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为劳动者绘风采(二)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秋季学期课题我为劳动者绘风采(二)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人文素养提升对生活的观察力,学会捕捉细节,丰富对劳动生活的感受和理解。2.语文素养依据人物性格及文章主旨选取典型的细节,掌握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教学重点:学会捕捉细节,掌握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教学难点:学会捕捉细节,掌握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1分钟导入上1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选取典型事例。其实,在写人记叙文中,与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比如,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肯坐;病房门口,小患者治愈出院后,向护士阿姨鞠躬致敬相较于一个完整的事件,有时候这些细节反而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能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善于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学会对这些细节展开生动、鲜活的描写。要学会细节描写,首先就需要知道什么是细节描写。6分钟第一环节任务一:厘定概念,发现细节魅力【问题导引】现在大家先阅读以下三个片段,比较它们的不同,并分析原因。她有一头花白的头发,有一张瘦削的脸庞,脸上是一双没有神采的眼睛,身上是破破烂烂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破了洞的布鞋,十分悲惨。她现在是彻底落魄了。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先前红润的脸庞如今变成了灰黄,皱纹深刻在脸上,眼睛暗淡无神,嘴唇因长期皲裂脱皮,已经结痂。她穿着一件看不出颜色的旧袄子,内里灰黑的棉絮在寒风中不时翻飞出来,似在极力逃脱自己悲惨的命运。她脊背弯曲,仿佛背着一座移不开的小山,那双唯一露在外面的手黝黑、粗糙、干枯,手背上是深深的裂纹,如松树皮一般。脚下穿着一双破了洞的布鞋,鞋帮早已不见了,露着黢黑的后脚跟,不见一丝血色。我真没想到,几年没见,她竟如此悲惨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明确】第一个片段高频率地出现“有”“是”这样的字样,它更像是记叙,而不是描写。什么是描写?“描”指描绘,“写”指摹写,这一词本来是从绘画上来的,运用到文学写作中,指的是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不同于记叙的简单记录,描写追求的是事物的逼真、传神。第二个片段句式上比上一个片段灵活一些,读起来稍显连贯自然,而且增加了一些拟人、比喻等修辞,使得人物形象稍显生动了一些。但是,这一个片段从头发开始,再到脸庞、脸色、皱纹、眼睛、嘴唇进行了逐一的描写,面部标志可以说是写全了。然后再接着往下写服饰、手脚,可谓是面面俱到,很有些寻人启事的味道。在这里,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描写得很细,就是细节描写了吗?什么是细节呢? 第三个片段是鲁迅的原文,出现在祝福这篇短篇小说的开头,我们将在高中阶段学习这篇文章,现在就先来看看主人公祥林嫂第一次出场时的这段描写吧。这段描写的笔墨明显比第二个片段少,但人物却更鲜活。鲁迅并没有对祥林嫂进行方方面面的细致描写,而是只选取了发色、脸型、眼神、竹篮、竹竿等人物的重要特征加以勾勒,最关键的是,鲁迅捕捉到了一个细节,就是祥林嫂的眼神,“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里,鲁迅用的是“轮”,而不是我们经常用的动词“转”。“转”可以是任意方向的转动,“轮”只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轨迹运用。相较而言,“转”显得眼睛更加灵动,比如我们说“眼波流转”;但“轮”则更呆滞,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再加上“间或”这个副词的修饰,“间或”指偶然,祥林嫂只是偶然地按一定方向动一下眼珠,表示她还是个活物。这样寥寥一笔,就把祥林嫂彻底崩溃、极度悲哀,绝望至极的精神状态勾勒出来了。这就是细节。【总结】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细节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真正具有文学意义的细节应该要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内涵有高度的概括性。对这些细节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就是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可以“以小见大”“画龙点睛”“以一当十”,在一投足、一蹙眉、一微笑之中,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了眼前。正所谓“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细节描写的魅力就在于此。8分钟第二环节任务二:切中肯綮,练就火眼金睛【问题导引】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细节描写,那么,我们接下去又该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现在,我们来看一篇学生示例。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小山村遭受了严重的暴风雪袭击,信号塔被狂风吹倒,导致孩子们无法接收到网课的信号,有的孩子只得冒着风雪在山头搭起窝棚这一情景牵动了村支村的心,在给镇电力局打了几个电话都无人接听后,村支村只好冒着风雪前出山前去求援。在阅读这个故事时,请大家思考: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入细节?为什么?经过思考,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凡人微光当知识的阳光终于照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老刘的一颗心才总算落了地。老刘是这个小山村的书记。这几天突发暴风雪,村子里唯一的一座信号塔没能经得住风雪的考验,倒在了山坡上,所幸没伤到人。可是,没有信号塔,就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了。大人还好说,就是苦了孩子。一想到这,老刘羞愧地无地自容,说什么也待不下去了,抓起帽子,就径直往风雪中走去。本就崎岖的山路在冰雪覆盖之下更为艰险,不知走了多久,他走出了山区,见到了远方的小白楼,灌了铅似的双腿又有了力量。他加快了脚步,总算到了镇电力局。说明事态后,还没等老刘歇口气呢,电工却说得等两天:“大雪封路了,过不去。”老刘急得直跺脚:“事不容缓啊!我走都走过来了!”电工一听,惊得愣了一下:“同志,你的腿脚怎样?”老刘一听,顿时发现双腿麻木没知觉了。电工看着老刘着急的样子,改口道:“我跟你去!”一行人走过千艰万险,终于回了村。电工们抄家伙鼓捣了一会儿,终于修好了信号塔。老刘鼻子一酸,谢过了电工们,正准备回家休整。这时,山顶上的孩子们陆续冲将下来,将他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嚷着:“刘大爷,谢谢您!”“谢谢刘大爷!”老刘一张老脸上飞起两片红晕,不知是冻的还是因为不好意思。“谢谢您给我们带回了信号!您就是那座高高的信号塔,光芒万丈!”老刘的眼泪夺眶而出,就这一句话,再苦再累也值了。夜晚降临了,不同于前几日,家家户户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散发出的微光汇成了一条银河,缓缓流淌在这个小山村里。而老刘,也在自家的微光中琢磨着明天怎么清积雪通道路。【明确】第二段叙事清晰,交代了老刘出山求援的前因后果,但读来却难以触动我们。俗话说,最是细处能动情。老刘为什么羞愧了?怎么就羞愧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了?“一想到这”,老刘想到了什么?“大人还好说,就是苦了孩子”,孩子怎么在受苦?这里是不是需要补入一处细节描写?如果没有细节描写的话,读来是不是平淡了一些,像是在记录流水账?因此,我们需要捕捉人物“动情点”,在“动情点”展开细节描写。同理,下文电工修好信号塔后,老刘为何鼻子一酸。这里老刘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有对电工冒着危险前来援助的感激,有对孩子久处山顶、被暴风雪凌虐的心疼,有对孩子终于收到信号的快慰,也有对自己年迈无力、能量有限的感慨但是,这里“鼻子一酸”直接接上了前文“终于修好了信号塔”,情感转变是不是太突兀了?最是细处能动人,这里也需要补入细节描写。第三四段:整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讴歌老刘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如果要使得这一主题得以更鲜明地凸显出来的,就要选取典型事件。作者在这里选取了老刘在暴风雨中徒步出村求援的一件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选材非常成功,可是由于缺乏了必要的细节描写,就大大削弱了人物形象及主题表达。山路本就崎岖,又加上冰雪覆盖,连年轻力壮的电工都觉得过不去,只能改路,但年迈的老刘走都走过来了,他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如何克服的呢?不知走了多久,可见路途遥远,老刘到底是凭着什么信念,才有力量走出了山区呢?电工原说不去,后来又为何改口了呢?电工是怎么被感化的呢?这一切,如果缺乏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我们就无法切身感受到老刘身上不畏艰险、坚忍不拔、一心为民的大我精神,而这恰恰是文章的重头戏。因此,除了动情处需要补入细节描写外,凸显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的裉节儿也要有细节描写。【总结】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细节是记叙文的生命,没有细节描写,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只能是干巴巴的,故事必然成为梗概,人物只能如同影子,既失去了高度的真实性,也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但是,细节描写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无节制地去描写繁琐的细节,这样就淹没文章的主体部分,使文章主题模糊不清。因此,我们需要补充的是那些能有力地服务于人物情感变化,有力地表现主题思想的典型细节。我们应该去捕捉动情点,用细节触动人们的灵魂;应该去凸显裉节处,用细节去彰显人物的精神。最是细处能动人捕捉动情点于细微处见精神凸显裉节处6分钟第三环节任务三:技法点津,掌握描写方法【问题导引】现在我们知道了细节的魅力,也知道了该在何处补充细节描写。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描写细节呢?【明确】(1)要展示,不要讲述海明威在谈论如何创作老人与海时,提到:你如果在鱼跳起来的时候兴奋起来,你就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上升起来,是它象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它跳的时候猛撞泼水的动作找到使你激动的行为,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我们平常在写作时,总是喜欢用形容词、副词。比如:他感觉很冷,他非常懊恼。但是,这些形容词、副词只是我们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难直观传达给读者。其实,正如海明威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描绘的是人物本身的行为,他在做什么,让你感觉他很冷,让你感觉他非常懊恼。我们需要把这些细节描写出来,让读者和我们一样看得到,由此产生和我们一样的感觉。我们现在来看刚才的文章,为了凸显行路艰难,小作者又补上了这段细节描写:本就崎岖的山路在冰雪覆盖之下更为艰险,每一次下脚都是一场试炼。(这里,文章捕捉到了“下脚”这个动作细节,可见山路崎岖,无处落脚,行路之艰难)前方的路被白雪隐藏了,望不到尽头,天地苍茫,只有脚底石子的摩擦声在阒寂中被不断放大。(天下间空无一物,独孤漫天逼来,此时作者抓住了“脚底石子的摩擦声”这一细节,在空阔的天地间似乎被无限放大。这一细节真实感人,使得大雪封山的场景如在目前。)啪!一脚踩空,老刘不慎砸在地上,连带着碎冰块和小石子,滚落了下来。幸好有大石阻挡,不然老刘望着只离着半米的悬崖,暗暗心惊:“老了老了”这下老刘可不敢再大意了,他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脚趾蜷起抓紧了地面,目不斜视,一步一步往前挪。(这里依然抓取动作,砸、滚、蜷、抓、挪,几个动词精练准确,如见其人。)(2)要修饰,不要干瘪我们再来看上文,在行路途中,为凸显寒冷,补入了下面这段细节描写:厚重的棉大衣抵不住刺骨寒风。那阴冷的寒气透过衣物刺痛了皮肤,又顺着脊柱一路蔓延到脖颈。老刘觉得自己像是一只被拔了毛的鸡,在砧板上任寒冷宰割。在镇电力局,电工改口前,又补上了一句话:电工一听,惊得愣了一下:“同志,你的腿脚怎样?”老刘一听,顿时发现双腿麻木没知觉了。他掀开裤脚,干瘪的小腿像两条冻了霜的紫茄子!这两句话似乎看起来不影响叙事,但若删去,文章的感染力则大大下降。它就好像是点睛之笔,生动鲜活将老刘的艰苦、坚毅、无私一语道破,足以震颤我们的心灵。因此,在细节描写时,我们应该在展示的基础上,再适当用修辞加以点染。(3)要照应,不要孤立在我们刚刚学过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