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圳市20232024学年初三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说明:1.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和学校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好。2.全卷共10页,共22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3.作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其答案一律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写好字(3分)见字如面,写一笔好字,赏心悦目,让我们一起在文字中徜徉吧本题根据卷面的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规范、整洁。二、寻色彩(21分)春晚满庭芳国色点燃了中国“色彩新潮流”。大美中国色,穿越千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雅致气韵。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文苑,纵览色彩之美。请按要求完成小题。满庭芳国色作词 梁芒我骑良马过世间(A)li达市井和大川眼中颜色翻波(B)斓天地呈现出五官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千红万紫顺东风雨过千峰泼黛浓情深镀金风玉露志坚胜霜雪满天(歌词节选,有改动)1. 小深在听歌记词时,有两个字没有把握写对,A 处用了拼音,B处用了同音字,请你根据语境帮他写出正确的汉字。“li”_ “斓”改成_2. 同学们分享了对歌词的理解,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歌词感情基调低沉悲壮,表达了对“国色”的热爱和赞美。B. 这也是一首现代诗,完全不讲究押韵,行文自由奔放。C. 歌词中“天地呈现出五官”是用比喻手法描绘“国色”。D. “泼”为动词,传神地写出雨洗千山、春色盎然的特点。3. 同学们由“霜雪满天”联想到了沁园春雪和行路难(其一),围绕“雪”展开讨论。小深: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由眼前所见的雪景引发了联想和想象,写出了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豪迈之情。小圳:可是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并没有见到“雪”,为什么会写“将登太行雪满山” 呢?小深:我来说下,_。4. 小深整理了与“色彩”有关的诗句,请将素材A 中的诗句补充完整。素材A:露从今夜白,_(杜甫月夜忆舍弟) _,_,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素材B:刈草的孩子艾青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1940年5. 艾青擅长绘画,诗作色调鲜明。请结合素材B,并联系艾青诗选,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 “中国红”有着浓郁厚重的文化感,下列选项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最美不过中国红,这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 是威严与庄重, 是热情与希望, 是团结与幸福, 是革命与胜利。中国红,承载着国人对红色的深厚记忆,更是中华文化中一脉相承、 绵延不绝的象征。故宫的红墙 中国结 火焰 红星A. B. C. D. 7. 除“中国红”外,你心中的“中国色彩”还是什么? 请续写一节小诗。 什么是中国的色彩?也许是银白是秦岭的流云是漠河的雾凇是中国水墨画里的留白也许是_【答案】1. . 溜 . 澜 2. D 3. 诗中的“雪”是诗人想象的,诗人用“雪满山”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形象地写出了他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4. . 月是故乡明 . 转朱阁 . 低绮户 5. 材料 B 中在草原、草丛等绿色的背景下,用夕阳的“通红”和镰刀的“金光”等 鲜明的色调来点染画面,营造了一种阔大而凄美的氛围,反衬出割草孩子的渺小,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慨以及对孩子的同情,这就是艾青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在他的诗集中,艾青常用“太阳”的意象,以明艳的色调,使人想象到生活的美好和未来的光明。 6. D 7. 示例:青绿是漓江的水 是武夷山顶的茶林 是长江三峡两岸的盛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溜达(li):人闲来无事四处闲逛,到处走;波斓波澜:大的波浪。【2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歌词。A.“歌词感情基调低沉悲壮”理解不正确。结合歌词内容可知,歌词感情基调欢快深情;B.“完全不讲究押韵”理解不正确。结合歌词内容可知,“间”“澜”“官”“天”都押“an”韵;C.“用比喻手法”理解不正确。歌词中“天地呈现出五官”是用拟人手法描绘“国色”。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句。结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冥冥中,诗人深感到前途的难测,道路的艰险。想横渡黄河,却又不可避免地遭遇“冰塞川”的险阻;想登上太行山,却又要面临“雪满山”的考验和危险。在人生的道路上,诗人进退不得,层层的考验,重重的险阻,让诗人心感无奈而又彷徨。所以“将登太行雪满山”中的“雪”是作者的想象,用“雪满山”来象征人生路上的层层的考验与重重的险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面对仕途的艰难感到无奈又彷徨。【4题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背诵与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故、转、阁、绮”等字要正确书写。【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题目要求结合素材B从“艾青擅长绘画,诗作色调鲜明”这一特点来分析,我们结合诗句,抓住“画面感”“色调鲜明”这一特点来进行分析即可。示例:碧绿的草原,通红的夕阳,闪着金光的镰刀,色彩辉映,画面唯美,生动描绘出一个孩子在夕阳光辉照耀下挥动金色镰刀忙着割草的情景,委婉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生活中的孩子的同情。【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结合“ 是威严与庄重”可知,“威严与庄重”与“故宫”相应,故应填“故宫红墙”;结合“ 是热情与希望”可知,“热情与希望”与“火焰”相应,故应填“火焰”;结合“ 是团结与幸福”可知,“团结与幸福”与“中国结”相应,故应填“中国结”;结合“ 是革命与胜利”可知,“红星”是“革命与胜利”的象征,故应填“红星”。故横线处填入的内容排序为。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运用。题目要求围绕“中国的色彩”拟写一节小诗。示例:什么是中国的色彩?也许是碧绿是内蒙的草原是九寨的山水是中国山水画里的渲染三、探建筑(36分)在历史长河中,建筑与文学常常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8. 中国古代许多诗文中就有建筑的身影,请将下列横线补充完整。(1)三年谪宦此栖迟,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3)槲叶落山路,_。(温庭筠商山早行)(4)远远围墙,_。(秦观行香子)(5)_,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6)范仲淹观岳阳楼画卷,想象到时间和景象变化的“大观”,写下“_,_”,令人神往。(范仲淹岳阳楼记)【答案】 . 万古惟留楚客悲 . 溪云初起日沉阁 . 枳花明驿墙 . 隐隐茅堂 . 少年不识愁滋味 . 朝晖夕阴 . 气象万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句默写。注意“惟”“初”“枳”“驿”“茅”“晖”“象”的写法。阅读以下材料,探究“亭”在中国文化中的功用与价值。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材料二】闲亭一所,修竹一丛,外物萧然,乐自其中。 其亭也,溪左岩右,川空地平,材非难得,功则易成。一门四柱,石础松棂,泥含淑气,瓦覆苔青。才容小榻,更设短屏,后陈酒器,前开药经。亭闲坐卧,清户开而向林;门下往来,翠阴合而无草。游子见而忘归,居人对而遗老。余何为者?宇宙至宽,顾立锥而无地;公卿未识,久弹铗而辞乡。一见竹亭之美,竟嗟叹而成章。(节选自唐王泠然汝州薛家竹亭赋,有删改)【注释】弹铗(ji):指怀才不遇,心中不平。战国时冯谖自信才华出众,不甘做孟尝君门下客,弹着剑的把手唱歌。【材料三】湖心亭是一种常见的亭。它的美,首先在于其建造之地往往引人入胜,其文化象征更是富有中国特色。身处湖心亭,临于水面,感受到水波飘渺,像神仙一样,你可以忘却俗世杂念。因此,可以说湖心亭是中国古人“筑室兮水中”浪漫主义理想的表现。其次,湖心亭的结构一般都很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 处在哪个角度,近处湖水、 远处青山, 可入眼入心,在空间景观构成中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应。如果你把湖心亭当作是实景,那周围围绕的水面就是虚景; 如果水面是实景,那倒影就是虚景; 如果环水的亭台楼阁与树木山石是实景,那水面上的空间就是虚景是实是虚,全在观景者心中。山水之间因为这么一座湖心亭,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天然和合,莅临其境的游人眼前和心中之景也更加丰富多彩。(节选自倪祥保中国园林湖心亭的文化审美,有删改)【材料四】亭作为一种建筑实体,和中国的文学意象存在一种互相参证的关系。亭最早是作为行人途中休憩之所而被记载的。秦汉时,亭作为一种政治建制,除了迎送的职能外,还被赋予守土保民的职责。秦汉以后,亭逐演变成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作为送别亲友、饯行小酌的地方, 常建于道旁或江畔,成为一种与离人、乡思、客愁相联系的极富感伤和诗意的文化符号,如李白诗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就是借一座座亭子抒发依依惜别之情。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与自然亲近,亭给这些士人聚宴、游览、修身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亭的建筑实体经过文人的游赏、品鉴,逐渐形成固定的文学意象。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录了当时文人雅士在王家园林兰亭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雅聚情景与人生思考,兰亭集序成为书法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