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当前,从文化层面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结构向度。“多元”指称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达范式;“一体”指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集中表达,代表了民族发展的主线和价值公约数。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多元文化的蓬勃张力。我国近代思想家杨度在其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不同族群间的整合与融汇不是诉诸暴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吸引和价值包容来实现。从结构向度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关键是要去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生命认同,构建互养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继往开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在近代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当前,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审思方式、价值评判标准、文化话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包容开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空间向度。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境遇下,中华民族正在从空间向度上构建起包容开放的共同体文化,努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文化建构来丰富人类现代性的文明内涵,进而提升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价值归属。当下,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透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材料二:在关于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存在一个“共同体团结悖论”:共同体是一种内部包容和外部排斥相结合的矛盾体。这些人认为:共同体是有边界的,共同体对内标榜的一切价值都无法推广到共同体之外;而且,往往正是在捍卫这些价值的名义时,不同共同体之间才会发生持续的争夺和对抗。这样看来,似乎如挪威学者斯特杰诺的观点:“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对共同体外部成员的排拒和不团结的指向。”正是基于“共同体团结悖论”的民族国家利益观,一些西方学者对我国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产生了曲解和误读。“共同体团结悖论”真的必然存在吗?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接受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采访时表示:竞争不是拳击比赛,而应该是赛跑,双方相互促进,都发挥出最佳水平。世界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帮助各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指出:俄乌战争迅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同时对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了严重冲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表明,人类在病毒面前是命运相连的整体,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力所能及地为世界抗疫提供医疗物资等,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与发展的贡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中国理念,坚持中国道路,传达中国声音,同时关切世界的团结发展,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亦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与承诺。(摘编自严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团结悖论”的破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稳固的多民族统一体,各民族既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有着文化的相通性和平等性。B只有消除西方国家掌控的文化博弈的主动权及其依仗的话语优势,世界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C以共同体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构筑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认同。D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通过形象化的说法对“竞争”进行阐释,体现了包容开放的中国态度,同时也有力地回应了西方“某国优先”的论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要追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的稳固性,有必要增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内在的文化聚合力。B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不仅要以包容姿态化解各族群间的文化隔阂,而且要加强与世界各族文明间的真诚对话。C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是制约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的关键性因素。D所谓的“共同体团结悖论”和西方所要维护的“中心边缘”结构,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突出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包容开放特点的一项是( )(3分)A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B魏源的魏源集中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C北史吐谷浑传中说:“单则易折,众则难摧。”D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符合“共同体团结悖论”,材料二是如何针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出自礼记乐记,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智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豆至简宋扬我幽暗而冷寒的旧日生活曾被一粒粒黄灿的豆子照上一抹暖光。我们宋家坝人说的豆子,只指大豆。那些年,肚里荤腥少,乡亲们对稻谷、红薯、玉米的需求量大,豆子产量低,又不当顿,只能在稻田边的田埂侧或玉米地的边边角角见缝插针零星点上一些。稻谷渐黄时,豆荚慢慢鼓起来。此时的豆子,清嫩之豆香气最为浓郁,用来烧猪肉、烧鸡最合适不过了。第一批青豆上市,价钱都快赶上猪肉了。我家自是舍不得轻易吃青豆的,母亲把青豆一粒粒剥下来,背到镇上卖。母亲也兼卖其它蔬菜茄子、生姜、黄瓜、南瓜她心疼我和妹妹正在长身体,卖掉青豆,有时也割回两斤猪肉。如果恰逢雨天,青豆没卖完,我和妹妹就也能吃上心心念念的青豆烧肉了。秋风吹,百草黄,豆叶渐枯,一粒粒饱满的豆荚只等时间赋予它们深沉,赋予它们金黄。找个晴朗的日子,母亲把豆稞从田埂里一窝一窝拔起来,背回家,让它们平躺在院坝里晒太阳。连续几个响日头,豆子在豆荚里收缩变小,一翻,能听到豆子在滚动,哗哗响。有的豆荚已被晒开口。啪嗒啪嗒,连枷声起,无数豆粒在空中飞舞,它们终于见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抹秋阳母亲把晒干的豆子装了小半蛇皮口袋,小心埋进谷堆中,她要用谷子的干燥保障豆子不回潮,不被虫蛀。这些豆子,将在腊月二十八九派上大用场。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八的晚上,母亲从谷堆里刨出那小半袋豆子,挑出两碗留作种子;剩下的,洗干净了,通通倒进大盆里,泡上清水。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几家共同出钱找老石匠,他凿的大磨盘放在表婶家的屋檐下只有她家的房子是宽屋檐,下雨也淋不着。大家端着头晚泡好的豆子,挑着一副准备装豆浆的空桶。往磨盘心添豆子,豆多豆少、水多水少,全靠经验,还得手快这样危险且精细的活儿,自然只能交给心灵手巧的女人们。磨盘“嘎吱嘎吱”的单调韵律中掺着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小孩子们在磨盘旁的院坝里玩弹珠,打纸烟盒,真真假假地干仗直到所有豆子都推完了,各自回家去。豆浆挑回家,用纱布滤掉豆渣,立即上灶煮。父亲一将浆水烧开,母亲就舀出两大碗,兑上过年才买一些的白砂糖,招呼我和妹妹赶紧热热地喝下。多年后的今天,豆浆早已是最稀松平常的早餐之一,但我固执地以为后来喝过的所有豆浆远不及那些年母亲做的豆浆的万分之一,大概是因为那豆浆里有母爱的滋味,有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有时光远去的背影,还有那些涩滞生活中的点滴光泽。豆浆不再翻滚时,父亲减去了灶膛里多余的柴禾,母亲开始往锅中均匀抖洒石膏水。不一会儿,锅中那一汪原本黄白的豆浆慢慢变得淡绿清澈了,松松散散的豆花也魔术般沉淀析出。母亲轻轻舀出一小盆白玉般的豆花。此时,柔弱的浆水,已经站立成挺拔的姿态。这座白玉一样的小山,就是我们的午饭。母亲双手捧起一个筲箕,在锅中反反复复不轻不重地按压,压实了,抄起菜刀横平竖直走几刀,那些豆花儿又蜕变成一方方豆腐。父亲早已准备好一块新抹布,摊在大筲箕中。母亲捞出豆腐块儿,把它们逐一平铺在抹布上,那一方方“白玉”似乎瞬间明亮了四壁黢黑的厨房。豆浆和豆花儿都只是“一顿鲜”,豆腐才是老家餐桌上经久抵事儿的。豆腐切片,菜籽油烧烫,煎成“两面黄”,能放十天半月不坏,做蒜苗回锅肉时放上几片,若绿锦上添金花。豆腐不煎,哪怕只是与白菜一道做成素汤,也一清二白。豆腐也舍不得全吃完,父亲还要留下一些做红豆腐。把大块的豆腐改刀,铺在洗净晒干的稻草上,再盖上一床厚棉絮,不出几天,毛茸茸的白絮便爬满了整个豆腐。父亲用筷子小心夬起霉豆腐,先过白酒,然后放进调配了盐巴、花椒面、辣椒粉的盆里轻轻滚几圈,一块乳白的霉豆腐就成了红豆腐。装坛,掺入熟菜籽油,密封好,等过年的腊肉吃尽,蔬菜也青黄不接时才取出一两块,闻着臭臭的,一筷头进嘴,却奇香无比。如果保存得当,一坛红豆腐能紧紧巴巴对付大半年,它恒久为我家大半年寂寥而寡淡的白饭着色,让生活多出聊胜于无的微弱色彩父亲最是懂得普通人家过日子需细水长流的生活秘笈。偶尔,也有敞开肚皮吃豆子的时候。外婆家在我们宋家坝上头的泡桐崖,不远,但那里地势高,渠水难上去。外婆家田少地多。地多,点的豆子就多。记忆中,每年冬天,外婆总要喊我们去她家磨两次豆子,不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