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对外在的关系中逐渐趋于主体,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真实的需要和生命的灵性,希望充盈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摆脱自我物化和对物的依赖性。个体不再希望成为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愿意成为具有主动运用文化和建构文化知识的能动者,期待借助精神文化描绘和感悟生活,欣赏和创造美,赞美和推崇善,抒发和交流情感,启发和传承智慧。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整个国家从文化自主发展阶段走向文化产业形成和迅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力拓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快速建设,我国开始朝向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朝向文化强国迈出坚实一步,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人对文化深层次追求的主体意识的复归。新时代人们主体意识既包括思想也涵盖行动,既抽象也具体,主体意识的决定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人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希望随之而来的是丰盈的精神财富,这是人作为主体价值的进一步显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须。(摘编自管健新时代国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向)材料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命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精神的富有,尊重人民主体,满足人民愿望,建设人民参与、由人民享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积蓄了丰富的物质力量,为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共同丰富的时代,而文化是促使人民精神富足最核心的部分。文化是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社会习俗的总和,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内容。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对民众个体和群体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意义追求的作用,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实现精神富有,一方面强调满足文化需求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强调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滋养和增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并外化出来,表现为品格、气质乃至行为。精神力量是通过学习和修养后表现出来的正向的、积极的力量,包括信仰信念、道德情操、志向志气等。人民群众从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聚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引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关,共同构成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支撑要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的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源于“需要”,需要的满足才会使人产生精神动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动力。精神领域的变革是更深层和持久的力量,精神力量的增强能够进一步调动人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保障和旨归。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过程,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需求对接、文化供给、教育引导、精神内化和实践转化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转变的基本环节,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优质的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全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提升。(摘编自张润枝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精神文化生活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是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其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得以保持和发展。B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下,精神和心灵已经不再被物化和异化,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发展。C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从文化自主发展阶段到文化产业形成和迅速发展阶段,又开始朝着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D新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行动上,人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生存的物质财富和丰盈的精神财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存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真实的需要。B我国文化建设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要求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精神的富有,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C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关,它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动力,精神力量的增强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保障。D促进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相统一,也就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阐释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C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质量,追求高层次文化享受。D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人民精神的富有”,但阐述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异同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囤粮凌鼎年孙山山是秀才,确切地说是落第秀才,参加过两次科考,一次恩科,都榜上无名,铩羽而归。他自我调侃说:名字起糟了,既叫孙山山,难怪在孙山后喽。孙山山考不上进士,仕途的路绝了,就在私塾里教书,混口饭吃。但孙山山依然读书不辍。他读的书很杂,除四书五经外,天文地理,周易八卦也读,还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乡亲们都会请他写副春联,写个福字。明末的一个春节,乡亲们照例又请他写春联,写福字,他春联照写,福字却不肯写,只写一个“粮”字。什么意思嘛,孙秀才说:不瞒诸位乡亲,我夜观天象,日查史书,根据大明两百多年的气象、水文等资料,我料定明年必大旱,必荒年,颗粒无收是十有八九的事。当务之急是什么?是囤粮!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赶快囤粮吧,不要说,我没有提前告知小镇上的苏泥腿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主,他向来靠打短工、干零活维持温饱,有时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儿,但他从来不急,混一天是一天,还常常摆龙门阵,胡吹海吹。他大大咧咧地上前摸摸孙秀才的额头,说:“没发烧啊,怎么净说胡话。”大家都哈哈大笑,笑得很放肆,笑得很开心。孙秀才说:“我说的都是真的,请相信我。赶快囤粮!”“相信,相信。相信你个鬼!”苏泥腿只拿走了春联,那个“粮”字,他不要,没拿。那天,太阳很旺,苏泥腿在背风的南墙下,晒着太阳,很惬意地与乡亲们聊开了。他说:“你们有没有发现,孙秀才的脑子出毛病了。”马上有人附和说:“估计是三次落榜,受刺激了,想想也挺可怜的。”“这样下去,会不会成神经病?”有人担心。“早晚的事。”苏泥腿非常肯定地说。第二年,果然旱灾,连续几个月无雨,太阳热辣辣的,小湖小塘都见底了,地都裂开了。没有水,庄稼大都枯死了,摆明了颗粒无收。一受灾一歉收,粮食就紧张了,粮价就飞涨了。开始一两月还能苦熬,但越往后,越艰难,断餐的不是一家两家,连树皮都扒光了,甚至有饿死人的了,谁家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了。最惨的要数苏泥腿了,这荒年,哪家还会请短工,他饿得肚皮贴背脊,似乎只有死路一条了。在床上挺尸般干挺的他,突然想起去年春节写春联时,孙秀才说的话。好家伙,这孙秀才竟有先见之明,悔不该嘲笑他。这时,他突然灵光一闪,孙秀才叫大家囤粮,他家应该有余粮,不,一定有。有活路了,有活路了!苏泥腿翻身起床,出门招呼了几个饿得面黄肌瘦的混混,说:“走,去孙秀才家,只有他家囤了粮,勒令他交出来!”一听孙秀才家还有余粮,那几个混混立马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冲到了孙秀才的家。孙秀才很实诚,说:“我家是有点粮,但那是囤给我一家老小度饥荒的,供不了你们一大群人吃啊。”苏泥腿下令把孙秀才捆起来,他带头在孙秀才家里搜了起来,果然搜到一缸米、两袋谷,还有干的黄豆、绿豆、赤豆、蚕豆等。跟着苏泥腿进去的七八个人一见有吃的,立马抢夺了起来,苏泥腿一看不好,装了一袋米,撒腿就往家中跑,也顾不得孙秀才是死是活了。苏泥腿等一拨人搜到粮食的消息不胫而走。传来传去,传成了:孙秀才家有粮,他早早囤了大量的粮食,要想活命,找孙秀才去。一拨接一拨的饥民往孙秀才家奔去,孙秀才依然被捆在椅子上,他再三说粮食一粒也没有了,全部被苏泥腿他们几个抢走了,但没有人信,一个也不信。有人开始骂孙秀才,说他“狼心狗肺,想囤粮发大财!”有人揪孙秀才的头发,扯孙秀才的耳朵,逼他交代粮食到底藏在哪儿。孙秀才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他还是那句话:“粮食真的没有了,都被苏泥腿他们几个抢走了”有人反应过来了,大喊一声:“走,找苏泥腿去!他拿得,我们也拿得,他有份,我们也该有份!”苏泥腿刚把饭烧好,刚端起碗来,饥民就闯进了他家,一见他在吃饭,眼都红了,仿佛喉咙里伸出手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在锅里抓到一把饭就往口里塞,现场一片混乱。后来、孙秀才死了,到底是饿死的,还是被折磨死的,谁也说不清。再后来,苏泥腿也死了,到底是饿死的,还是被吓死的,还是被打死的,也说不清。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