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魏晋时代的啸试题内容及答案10篇篇1:魏晋时代的啸试题内容及答案魏晋时代的啸试题内容及答案试题内容: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3分)C“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2(3分)B强加因果。3(3分)A B,“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属无中生有;C,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D,“可有可无”并不准确,原文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篇2:啸阅读试题及答案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6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篇3:啸阅读试题及答案6C(“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错,文中刘根用“啸”来召鬼,这只是“啸”在行施巫术时的一个用途,并不能说明术士用“啸”主要是用来召鬼。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7B (由第二段第一句“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可知,B项无因果联系)8A (B项,“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属无中生有;C项,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D项,“可有可无”并不准确,原文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篇4:社日试题内容及答案社日试题内容及答案试题内容: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社 日在充满自然信仰的上古时代,从土地中讨生活的先民,很容易对土地生发万物的功用产生神秘的理解,将土地神化,所以在商周时代出现“社”这一土地之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社,所以神地之道也”。既然土地有灵,就需礼敬献祭,所以人们“封土以为社”,“封土”为社神原始的象征。社稷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列入祀典,并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国家有太杜,王室有王社,诸侯国有国社,诸侯有侯社,大夫以下与百姓一起按地域立社。周朝因俗制礼,将祭祀活动作了系统的整饬与安排,因此 大致有了祭社的日期,时间确定在仲春之月。这是根据土神自然属性的选择。仲春之月,阳气发动,万物萌生,自然是祭祝的好时机,“元日”为二月的甲日,即选用二月中吉利的甲日作为百姓祭祀社神的日子,这也就是最初的社日。秦汉时期,社日有了进一步发展,为适应春祈秋报的需要,形成了春社与秋社两个社日。汉代以后,社日时间虽出现过几次变化,但一般确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秋分前后)。这一时期,由于统一的封建政权的建立,形成了官社与民社的区别。上层社会的社祀活动庄严、隆重,祭品丰厚,享以太牢之礼,民间社祀简朴,随意。尽管民间社日活动在生时为上层人士所讥讽,但因其更接近人情、人性的本原,因而具有更生动的色彩,更能体验到社日的欢乐。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了汉代社会风习,但稍有变化,这一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里”已开始过渡为地域性的“村”,村虽然大小不一,但“百家为村”的形态较为常见。因此,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