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烛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红烛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无题与红烛的比较阅读,帮助学生领悟“蜡炬”和“红烛”两个意象在象征内涵与所寄情感上的不同,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背后的作者、时代原因。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解构”的方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领悟“蜡炬”和“红烛”两个意象在象征内涵与所寄情感上的不同以及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不同教学难点:通过“中年”与“青春”,“末世”与“新生”的对比,帮助学生领悟两个意象差异背后的作者和时代的原因。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导入:教师从“意象”这个概念的解析入手,帮助学生领悟同一个物象被不同的情感包裹,也会形成不同意象的原理,尝试用举例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蜡烛”这个物象在李商隐和闻一多的诗中,所形成的意象有着怎样的不同,也就是“蜡炬”和“红烛”的不同。二、学生自读红烛一诗三、教师布置任务:教师:我们在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比如,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丁香”,到了诗人戴望舒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受此启发,我希望大家能够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四、学生暂停播放键,自己细读文本,完成任务。五、学生活动完毕,教师明确任务答案,并进行深度引导。1.明确:“蜡炬”被分解为“灰”和“泪”两个部分;“红烛”被分解为“色”“灰”(蜡)“泪”“光”四个部分。其中,“灰”和“泪”是蜡炬和红烛所共有的,“色”与“光”是红烛独有,而蜡炬没有的。我们就不妨就先从“色”和“光”开始分析。2.引导:在无题中,李商隐并没有写“蜡炬”的颜色,在日常生活中,蜡炬可以红色,也可以是白色,甚至还可以是薛宝钗所说的“绿蜡”,但为什么闻一多偏偏选择了“红烛”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一下“红色”的象征意义。3.引导:作者开篇就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明确突出了红烛的“红”字,可见,红色的确是诗人强调的重点。接下来,他又说:“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你觉得,红心的红一般代表什么特点?4.明确:赤诚、热烈、忠诚。可见,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那么,红烛的赤诚、热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红烛又是为什么而忠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一看红烛的“光”。5.明确:“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句诗明确指出“光”象征着红烛的灵魂,而我们熟知烛光的特点就是照亮别人,但照亮别人必然要燃烧自己,对此,作者明确地给出了红烛的态度:宁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别人。就像诗中所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在这里,“照亮别人”象征着“拯救世人”,“燃烧自己”象征着“自我牺牲”,红烛宁可牺牲自我,也要拯救世人,而这恰恰就是“光”的内涵,红烛的灵魂,所以,“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是赤诚的,是热烈的,红烛忠诚于这种理想信念。6.引导:结合诗句分析“蜡炬”与“红烛”的“灰”和“泪”象征意义的不同。7.明确:“蜡炬”的“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蜡炬”的“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依据:“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残风”象征着理想的阻碍者,由此可以看出,红烛理想坚定,生怕受到阻碍!)8.总结:“蜡炬”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六、教师布置新任务: 教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闻一多笔下“红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和所寄情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每节诗歌的开头,诗人咏叹“红烛啊!”,这背后的情绪都不尽相同,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明确: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 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 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 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 第六节:对红烛的彻悟; 第七节:对红烛的慰藉; 第八节:对红烛的认同; 第九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教师: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情绪中有困惑,有迷惘,有感伤,但也有赞颂、激励和期望,这些情绪一直都在波动,但最终困惑、感伤还是让位于肯定和期待,有一种对理想的执著与憧憬,这种情绪状态特别符合我们上节课说的一个词“青春”!闻一多写这首诗时24岁,正是青春激扬的年纪;而李商隐写无题时38岁,恰恰人到中年。这种作者年龄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了红烛中的抒情主人公似乎是一个勇于献身、追求理想的年轻人,而无题里的抒情主人公好像是一个为爱所苦、相思成灾的中年人。这种差异固然和作者的个性、年龄、身世紧密相连,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背后有着时代的差异。李商隐写诗的时代正值风雨飘摇的晚唐末世,而闻一多写诗的1923年,却是五四之后中国天翻地覆的一年,一方面,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长沙日军肆意枪杀中国平民;一方面,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另一方面,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一方面,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另一方面,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这是充满动荡、分裂、冲突的一年,到处燃烧着绝望的怒火,到处也盛放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而24岁的闻一多当时正是一名清华赴美留学生,面对时代的变局,他积极投入反帝爱国的浪潮中来,用手中的笔和画改变旧时代,创造新生活,激情满怀地追求理想,并愿为理想而献身。所以,晚唐的末世,就像人生的中老年,成熟绚烂,却气骨顿衰,让情思旖旎的李商隐终究无法走出封闭的“小我”;五四的时代,虽变革动荡,但有着少年的锐气,青春的华彩,虽迷惘困惑,却让闻一多有了勇于献身,拯救世人的梦想和力量!七、作业请在古今诗歌中找出含有“蜡烛”意象的诗句,思考 “蜡烛”意象的象征及其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