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3课时 河流、自然灾害)第三节 河流考点一:以外流河为主一、我国的内、外流区。1.内流河与内流区:最终 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其集水区域称为内流区。2.外流河与外流区:最终 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其集水区域称为外流区。3.内外流区的分界线: 阴山 祁连山东端。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 毫米等降水量线最为接近。【提醒】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主要的外流河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等,分属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三大水系;主要的内流河有塔里木河。其中,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二、内流河与外流河1.外流河水文特征(1)影响因素:中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2)补给方式: 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3)季节变化: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_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人_ 。春汛与夏汛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一般存在较为明显的两个汛期。春季,由于季节性积雪融化,导致河流水位上涨,称为春汛;夏季,由于夏季风的来临带来大量降水,形成的汛期称为夏汛。中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对比水文特征水量汛期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秦岭淮河线以北方河流不大大秦岭淮河线以南方河流长无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主要分布在 内陆地区。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夏季水量大,其他季节水量小甚至断流,大部分属于 河流。主要的内流河: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易错点】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为河流的内流区,河流补给水源基本由高山冰雪融水补充,因此河流全部为内流河 ( )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河流补给水源基本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但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是内流河,其中额尔齐斯河便是流入北冰洋的一条外流河。三、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方法点拨 (1)流量:影响流量的因素主要有补给量和流域面积。以雨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河流,降水量对流量有很大影响。(2)汛期:我国内流河的汛期主要受气温影响。外流河汛期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东北地区春季冰雪融化,也能形成一个短暂的汛期。(3)结冰期:结冰期主要受气温的影响。气温低于0 时河流开始结冰,所以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越向北结冰期越长。(4)含沙量:植被覆盖是影响河流含沙量的重要因素,通常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低。此外,地质结构、河流流速、降水强度等,也对含沙量有一定的影响。【要点提示】一、1.未流入河流2.流入河流3.大兴安岭 贺兰山 200二、1.夏季风带来的雨水 由南向北 枯水期水文特征水量汛期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秦岭淮河线以北方河流不大短有大秦岭淮河线以南方河流大长无小2.西北 高山冰雪融水 季节性 塔里木河考点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一、长江概况长度约 千米特点我国长度最 、流量最 和流域面积最 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干流形状大致呈“UW”形上中下游的特点及分界点上游上游主要流经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和第 级阶梯, 资源极为丰富中游流经平原地区,水量丰富;许多湖泊起着天然调节作用;荆江河段,河道曲折,易发生 灾害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缓,无封冻期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最大支流)、湘江、赣江二、长江的水能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1、长江水能资源、水运开发水能资源优势条件长江是我国巨大的“ ”,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游河段。开发与利用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的建设,构成当前中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 水利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灌溉和旅游等综合效益水运开发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自古以来就享有“ ”的盛誉2.各河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河段存在问题成因治理措施上游水土流失陡坡垦殖、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中下游泥沙淤积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上游植树造林,中游裁弯取直洪涝灾害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暴雨时各支流往往同时涨水;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退田还湖、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水污染工农业生产废水、废渣的排放减少工农业污水排放,防治水污染【要点提示】长度约6300千米特点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干流形状大致呈“UW”形上中下游的特点及分界点上游从源头到宜昌上游主要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中游从宜昌到湖口流经平原地区,水量丰富;许多湖泊起着天然调节作用;荆江河段,河道曲折,易发生洪涝灾害下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江阔水深,水流平缓,无封冻期水能资源优势条件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开发与利用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的建设,构成当前中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三峡水利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灌溉和旅游等综合效益水运开发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自古以来就享有“黄金水道”的盛誉考点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黄河概况发源地长度全长 千米干流形状呈“ ”字形水文特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有凌汛现象,汛期较短,多为夏汛地位中国第 长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 的河流注入海洋 上中下游的划分及特征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泾河、渭河等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个省级行政区域)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湟水谷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90%黄河泥沙来源于此)、华北平原河泥沙来源于此)、华北平原二、黄河的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黄河塑造了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万家寨、三门峡、 (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设施)等水利枢纽工程。生态环境治理a黄河忧患的表现b各河段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河段存在问题治理措施上游中游下游【核心突破】长江、黄河的对比(1)相同点都发源于青海省,共同流经四川省。都是自西向东流。都穿过我国地势三级阶梯。水能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上游。(2)不同点项目长江黄河长度我国第一长河我国第二长河径流量大小含沙量小大凌汛无有温度带亚热带暖温带流经区主要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通航能力强,“黄金水道”弱比较项目长江黄河上游中下游上游中游下游开发利用水能开发利用、旅游航运、淡水养殖、旅游水力发电水能、引黄灌溉引黄灌溉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土地荒漠化、凌汛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凌汛治理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梯田加固堤坝、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水库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炸冰泄洪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固黄河大堤、炸冰泄洪【易错点】1.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线是湖口,位于江西省;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线是河口,位于内蒙古自治区。2.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位于上游河段,中下游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位于上游和中游河段,下游为华北平原。【要点提示】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北麓长度全长5 464千米干流形状呈“几”字形水文特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有凌汛现象,汛期较短,多为夏汛地位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注入海洋渤海(内海)河段存在问题治理措施上游土地荒漠化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凌汛(宁夏、内蒙古河段)炸冰泄洪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梯田下游“地上河”、洪水灾害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凌汛(山东河段)炸冰泄洪第四节 自然灾害1.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分布概念: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自然灾害。分类: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灾害、 灾害等。(1)气象灾害有 等。(2)地质灾害有 等。山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2特殊天气与气象灾害(1)寒潮:发生在_半年,影响除青藏高原南部、云贵高原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岛南部外的其他地区,引起急剧降温、霜冻、大风、雨雪等天气。(2)梅雨:发生在6月的_(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阴雨连绵天气。它会影响到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3)台风:发生在_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会造成财产损失,同时能缓解旱情。(4)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西北、北方地区,引起大风、沙尘,能见度低。(5)旱涝灾害:发生在_季节的东部平原地区,_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3.我国的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的特点我国自然灾害种类 ,分布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同一地区,不同自然灾害连续发生。(2)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冲击。要点补充:常见气象灾害及地质灾害的避灾自救措施(1)洪涝受到洪水威胁,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在山区,避免渡河,防止被山洪冲走,注意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救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