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升湖实验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答题卡 第卷(请用2B铅笔填涂)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优良传统,故因果颠倒,正是有这些良史的垂范,才逐渐形成“直书”的传统。B.材料二看不出贬义,原文“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而是在强调赵盾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可当事人赵盾和后来的评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读者,都认为董狐是在秉笔直书,是书法不隐。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一定的间隔”,可见选文更多是客观陈述,且不是对董狐的评价,而是对他人认定董狐秉笔直书这个现象的评价。C.“史著只能严格写实、客观记录,否则不能成为优秀的史著”错,说法过于绝对。史学的“真实有一定的弹性,有时出于“求善”的不真实,也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重要观点并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认为它体现了史学的求实传统和经世传统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错,根据原文“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金世宗的话或许更有深意,他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中的“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可知,这个例子只能印证史学的经世传统。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两个优良传统:求实(秉笔直书)和经世致用,并强调了这两个传统在史学发展中的主流地位。A.指向史学的继承与创造。B.对史通内容及地位的评价。C.体现了史家在写史时的直笔批评,正好符合求实(秉笔直书)的传统。D.意指史记讲求文采,扩大了社会价值。故选C。 4过秦论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攻”与“守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秦朝仍然实行霸道,不施仁政,体现了审时度势的道理。过秦论旨在通过论秦史,告诫汉代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休养生息,维护社稷安定,体现了“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借古鉴今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贾谊的史学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时度势,观察历史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政策;二是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政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攻”与“守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 ,但秦朝仍然坚持过去的统治方式,不施仁政。这体现了贾谊史学观中审时度势的道理,即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统治策略,否则将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从过秦论的写作背景看,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这体现了贾谊的史学观中“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政治”的观点。 5材料一指出“直书是“致用”的基础,材料二认为两者互相促进,但也会出现矛盾冲突。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史实,不掩其瑕。材料二认为“直书”有时未必记录了客观史实,可能是主观认定或者让步于“求善。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不同材料中同一话题的能力。 两则材料对中国古代史学的两个优良传统“求真”和“致用的关系看法不同。依据“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可以看出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史学的优良传统和经世致用的基础;依据“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可以看出材料二认为“直书”和“致用之间互相促进的,但也会出现矛盾冲突。 两则材料对“直书”的认识有所不同。依据“唐代刘知几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可以看出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史实,不掩其瑕。 依据“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严格对自身的写实要求,这是二而一之事”“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处理方式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致用而让求真做出适当让步,也就是说在求善与求真之间,求善是占压倒优势的”可以看出材料二认为的“直书有时未必记录了客观史实。然后材料二又用左传中董狐记载的历史故事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与叶公的对话来论证古代会适当牺牲客观事实而求得合乎人性的“直”的处理原则。 6. B (注意原文“无雁飞) 7. C (A:“对于能否生存下去信心不足”错误。苏武无信心的是“要不要告诉金龟子,你已来到汉王朝”,而不是“对于能否生存下去信心不足”;B:“不能再当皇帝,只能寄情于书画错误,从第9段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就已寄情书画,将治理国家放到末位; D:“当时的史官”有误,苏武牧羊是西汉的事,班固写汉书是东汉。) 8. (4分)答案示例: 第五段处抓取典型物象的鲜明特征,运用比拟手法,描写羊角冲撞、雪狼窥伺、鸿鹄长唳的景象,刻画出周遭自然环境的艰苦险恶;冰湖融化,云生树长展现时光推移,苏武白发苍苍融入其中,共同构成了一幅北海牧羊图(2分),呼应了上文苏武完成心理调适后出现在北海没有违和感,也是下文苏武所经历的“十九年的昏暗的具体体现,用他经历的艰难困苦凸显其坚守气节的可贵,语言凝练而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引发丰富的联想(2分)。 9(6分)答案要点: 两个囚徒的灵魂:一个“沉重”,指的是宋徽宗;另一个虽然际遇“同样沉重”,但灵魂中“有轻盈的成分”,指的是苏武。(1分)际遇“同样沉重”,说明二人都是阶下囚的身份。(1分)宋徽宗灵魂“沉重”,是因为其成为阶下囚之后,依然只想发令,先抛弃初心,无望被救后又一心寻死,丝毫不关心国家与百姓的命运;而苏武灵魂中“有轻盈的成分是指其被囚后,能够接受现实,不端架子不纠结,只想着承担好西汉大使的职责,宁死不屈,保持气节。(3分)这两句话在对比中体现了作者对苏武的尊重敬佩和对宋徽宗的批判讽刺。(1分) 10.BDG 11.B 12.D 13.(1)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2)这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为个人的姻亲陪葬,我真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向魏王谢罪。 14.作者认为不足以怪罪,应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姬怀愤三年了,从大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没有人办得到。 “资之”是动宾结构,“三年是补充时间,二者中间不断开,B处断句; “自王以下”是下句主语,有时为了表示强调或者句子较长,主语后面可断开,D处断句; “欲求报其父仇是动宾结构,G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估计/衡量。句意:公子自己揣测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什么。/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 B.错误。果真/的确、确实。句意:公子果真一开口求如姬。/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 C.正确。 D.正确。都是“谴责”。句意:我所要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错,“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态度有所不满,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都只为信陵君着想,他们的心里只有信陵君,却没有魏王。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纾”,解除;“分”,分担;“奚”,为什么。 (2)“倾”,倾覆;“殉”,陪葬;“何以”,用什么;“谢”,谢罪。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可知,作者认为不足以怪罪,应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 由“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可知,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 15B 16视听结合:钲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围猎时的旗摇钲鸣、犬跃鹰飞,人奔鹿跳;猎后还城时,日暮人寂清笳起。二者巧妙融合,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瑶民集体节日围猎图。 【解析】 7 B项,“开篇时的人声鼎沸杂乱喧嚣错误,“嚣”并非“杂乱喧器”,而是“强悍”之意。开篇大处着墨,极力渲染出猎时的气势和热烈紧张的气氛。故选B。 8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从内容、情感、手法和结构上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题干中“本诗写景极具画面感”,所以分析时应从写景的艺术手法分析,有比喻、拟人、夸张、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和视听结合等艺术手法。“钲”指行军时敲打的鼓,“笳指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类似笛子的一种乐器,“猜鹰屡奋迅”形容鸟飞或兽跑迅疾而有气势,“日暮还城邑”,由这些可以看出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又“红叶”“黑草等从视觉上表现了色彩鲜明,可见这些景物描写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围合繁钲息”指围猎时的旗摇钲鸣,“猜鹰屡奋迅意为鹰飞迅疾而有气势发出惊叫声,“惊鹿时踢跳”指打猎时人奔鹿跳,表现瑶民围猎的热闹欢乐;而当日暮猎后回城时,人寂清笳起,这是围猎后的回家的情景,两者动静结合,更有瑶民集体节日的生活气息,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民集体节日围猎图。远看“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红叶黑土,近看箭头余血和鞍旁雄羽,远近结合,表现围猎的广阔视野更显围猎的欢乐。 17.略 18. 这(那,它)就是藻类 还有一些大型的成员 大气上空出现了臭氧层 19.蓝藻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并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唯一这样做的有机体。 20.D(A. 引文的省略。B.语音的断断续续。C.语意未尽。D.与文中省略号作用都是列举未尽。故选D。) 21.可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深受广大观众所好评句式杂糅,成分赞余,可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可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干姿百态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干姿百态) 2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