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泰山记/姚鼎 同步训练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1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 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_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咏怀二首(其一)李贺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注: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弃官后闲居茂陵。茂陵:汉武帝墓,在今陕西兴平东南。一简书:指司马相如的遗作封禅书,后被汉武帝封禅泰山所用。金泥:水银和金屑和成的泥用以涂封玉牒,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书。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首句直接入题,交代了司马相如闲居茂陵这一历史史实,为下面写景、叙事张本。B.第二句写绿草茂盛,挂满井边石栏,勾勒出一幅荒芜、萧条的画面,意在表现司马相如居住环境之恶劣。C.第三句采用白描手法,普普通通一个“看”字,蕴含无限深情,描绘出司马相如对妻子的一往情深。D.第四句承接上句“看”字而来,描绘了一幅春风轻拂、佳人鬓发飘飘的唯美画面,不禁令人陶然心醉。3简要赏析诗歌后两联。三、语言表达4登泰山记中,作者对日出的壮观场面的描写有哪些特点?请加以赏析。5登泰山记中描写的泰山晚照图颇负盛名,请体会其中的意境。四、其他作文6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泰山冬天日出时壮丽景象的文字。要求: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200字左右。五、基础知识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另外,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望”。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8判断下列各句属于何种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_(2)余始循以入_(3)崖限当道者_9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自京师乘风雪_(2)越长城之限_(3)苍山负雪_(4)而半山居雾若带然_(5)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6)其远古刻尽漫失_10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_(2)此东海也_(3)石苍黑色,多平方_11指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_(2)崖限当道者_(3)明烛天南_12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下有红光动摇承之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C.其阴,济水东流其级七千有余D.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参考答案1答案: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解析:2答案:B解析:B项,重在表现一种清幽雅洁的环境氛围。3答案:颈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司马相如像残断的草梗被梁王和武帝弃置不用,寄寓了诗人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尾联采用对比手法,仅留的“一简书”与其泰山顶封禅被奉为至宝对比鲜明,表现了司马相如的过人之才,隐含了诗人对他未尽其才的遗憾。颈、尾两联再行对比,彰显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与死后的表面繁荣,诗人的怨愤之情,油然而生。解析:赏析诗句,应着重考虑诗句的表达技巧,指出其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4答案:体物入微,形象生动。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极难描写。作者捕捉到急速变幻中的景色特点,依次写出日出景象的绚丽多彩。“极天云一线异色”描写的是天边的云彩细如一线的特点。“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天边云彩瞬间的变化,静动有序,有张有弛“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日出之景,作者形象生动地正面描摹旭日升起时的灿烂光彩。富于想象,融入情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写的是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作者用群山的形象进一步衬托太阳这个中心形象,红白相间的山景渲染了日出后的辽阔境界,表现了朝阳的生气和力量。群山“皆若偻”的想象里,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山也和作者一样,被日出的壮景陶醉折服了。铺垫蓄势,烘托陪衬。“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之前的景象的瑰丽。接着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满天云彩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作者精笔细绘了太阳的形象后,又从日观峰以西的群山景象着笔,描写日出后群山的景象,作者用群山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太阳这个中心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作者写“观日出”的文字主要分布在文章的第三段,原文如下: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一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太阳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这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很快这一线异色不断扩张、变幻,成五彩纷呈。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由此可见,作者在写日出的壮观场面时,善于抓住细节,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而且将观赏者的主体情感也融入了进去;另外,作者还善于用其他的景物来陪衬日出,这样就显得写景很有轻重之分、层次之感。5答案: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出一幅瑰丽的泰山晚照图,意境开阔,既有风雪初霁的光辉,又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半山居雾若带然”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又温柔、飘逸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意境的能力。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汉水和祖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6答案:略解析:写作指导 本题旨在锻炼我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扩写时,注意抓住泰山冬天的景色,尤其注意对泰山之雪、峰、云以及日出前后色彩变幻的景象加以细致描绘。还要综合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增强形象感。7答案:D解析:此处的“桐城”标明的是作者的籍贯。8答案:(1)判断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解析:(1)“者,也”表判断。(2)即“余始循(之)以入”。(3)即“限当道之崖”。9答案:(1)冒;(2)界限;(3)背;(4)停留;(5)弥漫;(6)模糊或缺失解析:10答案:(1)由“至”和“于”组成,到达;(2)泛指东面的海;(3)方方正正的解析:11答案:(1)“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3)“烛”,名词作动词,照解析:12答案:C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B项,介词,在/连词,表修饰;C项,均为代词,它的;D项,语气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代词,指石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