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北京中轴线作为元、明、清及近现代中国首都的核心,其规划、建设与完善,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于国家、城市、生活之中理想秩序的追求和塑造,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日本、韩国、越南等古代中华文明圈内的国家,也有都城轴线。与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都城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呈现出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对城市规划布局统领作用显著且延续至今的鲜明特征;与美国华盛顿、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世界其他区域政治中心性城市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礼仪文化与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轴线构成和景观形态特征,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为世界城市规划史做出重要贡献。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中华文明“中”“和”文化传统的有力见证。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中国古代典籍将都城选址的“择中”位置与天地万物的调和、国家社会的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的核心建筑群,通过择中选址、对称格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同时,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又具有居北面南的朝向。对“择中”观念的强调及居北面南的朝向共同建构了中国都城中轴线的规划格局。均衡对称分布于北京中轴线之上与两侧的建筑群,表现出从区域选址到建筑设计层面一以贯之的规划理念和秩序观念,体现出中国自古以来通过城市营造寄托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东侧城市营造寄托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人民大会堂分别对应太庙、社稷坛,坚持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延续了“左祖右社”的文化传统,表达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人和现实社会的尊重,为北京中轴线突出价值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摘编自国家文物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材料二:记者: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什么线?吕舟: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决定北京老城形态的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北京中轴线在各个时代都决定了北京的城市景观形态和布局,比如北京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左安门、右安门这些地方,它们东西对的“中”就是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记者:北京中轴线有何文化内涵?吕舟:北京中轴线蕴藏着古人的一种价值理念,就是“以中为尊、居中而治”,体现了中国古人理想中的“秩序之美”。古人认为,建都要建在国家的中心,都城的中心要放最重要的建筑。因此,皇宫、礼仪性建筑、具有国家祭祀功能的建筑,都应放在城市的中心线上以及紧邻的两侧,这就形成了“北京中轴线”的壮阔景观。北京中轴线从南到北,呈现着生活百态,也构成了北京文化最有代表性、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古人的家国文化、天人关系等思想在中轴线上也处处得以体现。例如,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对面的先农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之地,皇帝每年春耕都要在那耕种田地,象征整个农业活动的开始,也保佑这一年的风调雨顺;太庙是明清帝王祭祖之地,其对面的社稷坛是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地方,以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记者:申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吕舟: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其实是北京老城保护、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申遗过程中,对于“北京中轴线”价值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社会凝聚力。很多市民参与到北京中轴线故事的讲述中,还出现了很多中轴线文化体验的旅游产品、创意产品设计、文化体验线路,一些北京老字号也会用北京中轴线的IP来更新他们的产品。从2021年开始,北京连续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孩子们成为“申遗小使者”,向各地游客讲述中轴线的故事。年轻人通过数字化方式重现历史,构建保护监测平台,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参与中轴线的监测保护。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给北京带来了巨大活力,激发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唤起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大家一起来开展创作,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其价值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中轴线保护本身,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记者:如何让更多人领略北京中轴线之美?吕舟: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也是一个国际传播的过程。2009年以来,我们持续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介绍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规划思想以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北京中轴线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恰恰证明了这个故事对于全世界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希望,未来能将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很好地传递出去,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为何能延续至今。现在,我们通过博物馆关于中轴线的展览,在中轴线主要建筑景点增加中轴线相关知识的展览展示,组织大中小学学生参加中轴线文化创意竞赛讲述中轴线故事,举办讲座研讨中轴线历史文化等,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中轴线之美。(摘编自魏梦佳“秩序”之美、文明见证:“四问”北京中轴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亚洲一些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也有都城轴线,但在规模、保存及延续性等方面,比不上北京中轴线。B.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礼仪文化、哲学思想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这也造就了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C.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太庙、人民大会堂与社稷坛的方位构成对应,支撑了北京中轴线价值的时代完整性。D.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有助于利用数字技术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城市建筑的对称格局与择中选址的要求,是中华文明“中”“和”理念的反映。B.北京许多含有“东”“西”“左”“右”的地名,命名时是以北京中轴线作为参照系的。C.北京中轴线呈现南北走向,这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居北面南的朝向密切相关。D.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有利于老城的保护,应避免任何形式的开发而造成破坏。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中“以中为尊、居中而治”理念对中国建筑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B.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C.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周易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4.请根据材料内容和下图判断,北京中轴线遗产的15个构成要素中,哪一处属于最核心的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图1: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本来朱以撒这家乡间的小酒楼偏于一隅,门面不彰,菜肴却很让人称赞,材质鲜活,做法也质朴,就是农家柴灶上的烹炒,作料也是家常的他们给客人上的菜,如同自己所要品尝的。这也使它的经营没有什么特别,按家常手法即可一家人的饮食也大抵如此,或者还要简单一些。可惜,最后一道甜点还没有上来我就得走了,时间有时就是算得那么紧,便觉得无可奈何。生活中,有一些事情就是没有办法都以完整来收束,真的求完整就刻意了。很多事,好像都如此才好。如果自己坐在书房里信手写写,上午的阳光从外边大量地铺展进来,那真是让善感的文士视为舒适的日子。我看了一些五代时的日常,文士都不富裕,大抵维持每日基本的生存,便没有太多的琐屑,日子缓慢,生存简单。文士都不是快速奔跑的兔子,不是他们跑不动,而是没有催促他们奔跑的鞭子,这也使一个人在书斋或者茅舍里的日子简淡了不少。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时人与古人相远的地方如果大家奔竞无休,这个世道还会安宁吗?这便不禁要问:一位文士的书写是为什么?我想更多的还是自适,有所触及便奔涌而出,于是把笔纵横,让字面兜住。文士书写的癖好是天生的,不必他人提醒,亦不必说与他人知,每个人每日去做便可。甚至客人来了,喝茶,说的也是其他话题,并不打算让他看到刚才兴起时挥就的一幅草书。露与藏,亦是各极其乐。藏露只能说是个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谈不上高下对错,就像有人常在酒桌上觥筹交错,有的人却躲在家里喝稀粥快意。我是偏向躲在家里喝稀粥的人。喝稀粥的氛围肯定是冷清一点的、纯乎一点的日常。如果一个人想脱离日常,以另一种状态出现,那就是非日常了。从外表来看,只是一个人的言说举止生出变化,细究则是内部发生变化,有意识地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现每个人都有应世应景的方式,适时而用,有的自己没有察觉,但外人还是看出来了。每个人都有一些真实的元素,只是人的社会属性强大之后,自然的程度就降低了,便使人面对人事时,会发出真耶伪耶的疑虑。明代谢榛曾说:“官话使力,家常话省力;官话勉然,家常话自然。”谁不愿意省力和自然呢?但人生不是家常,得适应家常之外的许多场面,也就要有一套使力和勉然的套话,才可应对。曾国藩想儿子曾纪泽走官场之路,但他认为儿子的行止太轻快,显得不“压重”、不“重厚”。那时的曾纪泽最多二十岁出头,言行敏捷欢快实属常态。曾国藩却早早按官场那一套来规范,不任其横出旁逸。当然,这不是曾国藩一个人对儿子的要求,也不是曾纪泽一人的不快意,整个时代都如此,而且延续下来了。罗庸在西南联大讲课时认为,在入世的生活中,保有一段出世的心情,便时时能在超悟中体会到一些人生真趣。这样的生活态度使人轻快地跑动,快捷地言说,能不开怀?简单是我喜欢的一种方式,可用于世事。小时候写字,只是想写得好看一点,以此为乐趣。想法简单了,做起事来轻松之至。我的父亲从来不夸儿子会多么有前途,就是亲戚朋友赞扬了,父亲也不随之应和,因为父亲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似乎本应如此。自己乘兴一以贯之做下去,是很开心的,总会有点收获,或者教训。我想,书写就是一个人的过程,一个人心甘情愿没完没了地写,投给某个报刊,接下来苦苦等待退稿越来越多,周围的人都知道了,觉得痴迷写作真是荒唐。我只是笑笑,也谈不上难过,毕竟是做自己真喜欢的事;接着再写,真实不虚的力量后来才显示出来写出来的文字终于可以发表了,这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一个作家的前后表现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真实地写,觉得没有比这种个人的消遣更有意思个人的日常生活没那么有意义,最多是有意思。想想自己带了不少研究生,当时在课堂上已经把他们训练得笔下时出锦绣了,却在毕业之后大都不写了。不写就不写吧,也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一位艺文爱好者经过几十年的砥砺,技能达到了可称娴熟的程度。这些技能甚至比古人娴熟,比不上古人的,永远是内在的距离,如何都达不到闲云出岫、清风自在。这也是我千方百计要看一些古人笔墨的原因。古人常见不择纸墨、不计工拙之说,并非真如此,而是认为情性比纸墨、功夫更要紧。适兴下笔,写到哪儿算哪儿,失误的地方还涂抹一下,不是写官告,而是为了私享。现在写一幅字,会有一堆告白墨汁是何种品牌的,毛颖又是何种动物毫毛,而纸张更是讲究。物质材料看重了,自然情性轻看了。其实,很多方面都如此。有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老家翻来覆去地看几幅残破的北凉写经,父亲也过来扫了一眼,说,啊,写得太不好看了。的确是太不好看。可父亲不知道,把玩的是里边的滋味。举止本色,一个人不装,真能给人以吸引。(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间的小酒馆地理位置偏僻,门面装修不彰,菜肴制作家常,经营方式普通,处处突出“家常”二字。B.“很多事,好像都如此才好”承接上文,“才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