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吕梁市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第I卷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赎刑是我国古代法律规定的犯人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的制度。这项制度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礼乐制度的破坏B. 社会经济的发展C. 君主集权的强化D. 耕战思想的萌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犯人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并且这一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礼乐制度的破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事情,且材料信息未涉及君主权力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用财务抵刑罚现象增多,但未涉及战争军事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2. 春秋战国时期,游侠作为士阶层中尚武的特殊社会力量,活跃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司马迁认为“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而班固认为其“下逾上,贱凌贵”、“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以不容于诛”。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主流思想的演变B. 个人旨趣的区别C. 学术观点的分歧D. 生活态度的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游侠作为士阶层中尚武的特殊社会力量,活跃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司马迁认为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而班固认为其下逾上,贱凌贵、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以不容于诛。”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游侠作为士阶层中尚武的特殊社会力量,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汉朝的司马迁对游侠持有较为正面的看法,他认为游侠虽然行为上可能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正义观念,但他们的言行一致,讲究诚信,行动果断,对承诺负责。而东汉的班固认为其以下犯上、等级不分,作为普通百姓,确擅自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罪行严重。结合所学,汉朝时期,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儒家观念倡导诚信、道义、等级尊卑等,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班固,对其评价都受到了儒家观念的影响,因此主流思想的演变影响了对游侠的评价,A项正确;个人旨趣的区别、学术观点的分歧、生活态度的不同并非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应考虑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排除BCD项。故选A项。3. 下表为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据表中信息推测,甲处最可能是( )时期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甲08510乙15701丙17142丁246322A. 史前B. 先秦C. 魏晋南北朝D. 明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从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来看,甲处的“古墓葬”和“石窟寺及石刻”数量较多,且其他类型较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为宗教盛行,石窟寺院和墓葬文化较为突出,因此甲处最有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正确;史前时期的文物以遗址为主,排除A项;先秦的遗址、古墓较为丰富,排除B项;明清以古建筑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4. 下图为唐朝岭南道怀集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政府力图缓解安史之乱后的财政危机B. 赋税征收手段具有灵活性C. 税收制度强化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通过观察图片及文字说明,并结合所学可知,“722年”是唐朝初期,地方政府专门安排官员,负责将均田制下农民收缴的庸调,“折纳”成银上交朝廷,可反映出当时赋税征收方式灵活,B项正确;当时尚未爆发安史之乱,排除A项;庸的征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岭南道怀集地区(今广东地区)百姓交税情况,不能得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5. “特奏名”制度,指的是政府对科考多次落第者,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北宋实行“特奏名”,对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士人特别优待。北宋政府此举旨在( )A. 应对政权的外部压力B. 规范官员选拔的程序C. 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D. 解决冗官冗兵的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北宋实行特奏名,对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士人特别优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辽、西夏等政权对北宋边境构成威胁。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地处边境,对这些地区的士人特别优待,通过“特奏名”给予他们入仕机会,可以增强这些地区士人的向心力,从而有助于巩固边境地区的统治,应对来自外部政权的压力,A项正确;“特奏名”制度本身是对科考多次落第者的一种特殊恩赐,是在正常科举制度之外的补充,与规范官员选拔程序并无直接关系,它更多的是一种特殊的安抚手段,排除B项;“特奏名”制度优待的是特定地区的士人,重点在于地域因素(边境地区),与重文轻武国策的联系不紧密,其主要目的不是体现重文轻武国策,排除C项;“特奏名”制度会增加官员数量,与解决冗官冗兵的弊端背道而驰,它不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是有其他政治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6. 明初规定地方主要官员的更调之制是“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嘉靖四年,规定省级官员“就于本省及附近省份转迁,不必骤更数易,以致奔走废事”。这项规定的变化有利于( )A. 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 压制地方的割据力量C. 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D. 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至嘉靖四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初规定地方主要官员南北对调,嘉靖四年规定省级官员在本省或附近省份转迁,减少了地方官员的调动频率和调动范围,有利于关于处理政务,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C项正确;A项“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明初规定地方主要官员南北对调的影响,与嘉靖四年的规定不一致,排除A项;明朝通过废行省,设三司压制地方割据力量,官员的调动与压制割据力量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官员的调动属于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7. 中法战争期间,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法兵业已开衅,按照公法,各国商人不得私济法船,各国在中国境内电报公司不得用暗码代法传报”。经此照会后,除日本外, 其他中立国对法国军舰的接济大大减少了。这说明当时( )A. 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B. 近代外交观念已影响到中国C. 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D. 日本想乘机对中国发动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法战争期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依据公法要求各国商人不得私济法船,各国在中国境内电报公司不得用暗码代法传报,这表明中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已经开始运用国际公法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说明近代外交观念已对中国产生影响,B项正确;公法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不能随意摆脱,而且随意摆脱公法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也不符合国际交往的原则,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经此照会后,除日本外,其他中立国对法国军舰的接济大大减少了,这说明公法并非形同虚设,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排除C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日本想乘机对中国发动侵略,没有相关的表述和暗示,排除D项。故选B项。8. 下图为湖南湘乡县的祠堂修建数量曲线图。曲线甲处反映出( )A. 社会习俗的改良B. 基层治理的完善C. 社会经济的发展D. 汉族官僚的崛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0-1900年间(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从时间轴来看,1700 年到1900年期间,曲线甲处祠堂修建数量增多,结合缩所学,1851年到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为镇压太平军,清政府重用了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而祠堂不仅是祭祀的场所,更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汉族官僚的崛起也推动了湖南湘乡县的祠堂修建数量的增加,D项正确;如果是社会习俗改良,通常会减少对传统祠堂修建的重视,不会导致修建数量的增加,排除A项;基层治理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建设上,还通过自治与层级化治理、复杂而灵活的组织结构、多元治理体系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成效,与祠堂修建数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排除B项;1850-1900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经济未发生大的发展和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9. 自1935年末,蒋介石指示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后,南京国民党方面曾通过多条渠道和中共联系。蒋介石与国民党方面对中共政策的调整说明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C. 苏联支持国共两党进行和谈D.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末(中国)。据题干“自1935年末,蒋介石指示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后,南京国民党方面曾通过多条渠道和中共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矛盾加剧,国民党通过一些途径与中共接触,推动了国共由对抗逐步转向合作,外部环境推动了两党关系的改变,这说明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B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并不能直接看出苏联的态度,且材料的主旨与此无关,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渐失民心,排除D项。故选B项。10. 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指示,“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要求全党学习合法的和议会斗争。该指示发出 的时间最有可能在( )A. 1924.011927.07之间B. 1937.071941.01之间C. 1945.101946.06之间D. 1949.011949.04之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共双方展开了重庆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试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内问题。然而,在谈判破裂之后,内战很快爆发。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共曾一度尝试通过合法和议会斗争解决问题,直到形势恶化,C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参与了国民党的改组,并在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此时武装斗争仍然是主要形式之一,尚未出现明确向非武装和议会斗争转变的迹象,排除A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尽管存在一定的政治斗争,但武装斗争依然是最主要的斗争形式,排除B项;1949年已经接近解放战争尾声,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