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无效到有效,建好一个教研组的4个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研组逐步走过了“经验交流说”“管理组织说”“学术团体说”和“发展共同体说”四个阶段。而现在我们更认为教研组应该是被定义为“基于成员共同发展的学术合作小组,组内成员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全员参与互助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最后达成教师发展的共同目标。”如何形成这样的学术合作小组,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思考教研组的问题和策略。1.当下,教研组存在的各种问题教研的深度浅层化对于教研,我们往往容易出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导致教研没有长程性,教研活动缺乏长期思考。由于日常工作的琐粹,做的教研目标是杂乱的;因为疲于应付任务,做的教研计划是敷衍的;因为忽略教研活动的精心安排,做的教研活动是准备不充分的。一方面,作为教研组长,因为理论功底的缺失,自身专业不够,或者因为不敢大胆展开工作,使教研组少了引领性,导致了工作的浅层。另一方面,教研组内成员都是一线老师,长期疲于应付日常的琐粹教学,导致教研组内缺乏整体的深度思考。以上,都是让教研浮于表面化、浅显化的原因。教研的形式碎片化因为一线老师事务较多,所以,教研的内容一般是日常的、琐碎的、马上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各级部门任务的安排,也容易导致教研的内容以当下发生的任务为主。再次,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形成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教研方式。比如,某地因为突然来了上课比赛,全组的教研活动就围绕比赛展开;不久又来了基本功展示,教研组工作就围绕基本功展示开展,这些都容易让教研缺乏整体思考,急于应付各种检查,最后忽略了教师整体素养的发展。同时,由于新时代教学理念的层出不穷,让教研组的话题应接不暇,当前面的主题都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又换成新的教研主题,再加上事务性的工作,考试升学的要求,使教研变成熟知了学科知识,重视了陈述性知识,而忽略了程序性知识。教研的组织少活力我们进行了多地研究,发现教研往往是少数人的参与项,或者轮流参与,有教研任务的老师能够参与,没有任务的老师不参与,或缺乏深度参与。比如,被安排上课任务的老师,要么是组内骨干力量参与,其他不参与;要么是机械性发言,发言完毕,教研活动也就完毕;要么是新老师参与,老教师不参与。这些都是让教研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整体教师教研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会出现平均参与,这一次你上课,下一次我来,表面似乎公平公正,实际上教研质量仍然缺乏深度参与,并缺少活力。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其一,教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老师们不愿意参与进来。其二,未能满足教研需求,教研需要解决真实的问题,没有深入思考老师内心之所需。其三,分工不够明确,一部分老师在行动,而一部分没有思考。因此,要想教研组内充满活力,就要聚集所有老师的智慧。2.改进教研组,这些策略可参考教研组整体建设注重教研专业化为了营造教研组内部的专业化氛围,首要任务是强化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和领导力。教研组长需不断提升自我,不仅注重自我学习和成长,还要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估,以确保在专业领域具备全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课程与教学的能力、执行与管理的能力、科学设计和自我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能力、问题解决与决策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沟通的能力。同时,教研组长的人格特质也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热心、真诚、正直、有责任心,并具备结构化思维、研究性思维和融通性思维等专业思维品质。当然,还要带领同伴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安排专业阅读(线上+线下),将前沿资料分享到团队群组中,鼓励教师自学,促进其深入思考。此外,集体阅读、解读课标、深入探讨教研主题等活动也是构建学习型专业化教研组的关键步骤,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做好读书笔记,共同促进教研组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解决教研浅层化教研主题化若要使教研从形式走向真正的实效,我们需从短期的教研活动中抽离出来,转向对长期教研活动的深度思考与设计。主题教研是有效途径之一,而主题的确定必须紧密围绕课标的指导和现实中真实问题的出现。新课标顺应了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其教学理念已从“教知识”转变为“教素养”,从过去的教授“专家结论”进化为培养“专家思维”。基于这一理念,教研组需要精心选择大主题,备课组则应细化小主题,确保每次教研都有主题、有抓手、有任务。此外,教研的有效性不仅在于主题的选定,更在于每位教师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积极思考,以及将这些思考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从而真正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以语文教研组为例,针对当前教学碎片化的挑战,我们决定以大单元教学作为教研的大主题。大单元教学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课标、教材与教师落实之间顶层逻辑、中层逻辑和底层逻辑综合融通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研工作都是围绕课标展开的,从课标要求出发,逐步细化到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堂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例研修、微课研究、课堂反思和读书笔记等,都将围绕大单元教学这一主题进行。如果这学期做不完,下学期还可以继续完善和优化,把一个主题做透。这样,我们不仅能确保教学质量与课标要求保持一致,还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深度学习。解决教研碎片化教研课程化要解决教学碎片化的问题,就要从教研的整体结构化设计开始,从而以“课程化”思路促进学校教研组深度教研,有助于促进教研文化的建设。同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系统化思维的构建、课堂教学的整体构建,以及后续的每个年级的继续沿用。同时,课程化设计需要纵横交错进行。以语文组为例,我们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为主题,横向的课程设计是:1. 大单元的大概念确定2. 大单元的核心知识确定3. 大单元目标确定4. 大单元文本解读5. 大单元学习任务群设置6. 大单元情境链设计7. 大单元活动设计8. 大单元评价设计而纵向设计是以每个年级作为支点,以年段特点作为基准进行活动设置:初一:记叙文大单元展示初二:说明文大单元展示初三:议论文大单元展示高中:文学专题展示(可以做成散文、诗歌、戏剧、小说)通过系列化的设计,把教研形式推向了整体性建构。解决教研少活力教研项目化每次教研时,如何调动所有成员的参与性,众筹所有人的智慧,让教研组的成员尽量参与进来?我们采取将活动项目化,具体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进行思考,每个阶段每个人都有具体的任务,从而把教研做到实处。项目式教研流程学习任务教研形式准备阶段1.教研组布置任务2.备课组进行主题确定3.确定上课成员、微讲座成员、评课成员、棘手话题成员4.备课组打磨上课、讲座、话题5.备课组内改进备课组活动实施阶段1.上课成员设计主题思考清单2.上课成员现场展示3.评课老师根据清单评课4.主题微讲座分享5.主题棘手问题组织研讨校内活动片区教研跨校教研总结阶段1.简报的撰写2.反思的撰写3.撰写研究案例4.形成成果样稿写作打磨课题实施3.教研组改变后的实践结果教研组实施更级迭代策略后,实现了以下方面改变:其一,实现专业提升。通过教研组的主题聚焦和系统项目式的实施,教研方式得以转型,教研组的教研方式变得越来越专业,同时,组内成员实现了观念的转变,提升了组内成员的研究思维,专业知识逐步结构化,由以前的经验型走向研究型。其二,形成教研文化。教研组的文化不是简单的表面包装,而是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观,并且逐步有了学科内涵,形成了普遍认同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教研组长作为这个实践群体的灵魂人物,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各司其职、人人担当且具良好价值取向的教研环境。由此,良好的教研组文化就水到渠成了。其三,形成教研长程。由于系列化主题教研的深入开展,教研主题实现了长程化,有效聚焦了教研的观察视角,并规范了信息收集过程,从而充分展现了教研活动的科学性。通过长期坚持,这种教研模式促使我们从过去的单项输入转变为多元互动,从短暂的单一选择进化为全局性的整体思考,从浅尝辄止的表面分析深化为对问题的深入挖掘。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教研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利于后续成果的梳理以及辐射影响的广泛推广。当教研组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深度教研时,通过系列化、深层次、进阶性的持续研讨,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这些研讨不仅注重理论探讨,还结合项目式活动及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确保教师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当然,我们的教研实施还在路上,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中。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