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上第六单元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万人师表 承君子之风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设计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三篇, 即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另外的诗词五首被选编到了唐 诗宋词的大单元教学中。选取的这三篇涉及诸子百家和史记中的传记散文, 都是 我国古代的经典文言名篇。虽然诸子百家文章和史记均为我国文言宝库中的“重 头戏”,但从单元的选编来看, 编者显然无意通过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诸子百家散文 和史记的教学覆盖, 因此我们的单元设计中也只是点到为止, 并无更加深入。 从主题上来说,这几篇文章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和抱负有关。孟子 三章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愚公移山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追求,周亚夫 军细柳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每一篇作品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 表, 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材料。 从写作手法来看,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例如,孟 子三章中孟子用正反对比来推行其“仁政的理想,愚公移山中愚公与智叟 言行的对比;周亚夫军细柳中细柳营与霸上、棘门军营的对比。同时,三篇课文 的语言风格各有千秋:孟子三章以其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对举句, 气势非凡;愚公移山以寓言的形式讲述“金诚所致, 金石为开”的故事;周亚夫 军细柳则在冷静准确的叙述之中暗含褒贬。学习这三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积 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共设计四个课段。第一课段学习孟子三章,在疏通三 篇文章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填写思维导图梳理行文思路;同时,通过反复诵读排比 句、对举句感受孟子滔滔雄辩的气势。第二课段学习愚公移山,通过文中人物之 间的对比,感受愚公的志诚之心。第三课段学习周亚夫军细柳,基于前文学习的 对比手法分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并通过演读的方式展示。第四课段结合课文的特 点以及本单元的写作主题“表达要得体”,以为古代圣贤人物撰写颁奖词为核心任 务, 带领学生理解古代圣贤的精神, 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 )语言目标 思维目标 价值目标 学习目标 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意,掌握常见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积累古今异义词 等相关文言知识。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赏析古文名篇,体悟古代圣贤的内在志趣,任选一位人物为其写一篇颁奖词,不少 于 100 字。 比较、分析本单元五篇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从人、事、思想等方面归纳君子形象, 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和概括能力。 开展“ 万人师表 圣贤” 学习活动,对心中敬佩的有高尚品格和不凡志趣的人物 进行评价,并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经历,谈对这些品格志趣的理解,以及如何以此为 榜样修身正己。 重难点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意,掌握常见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积累古今异义词 等相关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核心任务 研读三篇课文,概括文意,任选文中的一个人物为其撰写一篇颁奖词,不少于 100 字。 第一课段 雄辩君子孟子 【核心任务:通过反复诵读、分析语言,体悟孟子文章中的停顿节奏及雄辩技巧。】 一、学习任务 1. 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 气势。 2. 借助工具书与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中 心论点, 完成思维导图。 3. 了解历史背景,在诵读中感知孟子雄辩的君 子之风, 体悟其君子品性。 二、课时安排:3 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核心资源:孟子三章及其相关内容 2. 推荐资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 印书馆出版) 四、完成任务 (一)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将疑难字音标注 在文章中。 2. 通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篇文章,把握语速、语调, 并用“/划分停顿。 文言文的停顿原则分以下几种情况: (1)根据句意划分 示例:“以 / 天下 / 之所顺”,“以译为“凭借”。 (2)根据句子结构及其成分划分 主谓之间可停顿。 示例: “舜 / 发 / 于畎亩之中。 动宾之间可停顿。 示例: “劳 / 其筋骨”。 句中转折连词之间可停顿。 示例: “然而 / 不胜者。 前面有“夫、其、故”等词语引领时,在这些 语气词后可停顿。 示例: “夫 / 环而攻之。 (天时 不如 地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举例: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 (故:域民 不以封疆 之界,固 国不以山 溪 之险, 威天下不 以 兵 革 之利。) (举例:城非不高 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 (地利 不如 人和) 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 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可停顿。 示例: “公孙衍、张仪 / 岂不 / 诚大丈夫哉”。 3. 小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 字典,依次口头翻译三篇文章。遇到有困难的地 方, 可寻求其他小组或老师帮助。 4. 以小组为单位,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 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角度整理并制作文言知 识卡片。 示例: 通假字卡片 畔:同“叛”,背叛。女:同“汝”,你。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 不顺。 拂:同“弼”,辅佐。 (二)反复诵读, 读出雄辩气势 1. 学习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 1:郭预衡先生说:“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 不事雕琢,罕有艰深之辞、生涩之句。”谭家健先生则认为, 孟文喜欢运用排偶的句式和反复重叠的句型,使文章如长 江大河,浪头一个接着一个,造成浑灏流转,滔滔不绝的 壮观。(叶民强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孟子选文教学研究 D . 江西师范大学,2014. ) 知识卡片 2:排比句指使用排比修辞方法,把三个或 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 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增强语句气势的作 用。对举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组成的相互衬托、对照、 并举,在结构上平行、依存,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在语 义表达上相反、相似或相称的句式,以突出事物的不同。 知识卡片 3:诵读标记:“表示声调上扬,“”表 示声调下沉,“/ 表示停顿,“ ”表示重读。 2. 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举句,在反复诵读中 体会孟子的雄辩气势。 排比句示例: ( 1 )域民 / 不以 / 封疆之界,固国 / 不以 / 山溪之险,威天下 / 不以 / 兵革之利。 ( 2 )/ 天下之广居,/ 天下之正位,/ 天 下之大道。 对举句示例: ( 1 )助之至,亲戚之;助之至,天下之。 ( 2 )志,与民 之;志,其道。 (三)厘清文脉, 学习论辩技巧 1. 根据孟子三章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完 成文章行文思路图。 示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2. 利用行文思路图, 总结孟子论辩技巧。 示例: ( 1 )孟子善于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进行论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分别分析“寡助 与“多助”所产生的不同结果,阐释了“人和的重 要性。 ( 2 )孟子善于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辩。富 贵不能淫中,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反驳了景 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 (3)孟子善于运用举例的方法进行论辩。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开篇列举了舜、傅说、胶鬲、 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位人物的事迹,阐述了“忧 患使人谋求生存”的道理。 (四)阅读材料, 探究君子之风 阅读下列补充材料,联系课文谈谈你心中的孟 子是怎样的一位君子。 补充材料:孟子,生于公元前 372 年,卒于公元前 289 年。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经济相对独立;诸侯争霸,政治混 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礼乐制度崩坏,策士纵横,百家 争鸣。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中年游说诸侯各国,推行其“仁 政的政治主张,晚年讲学著书。 示例: 孟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游说,推行“仁政”主张,拯 救苍生于乱世,重建礼乐之风。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忧患意识的坚守“仁礼”“义 的君子。 五、学习评价 1. 必做:用规范、清晰、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 孟子三章,错误处不超过 6 处。 2. 选做: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记 录其言行的孟子一书中,深刻阐述了他“为人” 和“为文的极大特点。结合孟子三章分析 孟子“为人”和“为文的特点。 第二课段 志诚君子 愚公 【核心任务: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愚公的精神,200 字以内。】 一、学习任务 1.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 词汇。 2. 结合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通过文中智叟 与愚公的对比,分别用一句话表述“智叟”“愚公 名字的寓义。 3. 结合文章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 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二、课时安排:3 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核心资源:愚公移山及其相关内容 2. 推荐资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 印书馆出版);有关列子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四、完成任务 (一)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知识 1. 基于第一课段的学习心得,自行结合课下注 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 言词句, 归纳整理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示例: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 穷匮、加、何苦、亡。 虚词:且、焉、诸、以。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 虚词在文中还构成了一些特殊的句式,形成 了固定的结构, 请梳理并进行归纳。 示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都加强否定语气。 (二)通过反复诵读, 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 基于第一课段学习的诵读技巧,从课文中选 择一位人物, 标示出人物语言的节奏、语调、重音。 2. 对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诵读设计与分析。 示例: 河曲智叟 / 笑而止之曰:“_,汝之不惠!以 / 残年余力,能 / 毁山之一毛,/ 如土石?” 诵读设计:重读虚词,突出人物情感倾向。 诵读分析:诵读时,突出智叟的神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