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余江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余江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千年华夏文明,有一个字贯穿始终,那就是“福。“福”是中华民族的深沉文化基因,反映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福的文化象征、心理寓意极其丰富,伴随着时代变迁,“福”的思想内涵不断演变、拓展,并逐渐有了新的定义和解读。 从甲骨文字形看,“福代表着祭祀、祈福。祈愿祝福是“福”的文化内涵核心,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理想社会执着追求的文化表征,这一基本意义和精神追求至今未变。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精神观念的升华,“福的内涵发生了明显拓展。“福”起先是“腹满的意思,后因跟“富”为同源字,表示家富则有福;后来又演化出“禄”,代表着社会地位升迁为福。尚书洪范提出“五福”概念,将长寿、富足、健康心宁、好德、善终都视为“福”,将“福”的内涵予以扩大和具体化。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都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由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福”象征着幸福、吉祥、健康和祝福的状态,涵盖了个人及整个社会的美好愿景。后有学者对古代“福字的内涵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阐述了当代幸福人生的意义和标准,即富足、健康、平安、修德、繁衍、和谐。从以上释义可见,“福”与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切关联,既有对当下的感受,也有对未来的盼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福是一种情感渴望、文化认同和行为习惯的结合,体现了个体在传统文化中所寻求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心理内涵之一。从内容维度来看,个体对“福”的追求不局限于生活富足层面(物质福,如富足),也体现在精神和情感的满足上(精神福,如幸福)。从时间维度来看,个体对于“福的感知,包括对当下的心安的体验(当下福,如心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未来福,如祈福)。从主体维度来看,个体对“福”的期待不仅有个人的祈愿(个人福,如出入平安),也有对和谐社会的憧憬(社会福,如国泰民安)。 “福文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包含着认知和体验两个方面。从认知层面来看,“福报”观念让人们主动做出“受弱、不争的亲社会行为,在逆境中更乐观、灵活和积极,更愿意接受一时的困难和牺牲。如秉承“吃亏是福”观念的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先做出吃亏、让步,互动方往往会予以感戴、尊重、人际接纳等积极反馈,这有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从体验层面来看,个体的情感体验包括对“福所产生的幸运、吉祥和幸福等相关情感的认同和体验。个体可能会因为体验到“有福”带来的愉悦、满足和安心感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拥有更乐观的情绪,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得以提升;也可能因为觉得“无福而丧失积极性,流露出更悲观的情绪和生活态度。由此,“福”很可能是一个包括认知和体验的3轴6维度的结构(见下图)。 “福的心理结构 随着时代发展,“福”文化的思想内涵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其促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和谐文明发展的文化魅力与永恒价值。目前关于“福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资源转化利用的路径、宣传路径及其在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应用等,未能在时代高度上明确回答当下人们对“福”的理解是什么、“福有何具体价值。未来,需要继续深入挖掘“福”的心理结构和意义,探讨其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决策的影响,为“福观念和利他奉献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有效性提供证据,更好地推动“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讲好中国“福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摘编自陈丽君李纾“福”的心理结构与社会功能) 材料二: 我国地域辽阔,加上历史悠久,人群分布广,故上古时期“福字的表达样式多种多样。“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具有图画性的特点。下图商代甲骨文“福的左边是一个人(两只“手”)抱着酒坛子(酉),准备虔诚地把它放在祭台(示)上。在古人看来,“福是通过以酒来祭神祈求天神的保佑,赐予他们福气。所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说:“福,佑也。” 商代甲骨文 汉字的形态还因记载介质不同而出现多样化,如镌刻在钟、鼎上的称为钟鼎文(金文),镌刻在石头上的称为石鼓文,镌刻在陶器和砖头、瓦片上的称为砖瓦陶文。福文化早期的观念也渗透在这些器物上。记载介质有如生活的环境,无论环境怎样改变,“福字总会寻找到适合的表现形态。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汉字阐释的理论构建与汉字文化的普及的阶段性成果中,就集中以“福”字为例,梳理了它在甲骨文、金文发展阶段纷繁多样的表达形态。 金文阶段的“福字,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有的是将该字的结构左右互换;有的还省去了捧酒樽的两只“手”,酒樽的样子也变了;有的在上头还加上房顶屋盖,表示在室内敬神祈福;有的“示放到酒樽之下,两边平添了两个背对背的人,等等。在金文中,“福”字的图绘成分相对减弱。到了秦代的小篆,酒坛子讹变为“畐(f)”,祭台的“示”依然保留,以表意,“畐表音,从此“福”字成为了会意和形声皆备的复合字了。以后便以这一小篆的构形作为基文,发展成为隶书、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福字字形演变 (摘编自林焱“福”字渊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福字的文化内涵伴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拓展,逐渐有了新的定义和解读,这表明“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文化符号。 B“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这种共鸣和认同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 C目前关于“福”文化的研究还有所不足,未来还需要深入挖掘“福的心理结构和意义,继续推动“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D上古时期“福字的表达样式纷繁多样,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对其产生的复杂原因进行了研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福的内涵在尚书洪范中被扩大和具体化,长寿、富足等“五福”概念成为后人认知“福的基础。 B个体对“福”的感知和体验是复杂的,可以从内容、时间、主体等多个维度对“福的心理结构进行分析。 C秉承“吃亏是福”等“福报观念的个体更积极、乐观,愿意主动吃亏、让步,懂得感戴、尊重和人际接纳。 D尽管“福”字的表达形态随着时间和记载介质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但其基本意义和精神追求保持至今。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点明“福字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福”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探讨了其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B材料一从认知和体验两个方面阐述“福文化的影响,展现了“福”文化在促进社会稳定和个体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C材料二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福字字形,展示了汉字演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汉字发展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探讨“福”字时,都涉及其文化内涵、心理结构以及在社会变迁中的发展变化,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4“福字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并说明。(4分) 答:_ 5材料一运用了多学科视角来阐述“福”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河之洲 熊育群 夏天的河流是热闹的,游泳的、洗衣的、挑水的,吆喝声一阵响过一阵。夜幕降临,一张张竹床在岸上铺开,人们横七竖八地躺着,听说书,听唱道情。微弱的星光,河中的月亮,夜风微凉,四周弥漫着淡淡的水汽。 村庄叫“连尔居”,河流称“黄金河”。整座村子的人都是从河的上游迁来的,以熊氏、胡氏两大家族为主体。这里芦荻丛生,野鸭成群,人们在荒洲上割芦苇、搭新村,秋天割了冬天扎。我就在芦苇棚里出生。这片湖沼,是由数万民工手挖肩挑,从洞庭湖围垦出来的。在那个年代,黑土地堪比黄金。 很多年后,我知道了黄金河就是汩水,是汨罗江故道。汨罗江分为北面的罗水和南面的汨水,连尔居就在汩水右岸。筑堤时,汩水从罗子国城遗址的北面被切断;罗水北上,人们硬是用锄头挖开了玉笥山,于是罗水从周家垅的豁口流出去,与湘江一起汇入洞庭湖。 高考恢复,我被同济大学录取。入学前,听到一位老人说起屈原,他说“屈原夫子”,像在说他的一个老乡。第二年,收到家信,老家地名由“汨罗江农场”改为了“屈原农场”,其实是恢复旧名。后来,农垦系统改革,农场划归地方,如今这里是岳阳市屈原管理区。 那年暑假,我渡过浩荡的罗水,去看玉笥山上的屈子祠。由东而来的江水流成横无际涯的气象,对岸的玉笥山只有一抹蓝色的影子。江水上涨,逼近大堤堤面。 汨罗江是条季节河,洪水暴涨暴落。当年围 留出大片河床就是为了夏季防汛。平日里,河滩长满野草,像一片草原,近年改为湿地公园,大堤下建起了一座芈月塑像,据说芈月的童年是在汨罗江畔度过的。 端午正是涨水的季节,“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屈原怀沙自沉时,汨罗江水倒流,湘资沅澧“四水倒灌入江。烟波浩渺的江湖,只有汨罗山、玉笥山与一座孤峰磊石山耸立,见证诗人的千古一跳。 屈原投江后,楚人在磊石山和汨罗山建祠祭祀。后者唐代重建改名汨罗庙,明代重修,于庙前建濯缨桥、独醒亭。乾隆十九年因江水浸啮,垣瓦仅存,榱桷将圮,汨罗庙被改建玉笥山上,更名“屈子祠”。相传这里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地方。 端午是屈原的祭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飘着粽香,门前插菖蒲艾草,喝雄黄酒,胆大的敲锣打鼓划龙舟。 为追寻屈原足迹,我到了楚纪南故城、秭归、郧县、陵阳、溆浦壬寅年冬天,寻到屈原管理区河泊潭村三组,这里是汩水与罗水的汇合处。村前一座小小的土地庙,一块石碑上写有“川江嘴土地正神位”,我大喜过望。湘阴县图志载:“盘石马迹,在川江嘴,即古汨罗渊也。”盘石马迹是屈原投江的拴马石。“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找到川江嘴,就找到了屈原殉国的汨罗渊!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贾谊在吊屈原赋首提“汨罗”,指的是汩水与罗水汇合的深渊。水经注湘水载:“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沈于此。” 正是这个深渊,曾叫作汨罗渊、罗渊、屈潭,河床在此陡然下沉,流向北方,河上山影浮动,雾气缭绕,风生水冷。最早前来凭吊的是宋玉、景差,后人为他们立了塔。之后,贾谊、司马迁、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也来到这里,无不感怀,写下诗篇。李白有“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后来,杜甫穷困潦倒,流落湘江一带,他两次来到汨罗江,最后带着病躯溯江而上,投友求医,病死舟中。汨罗江上游平江小田村有他的墓祠。徐介写他“手接汨罗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