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古诗词复习【必修上册(14篇)】1.芣苢(f y)/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创作背景】诗歌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诗是直接赞美后妃的),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芣苢能治妇女不育之症)。”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主旨】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首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手法】赋。通过赋的手法,诗歌直叙其事,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形象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重章叠唱。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使得节奏鲜明轻快、音韵和谐优美,富有民歌情味。2.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是兜是甲,雨从头上湿到。唤渠餐歇半,低头腰只不答。秧根未牢未,照管鹅儿与鸭。【译文】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插拆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创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主旨】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主旨是赞美农民辛勤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的劳动场面。诗中不仅描绘了农民在农忙时节的全家出动,还特别强调了儿童也参与劳动,给父辈的劳作带来了生气和新鲜感。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杨万里不仅赞美了农民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还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农事的繁忙,富有生活情趣。诗中的对话设计颇具匠心,通过简单的对话表达了关怀、嘱托以及作为一户之长的责任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通过描绘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展现了农民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总的来说,插秧歌不仅是一首赞美农民辛勤劳动的诗作,也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劳动和生活的深刻感悟的作品。【手法】插秧歌表现手法:白描手法、环境衬托、比喻修辞、善用口语等。白描。插秧歌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一家四口默契配合、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描写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劳动的实际过程。环境衬托。将插秧的场景设置在雨天,通过描绘紧张和辛苦的氛围,增强了插秧的艰辛感。比喻。将“笠”和“袁”比作战斗的头盔和铠甲,形象地描绘了劳动者在艰苦环境中进行劳作的情景,进一步凸显了劳动的紧张氛围。善用口语。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妇幼自然、新鲜的意趣。3.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明明如月,何时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枉用相存。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天下归心。【译文】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主旨】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思,对人才的渴望,希望招揽贤臣、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手法】设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但贤才难以招来,所以曹操想象着“鼓瑟吹笙”,想象着“契阔谈宴”。“乌鹊南飞”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借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两次引用诗经。比兴。用“子衿”“鹿鸣”比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用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典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自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4.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后檐,桃李罗堂前。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主旨】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这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手法】比喻。“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示对其厌恶;“羁鸟”“池鱼”自喻,表达渴求摆脱束缚急迫的心境;“旧林”“故渊”比喻乡土田园生活,表达对其追念之情。白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画面,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画卷,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可见陶诗平淡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之风格。远近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描述了近处的草屋和远处的田野,形成了对比鲜明的远近景结合。这种手法不仅展示了田园风光的广阔和宏大,也强调了草屋的静谧与和谐。远近结合,境界开阔。动静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是静景,“依依墟里烟”是动景。以动衬静,更显宁静祥和。视听结合。“方宅十余亩依依墟里烟”是视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听觉。直抒胸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5.梦游天姥(m)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y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m),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n)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谢公屐(j),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ng)。熊咆(po)龙吟殷(y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n)澹兮生烟。列缺霹雳(p l),丘峦崩摧。洞天石扉(fi),訇(hng)然中开。青冥(mng)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j)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jio)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航海的人们谈起仙山瀛洲,觉得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说是云霞忽明忽暗间,(天姥山)有时可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