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 世说新语二则文化自信: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语言运用: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反复诵读短文,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重点)思维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审美创造: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叙事简约之美。(难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韵,谢道韫能出口成诗。这里的谢道韫就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大将军谢奕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诗咏雪,武能提刀杀敌。让谢道韫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今天我们学习的咏雪就记载了这句话。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品,了解基本信息编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作品简介世说新语,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书中不少故事,如“曹植七步成诗”“望梅止渴”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雪”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文体知识“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梳理思路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读准字音:骤(zhu) 差可拟(ch)(n) 柳絮(x) 无奕(y)把握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朗读技巧:读清楚句中的停连。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好描写“公”神态的词语的重音。读清楚叙述与补叙之间的停顿。人物话语朗读设计示例: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古今异义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文言句式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省略介词,即“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句首省略主语“谢道韫”)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即“白雪纷纷所似何”)成语积累暴风骤雨 俄而雪骤(急)无可比拟 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理解文意。理解文句,梳理故事内容,完成下面任务单,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力求讲得生动有趣。学习任务单时间_地点家中人物谢太傅、谢朗、_事件_起因: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经过:两答(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结果:公大笑乐参考答案寒雪日 谢道韫 咏雪故事讲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4.目标任务四:品读理解,感受情趣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内容。正因为“寒雪日”,才能引出“咏雪”。文中哪些词语、细节透露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寒雪”“内集”“讲论文义”其乐融融、情趣高雅“欣然”“大笑乐”亲密无间、谈笑风生“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示例一】更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态,“柳絮”是轻盈之物,而“盐”是颗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动态感。【示例二】更欣赏“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写的是“雪骤”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时,难见雪花飘舞,“撒盐空中”的比喻或许更为真切地描绘出当时之景。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这是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华。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分角色朗读,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的人。谢朗和谢道韫都是才华出众的孩子。结束语:谢道韫的妙答并非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源自平时深厚的文学修养。所以,希望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尤其要读一读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的世说新语,感知魏晋人物风采,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假以时日,你也可以成为谢家女儿那样秀外慧中的“咏絮才”。三、作业布置1.课后搜集咏雪的名句。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试着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节奏划分。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中不仅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等才女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七岁作诗的李贺、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学习的古代少年的智慧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读通全文,梳理思路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读准字音:尊君在不(fu)把握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分角色进行朗读展示,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将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2.目标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通假字尊君在不(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任;把事交给别人去办。)一词多义不 尊君在不(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文言句式省略句:去后乃至省略主语,即“(太丘)去后(友)乃至”待君久不至句首省略主语,即“(家君)待君久不至”成语积累瞻前顾后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舍己为人 太丘舍去(舍弃)不期而遇 期日中(约定)穿针引线 下车引之(拉,牵拉)理解文意。理解文句,梳理故事内容,完成下面任务单,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力求讲得生动有趣。学习任务单起因_与友期行,友人失_久未至发展友人后至问元方,元方以礼相答高潮友人无_骂太丘,元方以理相驳结局友人惭愧拉元方,元方_参考答案陈太丘 信 礼 入门不顾故事讲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3.目标任务三:品读课文,理解人物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观点一:失礼。元方批评客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客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观点二:不失礼。客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也是给客人一个深刻的教训。元方、友人、陈太丘分别是怎样的人?结合其言行简要分析。言行特点元方对父亲的友人始终使用敬辞“君”懂礼貌认为期行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守信重礼面对父亲的友人粗鲁无礼的言辞,元方大胆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方正机敏鄙视失信无礼之人,入门不顾率性倔强友人期日中,过中不至言而无信怒责陈太丘粗鲁无礼被驳斥后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知错就改陈太丘友人失约,太丘舍去崇尚诚信,坚持原则4.目标任务四:拓展延伸,感悟思考了解敬辞和谦辞。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找出本文中的相关称谓,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文中谦敬辞归纳: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对对方的尊称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结合教材P31补白了解并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不仅体现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特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人。我们要做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学会尊重他人。知错能改,要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人要方正,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结束语: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讲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做诚实、方正、高尚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三、作业布置1.课外搜集有关“礼”“信”的名言警句。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两个故事,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世说新语二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的文言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感知古代少年的聪慧方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文言文教学要“言”“文”兼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人物心理和感情,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课文;还要引导他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实词,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此外,在教学设计中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及独特的审美能力。如咏雪中对两个比喻句的评价,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对元方不接受友人道歉的行为是否失礼的讨论,都将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思辨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