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从自然、人文、技术、经济等几条主线,全景式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传统民居文化,讲述建筑的故事、居住的故事和传承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源远流长,而类型丰富的传统民居又是其中最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既有田园山水的优美与宁静,也有西江苗寨的古老与神秘。传统民居不仅是见证历史发展的一块“活化石”,也是触摸中华文化渊源和沧桑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纪录片既有单个建筑的故事,也有古村、古镇的故事,更有人的故事居住者、传承人的故事,设计师、研究者、保护者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解读几千年来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中国人的生存智慧。纪录片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为着眼点,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不仅是一部文化的、艺术的、技术的纪录片,同时还是一部充满感性、贴近大众的作品。叙事角度上不但阐释传统民居的物质形体,而且探究各种民居文化的产生机制。透过丰富的建筑文化,观众将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和一致性;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庭院式建筑一直是人们求得生命安顿的主流民居形式。北京市东城区,胡新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正在对传统四合院进行全面的测绘。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党家村的党庚德一直希望恢复自家合院厅房上的藏书阁。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拉夫旦村集体搬迁,杰扎西正在指导村子各家新的庄廓院的建造。云南省大理周城,小白回到了祖传的白族合院中,开始了对古法扎染的探寻。在传统的民居形制四合院落中,有亲情的温暖、人伦的秩序,也有对天地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一切都顺应着自然的节奏。 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形成了长江以南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厅井式。各地厅井民居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自古以来的富庶使得苏州同里民居极富江南风韵。有着尚古之风的金华民居,木雕技艺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成为民居建筑鲜明的地域特征。宗族文化历史悠久以及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古村落的厅井式民居逐渐自成一派。厅井式民居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农耕时代南方中国理想的家园。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潮湿地区的民居形式,被众多少数民族沿用至今。苗家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创造出了美观而又耐用的苗族吊脚楼。龙脊的古壮寨地处越城岭山脉的西南麓,这里的壮族民居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从多雨湖湿的长江流域,到山高坡陵的西南山区,干栏式民居这种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风土建筑,成就了一处处人文地理的壮美景观。 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在古老的村庄里代代延续。山西省阳泉市润城镇中庄村布政李府是中庄村最大的官宅建筑群,它的街巷和建筑依照棋盘布局,形成独立而又相对封闭的院落体系。安徽黄山徽州区呈坎村始建于三国时期,经过代代营造、传承,完整保存了宋、元、明、清时期众多传统建筑。云贵高原屯田定边而逐渐形成的众多军屯村落,渗透着征战异乡的汉族将士守望家国的无尽乡愁。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摘编自古建家园网) 材料二: 中国建筑中的屋顶构造源自古建筑传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中华大屋顶”,无论是庑殿顶、歇山顶,还是悬山顶,都以一种特殊的曲线实现了天人合一。夏至遮阳形成阴影,冬至将阳光引入正堂,屋檐起翘使得下雨天可以将雨水扬到最远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说,“当下的科技建筑中屋顶收集雨水和光热发电系统也承接了古人的智慧”。 徽派民居大门内的拔风管道、福州三坊七巷的假山戏台等工匠智慧也给当下“绿色建筑以启发。婺源徽派民居大门内的拔风管道,在夏天开门通风时便自动形成。三坊七巷中戏台正门开在偏东侧,进门之后国内有一座假山,这种布局缘于福州的东南风,风进来后通过假山、穿过戏台给观众带来了清凉,假山让地上建筑地下化,从而降低温度,这就是中国古代不用电的“空调”。 中国人所说的“风水其实蕴含着建筑智慧。岷江一路走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大片土地得到了灌溉,造就了天府之国。除了水在变,风也在不断转向:白天正好与水形成完整的循环,晚上风与水完全同流向。古人与“风水”相关的智慧,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中也被借鉴。如今的城市,在大自然把能源送到我们窗台的同时,却以大量资金购买更多能源驱动空调来抵抗大自然送来的能源。挂满空调外机的场景,不禁令人感慨:不仅仅要传承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神思想和智慧。 (摘编自低碳建筑如何建造?看中国古建筑蕴藏的绿色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从自然、人文、技术等多角度展现中国的传统民居文化。 B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是一部充满感性、贴近大众的作品。 C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D当下的科技建筑中屋顶收集雨水和光热发电系统也是完全承接了古人的智慧,缺乏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古老而神秘的西江苗寨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 B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 C厅井式的民居形式是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的结果,是长江流域的百姓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 D岷江一路走来,其丰沛的水造就了天府之国;而古人与“风水相关的智慧,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中也被借鉴。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民居中“干栏式建筑的一项是( ) A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 B云南翁丁的佤族民居 C陕西延安的窑洞 D广西龙脊的壮族民居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国古建筑,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11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固山下 张秀云 一直以来,我对这座山无限向往。横枕长江的北固山,让辛弃疾怅恨交加留下千古名篇的北固山,会是怎般雄伟的模样,是如何的嵯峨险峻高耸入云?我期待有那么一天,我能亲临镇江,登上北固山峰顶,踩着词人的足迹,一览历史苍茫,江涛滚滚。 初秋的阳光下,镇江的高楼、街道和草木都笼罩在一片刺眼的白光里,我们在一辆大巴车上,听当地的作协主席介绍北固山。那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朗诵起辛弃疾的这两阕词来,慷慨激昂神采飞扬,仿佛也如词人一般,正于高山之巅俯瞰神州,正在试图“看试手,补天裂”。下车了,走一小段路,拐个弯,前面是一片浩渺江水,这,就是长江了。北固山呢?他指着一座低矮的小山丘:“喏,这就是!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心目中雄伟似辛弃疾的北固山,竟是如此一个小丘?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高不过五十多米,据说长也只是二百米左右,与黄山、华山、武当山那些我攀登过的名山相比,它真不过只是一个小丘啊!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山顶葱绿的树木就尽收眼底。好在,早已经过了以貌度人的年龄,转瞬我就接受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固山堆砌的是历史,厚重的是历史,并非寻常的山石;曾经让辛弃疾感慨万端的,也非山石,而是无处寻觅的孙仲谋,是消失在斜阳草树里的刘寄奴,是一段段历史的风烟历史的故事。 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上,看他的将领训练他的东吴水师。他一步步徘徊在山头,与谋士们谈兵论道,思考兴国大计,山上的石头听过他拍案而起的愤怒,听过他失利后沉重的叹息,见证过他与刘备商讨的破曹大计,孙刘联合。赤壁好一场大战啊,烧得曹军喊爹哭娘,江中浮尸无数。十九岁就执掌军政大权的孙权,这个统率千军雄踞江东英姿勃发的青年,就是辛弃疾眼中的榜样,就连向来目中无人的曹操都仰天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刘裕,那个小名寄奴的在北固山下土生土长的贫困青年,当年也率领万千军马,平内乱,取蛮夷,收复中原,成就帝业年少万兜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们都建立了多么大的功业,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快意,算得上圆满。 词人站在北固山上北固楼头,举目眺望,辽阔的江水正滔滔东流,时光之水正滔滔东流,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早已经无处寻觅,可是,他们建立的丰功伟业却长存史册,长存人们心中。而我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何时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一阕南乡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一阕永遇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胸中无限忧愤怅惘,此时,离他孤军深入敌营捉拿叛贼,已经四十三年,这个当年被宋室皇帝赞美不迭的“少年英雄”,已被冷落了四十三年,不能秣马厉兵上前线,一块好钢埋没于尘土中,眼看着再没有翻身之机。江山如此多娇,可惜功业未成,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 可是,男儿到死心如铁,四十三年里被频繁调任频繁弹劾甚至不得不几度退隐乡间的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直到死,他收复中原的志向,都还是尖锐和雪亮的。三年后,金兵加紧进攻,危急之中,宋宁宗赵扩想到了骁勇善战的辛弃疾,欲起用他率兵杀敌,但此时,他已经卧在榻上,病入膏肓了,诏书宣读的任命,不知他听懂了没,只是弥留之际,他仍口中念念有词:“杀贼杀贼消息传到朝廷,赵扩泫然泪下。 一切都晚了。 北固山头,辛弃疾感慨着古人,北固山下,我感慨着辛弃疾。历史在一代一代人的感慨中层层堆积,伟岸了北固山。梁武帝萧衍昔年登临时,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似乎早就预见到了这座山的厚重,这个称谓,北固山担得起。这个秋阳热烈的正午,长江边上,我在北固山脚下徘徊着,踟蹰着,五十多米的山头,终究没有去攀登,它,太雄伟,也太沉重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写作者对北固山无限向往,在他的想象中,辛弃疾留下名篇的北固山是雄伟高峻的。 B第段强调北固山“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意在表现作者来北固山游览的失望不满之情。 C第段“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化用了“廉颇老矣一句,表达对英雄失路的悲慨。 D第段写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题写“天下第一江山”,表达了作者对北固山厚重感的认同。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一句,从正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B两段使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使辛弃疾痛苦沉重的叹息声,回荡在读者耳边。 C第段“终究没有去攀登”照应题目“北固山下”,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D文章结尾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8请从“形散”“神聚角度为北固山下写一则小评论,要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9文章题目是“北固山下”,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讲述辛弃疾、孙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