粗粮的意思。“饮水”是喝冷水的意思。“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教师点拨: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论语中多处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可能是因为在培植仁德的进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声名、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为此,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战国时候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说:“舍生而取义。”把“义”提高到新的高度。(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明确:“三”不是确指,是虚指,指多个。“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教师点拨: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孔子无常师,从每一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只要抱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从中得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