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 1(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报养刘之日短也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2分)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陨首:头落地。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宦达:官职显达。 D臣欲奉诏奔驰 奔驰:快速地跑。 3(2分)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先大母”是对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则是对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C“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至于成立指男子二十岁。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4(2分)对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客逾庖而宴 逾:越过 B妪每谓余曰 每:每次 以手阖门 阖:关闭。 C亦遂增胜 胜:美景 其制稍异于前 制:修建。 D室西连于中闺 闺:内室 余既为此志 志:志向。 5(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B亦将有感于斯文(这) C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丰富) D俯仰一世(度过) 6(2分)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和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D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二、填空题(共6题;共40分) 7(4分)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_ _ 8(4分)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_ 9(12分)比较下面两篇文章的异同,按要求填表: 课本项目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内容 _ _ _ _ 结构 _ _ 写法 _ _ _ _ 10(8分)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_ _ _ 11(10分)但以刘日薄西山, ,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 12(2分)古来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之说,但是文中李密用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解决了难题,这个绝妙的办法就是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题;共6分) 13(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_,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 ,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_ ,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四、语言表达(共3题;共6分) 14(2分)结合整段文字,以“曲率驱动”为开头,给“曲率驱动下个定义,须包含概念产生和“曲率驱动”的原理、优点,不超过80个字。 曲率驱动是一个由于科幻电影星际迷航而变得流行一时的概念。一艘太空飞船,如果能够利用某种方式把它后面一部分空间烫平,以减小其曲率,那么飞船就会被前方曲率更大的空间拉过去。这样的飞船,其动力可以看成是由曲率提供的,这种驱动方式可以使飞船实现10倍光速飞行。 为什么飞船会被曲率更大的空间拉过去?这就像一条小船,在平坦的(即曲率为零)河流上航行,不会自动加速。但如果前方有一道瀑布(即曲率无穷大),则小船会很快加速。 1994年墨西哥物理学家明戈阿尔库贝利提出了曲率驱动的概念。他设计了一个环状结构,可以让飞船四周的时空发生弯曲,前方空间曲率加大,后方空间变为平坦。然而计算显示这种装置需要无法达到的极高能量才能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也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 15(2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16(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