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侨光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第 1 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侨光中学 2024 年秋季高二年第 1次阶段考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答案】1. D 2. A 3. B 4. 示例一:矛盾。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是一些陈腐的观点,充满了令人 窒息的教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故而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 力的外国书;于坚则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 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 示例二:不矛盾。虽然从表面上看,鲁迅与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 问题上是矛盾的,但其实质都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二者表面 上的分歧,是源于不同时代的特点。在鲁迅的时代,“中国书”是僵化的,远离生 活与时代,而当下在怀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曾被教条化的论语回归了现实 生活的土壤。 5. 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 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阅读方法指导:阅读 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 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错,二者的原则并非“拿来主义”,而是认 为传统文化可转化为先锋思想。故选 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错,“氛围感”这一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是对 论语文学性的肯定。故选 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立场是:以当代人在经验、思考解读经典,让经典与时俱进。 A.立场是借鉴外来文化,吸取其精华; B.“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立场与材料二最为接近。 C.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 D.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故选 B。 (二)【答案】6. D 7. B 8. 用“大马哈鱼洄游”来揭示主旨,从而表明思念故乡、盼望回故乡的主题。 用“大马哈鱼洄游的艰难来比喻跑南海的渔人的回乡之难。多次提到“大马 哈鱼洄游”,并以此串联起文章内容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相互呼应。 9. 虚化人物。小说中的人物连姓和名字都没有,都是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 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儿子向人打听父亲,可父亲始终没出现,其样貌,眼睛、 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符合散文化小说虚构性的特点。淡化情节。小说只有 1 儿子找父亲、“绑菜绑海菜、渔人跑南海等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曲 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趋向散文化。营造意境。着力于对“大马哈鱼洄游”的描绘 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有散文的 特点。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使读者从和绑菜类似的打鱼人的灰暗人生中看到了一丝光亮错误,于文 无据。“绑菜”踩着杨木雕在海上消逝的场景,在这里只是强化了悲剧的色彩,并 没有光亮色彩出现。故选 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父亲见他来寻找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脸面见儿子,于是他躲了起来错 误。从文中信息来看,“他”没有找到父亲,而父亲也并不知道“他来寻找自 己,更谈不上躲起来。故选 B。 二、古诗文阅读 (一)【答案】10. B 11. C 12. B 13、A 14、 C 15、(1)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2)这是件宝物,应该成为君子的饰物,不应该被地位卑微的人使用。 (3)依照万物的自然法则行事而不敢勉强去做。 16、 扁鹊在蔡桓侯的疾病尚处于腠理时,就及时劝告他接受治疗。叔瞻在流 亡的晋公子重耳途经郑国时,就及时劝告郑君要妥善对待。宫之奇在晋献公厚赂 借道时,就及时劝告虞君要拒绝。三人都能发现、解决问题于未形,因此彼此能 类比。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是定语后置句,“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是“宋 人”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是省略句,补充后为“乱之于楮叶之中而不可别 也”,不能断开,排除 D。故选 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用引申义说法错误,“宋之鄙人”是指宋国有个乡下人,所以文中用的 是“鄙人的原意。故选 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那是因为蔡桓侯傲慢无礼而又自以为是的态度,令扁鹊彻底失望”说法错误, 依据原文“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 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 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可知,扁鹊在蔡桓侯病重时不愿意 给予救治,是因为他的病已在骨髓间,医生也无可奈何了。故选 B。 【13题详解】 2 A不是宾语前置句,一般句式,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14题详解】 树:名词作动词,栽种;齐:使动,使整齐;礼:名词作动词,符合礼 制;亏:使动,使亏损;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大处;坚:形 容词作名词,坚硬的东西。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安”,安然未生变的时候;“持”,持守;“兆”,显露迹象;“谋”, 解决。 (2)“此宝也”,判断句;“宜”,应该;“细人”,地位卑微的人;“为细人 用”,被动句。 (3)“恃”,依照。 “不敢为”:不敢勉强去做。 参考译文: 有形体的东西,大的一定由小的发展而来;经历长久的事物,数量众多一定由数量 少发展而来。所以说:“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开始于细 微。千丈的长堤,会因为蝼蚁的洞穴而崩溃;百尺的房屋,会因为烟囱的缝隙冒 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所以说:“白圭巡视大堤,要求堵塞由蝼蚁造成的小洞; 老年人防范火灾,要用泥涂封好烟囱上的缝隙。”因而在白圭的治理下没有水患, 在老年人防范下没有火灾。 扁鹊去拜见蔡桓侯,站了一会儿。扁鹊对蔡桓侯说:“君主您有病在表皮里,不治 就会加深。蔡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了。蔡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 有病的人治病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说:“您的病在肌肤 里,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蔡桓侯不答应。扁鹊出去。蔡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 天,扁鹊又来拜见说:“您的病到了肠胃,不治还将会加深。蔡桓侯又不答应。 扁鹊出去了。蔡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望见蔡桓侯扭头就跑,蔡桓侯派人 来问扁鹊原因。扁鹊说:“疾病在表皮里,可以用汤药熏洗;在肌肤里,可用针石 治疗到;在肠胃,可以用清热去火的汤药治疗到;在骨髓间,那是属于掌管生命的 神的领地,医生是无可奈何了。现在桓侯的病已到了骨髓,我因此就不再请求 了。”过了五天,蔡桓侯身体疼痛得厉害,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蔡桓侯最后病死了。 从前晋国的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郑国,郑国国君对他不礼貌。叔瞻进谏说: “这是一位贤德的公子,君主您应厚礼招待他,可以借此积下您的恩德。郑国的 国君不听从。叔瞻又进谏说:“您不能厚礼接待他,不如把他杀了,不要留有后 患。”郑国的国君也不听从。等到晋国的公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发兵来讨伐郑 国,把郑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垂棘产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 进攻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说:“不行。嘴唇没有了,牙齿会觉得寒 冷,现在虞国和虢国相互救助,不是互相施受恩德。如果今天晋国消灭了虢国,明 3 天一定会随之灭掉虞国。虞国的国君不听从,接受了晋国的璧玉而借给晋国道 路。晋国已夺取了虢国,返回后,又转过来灭掉了虞国。这两位进谏的臣子都是在 事物处在萌芽状态去据理力争,但郑国、虞国的国君却不能采用他们的建议。这样 看来叔瞻、宫之奇也就是虞国和郑国的扁鹊,而郑国和虞国的国君不听从他们的意 见,因此郑国被打败,虞国被消灭。所以说:“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了一块璞玉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乡下人说:“这是 件宝物,应该成为君子的饰物,不应该被地位卑微的人使用。子罕说:“你把宝 玉当成宝物,我把不接受你的宝玉当成宝物。”这是因为乡下人想得到玉,而子罕 不想要玉。所以说:“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 宋国有个用象牙为君主雕刻楮叶的人,三年才雕成。茎脉和叶柄肥瘦得体,细毛繁 密而润泽,混杂在真的楮叶中间人们难以分别。这个人最终因为雕刻楮叶有功在宋 国享受俸禄。列子听说这件事后说:“让自然界三年生成一片叶子,那植物有叶子 的就很少了。”因此不依据大自然提供的条件而凭个人的本领来行事,不顺应自然 界的法则而表现一个人的智巧,这都是用三年雕出一片楮叶的行为。因而冬天耕种 的庄稼,后稷不能使它多产;丰收之年长出很好的谷物,奴婢也不能叫它枯败。凭 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后稷不能使它丰足;顺应自然法则,那么奴婢也能获得丰产。 所以说:“依照万物的自然法则行事而不敢勉强去做。 (二)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17、 D 18、 全诗表面上是对快乐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慨,实际则是 对自己被罢黜、报国无门的烦闷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饱含对世人的告诫”错误,尾联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感慨和无奈,而非对世人 的告诫。故选 D。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罢官之时,在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慨中,暗含了诗人 郁郁不平、报国无门的无奈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