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中山一中2027届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答案 1.C【解析】“俞孔坚认为,有培育人格的作用错误。不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认为,是本文作者认为。故 选C。 2.D【解析】A,“树落之间缺乏信任”错误,于文无据。结合“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 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文章并未说村落 之间缺乏信任。 B.“揭示了乡土文化的这一缺陷”错误。结合“费半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在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可知,没有说是缺陷。 C.“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体现了在这有限的 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有的,并成为他们 的文化的一部分”,并未说这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如下: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 为主体场景;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 的思想;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说“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蕴含了作者 对上地的热爱、眷恋之情,能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说“清晨早起去田地里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表现了诗人 田园隐居的辛苦与乐趣,禅溢着归隐的自意,能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 C.“人生似化,终当归空无”,是说“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归于一场虚无”,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幻、 终归于虚无的感慨,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哲学思想,能体现材料一盲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 D“有酒不背饮,但顾世间名”,是说“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顽世俗虚浮名”,体现的是对俗世虚浮功名的追逐, 不能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趣或纲领性思想。 4. 托心灵。菊花、山、飞鸟等乡问景色给陶渊明以自由困适,使他获得心灵避藉。 育人格,在乡村这块宁静美好的土地上生活,形戒了高洁的人格,淡泊名刹的品格。 【解析】结合“中国乡树的竹篱茅舍、野塘草径,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远离纷争、超然物外、向往纯净天地的 中国文人雅士,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知, 菊花、山、飞鸟等乡间景色给陶渊明以自由闲适,使他获得心灵慰藉。可见,这首诗中的乡村可以寄托心灵。 结合“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问看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知,陶渊明决心挪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 “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在乡村这块宁静美好的土地上生活,形成了高洁的人格,淡泊名利的品 格。可见,这首诗中的乡村可以培育人格。 5B【解析】B“主要表达了我”久坐办公室后对出的渴望理解错误,应是表达“我”对下田劳作的感受。 6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 赏析。D“决心回到农村劳作错误,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劳动精神的传承,不是真要回到农村劳作。 7铁耙高举轻放,半空落下时加递再加速,写出了劳动时的连贯动作;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劳作的得心应手(娴熟) 和对“我”传授躬耕方法的耐心与细心。详细描写了汗水从发根到下巴的过程,比喻真实贴初,凸显了劳作时汗 流满面的情景,写出了劳动的辛苦。(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细节描写的能力。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 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悄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段中铁耙高举轻放,半空落下时加速再加速,表现了父亲劳作的得心应手(娴熟)和对“我传授躬耕方法的 耐心与细心;第三段详细描写了汗水从发根到下巴的过程,写出了劳动的辛苦。 8父亲以及祖祖辈辈皆以劳动为生,他们勤勤恳恳,热爱劳动,热爱土地,质朴而让人敬重。像“我”一样的 人,曾像父亲一样劳动着,后来居于城市,劳动已然成为一件被回想的往事。“我虽然远离了劳动,却道过写 作回味劳动这件往事,回想父亲们躬耕的侧影,表达了对劳动精神的赞美。(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6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内容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文学评论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发展史、中山一中2027届高一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 (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 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 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即从追逐功利的入世生活回归纯朴自在的心灵生活。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就像池鱼返故渊。乡土生活是在单纯的血缘、固定的地缘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相对固定。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从血缘和地缘两个层面强化了居住者的归属感。回归乡土,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 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帕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费孝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他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酌状况。 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常恐”与“但愿体现了在这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不是一个外来者能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一片供外来者驻足观赏的景观。它是真实的农家生活,是由身在其中且拥有素朴自然的心灵的人提炼的。 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乡村美学赋予土地、宅院、山泽、草木、禽鸟和人以有机的生命关联,将它们融为一体,并让这个整体在自然循环中无限绵延。比如,归园田居五首诗中两次用到“虚室”一词。这个词出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陶渊明的“虚室”当兼有乡居之清净和内心之空灵双重含义。“虚室生白的意思是心境虚静则能悟出大道,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限境界。陶渊明完全承继了庄子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死是自然常态,终归“空无并不是悲剧,与此相反,归于“空无”使自我在自然运行中获得了无限意义。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时空意识、生死意识的影响下,乡村美学在有限的乡土空间中使时间绵延,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激活空间,使乡村成为一片在时间中超越时间,在空间中超越空间的大化天地。 (摘编自肖鹰陶渊明与中国乡村美学)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7届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 语文 试卷,共8页,第1页 材料二: 审美价值是事物在带给人美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心理、生理、人性等有益的价值。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培育人格、抚慰心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载乡愁等。 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救授所说的,属于第一自然的高山大海等,“常常美而不善,艳里藏凶; 属于第三自然的人造园林,则“虚伪空洞,矫揉造作”; 属于第四自然的工业废弃地,“虽真实,却往往欠美; 而属于第二自然的土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俞孔坚教授对土地所做的“美且善,善且真的价值判断,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周易坤卦中即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乡村的竹篱茅舍、野塘草径,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远离纷争、超然物外、向往纯净天地的中国文人雅士,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郑板桥在靳秋田索画中深情地写道:“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在这里强调的是乡村环境给人以心灵慰藉的审美价值。 散漫自然的乡村审美空间,更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之生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会更加厌恶刻板与程式,而得以更多地保留源于生命本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朱清时院士讲过: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比不上城市里的孩子的知识面,但由于农村孩子自小生活在外在束缚较少的田园环境中,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常要比城市里的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为突出。朱清时所说的田园环境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正是乡村环境的审美价值之一。 自古以来,乡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情怀之一,无数诗文因写乡愁而被历代传诵。而中国乡村,正是乡愁情怀之源。那些树木掩映、庄稼簇拥、散布于平原旷野或山间水畔的村庄,是许许多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中国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乡愁情怀之中的“乡”,指的就是这样的村庄。 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不仅长期滋润着中国人的灵魂,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亦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有益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杨守森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归隐故乡后 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既体现了物质意义上的回归,也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回归。 B. 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是达官贵人所不及的,“暧暧远人村四句表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是达官贵人无法描画的。 C. 俞孔坚认为,第一自然常常美而不善; 第三自然矫揉造作; 第四自然往往欠美; 第二自然美、善且真,有培育人格的作用。 D. 许多中国人将村落视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