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语文试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 “口诛笔伐” “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例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废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留言道: “像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的道德,真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妻子,你还会维护下去么? ”另一位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 “某位(读者) 看来智力与情感有双重问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的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理假设,这种网络愤青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但愿不死的药家鑫下次撞死的是你这个精神病。”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 (也称主张或看法) ,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 “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说理面向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 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 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 “信誉”和“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 “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 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摘编自徐贵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有改动)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服是对他人的劝说、解释,它以包容的姿态对待他人的看法,而非试图逼迫他人认可自己的观点。B.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C.作者认为“说理”并不只是出于主观意愿,它总是可以再说理,这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引用“药家鑫事件”发生后网友的评论,批评了当下互联网中不合理的说理方式,从而倡导说明与协商的说理方式。B.说理要面向公众,且必须明确表述出来,即使说理的理由经得起检验,说理的结果也不可能是一个必然正确的事实。 C.陆川导演在微博上公开回应外界对其电影749局的差评,以演员获奖经历为依据声称影评人言辞不公的行为不属于公共说理。D.作者认为,要想提升说服受众的能力,就必须建立正确的逻辑,树立良好的信誉,尤其是要注意把握适度恰当的情绪。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主张。B.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 “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C.孔子有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颖达解释说: “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D.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4. 材料第段使用“摊开的手掌” “攥紧的拳头” “投枪” “匕首”这些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4分)5. 2023年9月10日晚,在某直播间,一位网友吐槽眉笔太贵,却换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怼: “79元哪里贵了,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好吧,不要睁着眼睛乱说,国货品牌很难的有的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请结合材料中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简要分析这种表达的不当之处。 (6分)(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远行的马车刘致福我小时候最大的奢望就是坐一次姥爷的马车。实际上,姥爷驾驭的大马车那时候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生产队的大型资产。姥爷是带头入社的模范,那辆车连同那两匹枣红马,都是他主动带进合作社的。姥爷的大车连同那两匹枣红马是他在威海经营商铺的父亲,也就是我的老姥爷给他置办的,其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不亚于如今的一辆顶配宝马。老姥爷本来是想让姥爷以大车为工具挣钱养家糊口,但姥爷一分钱也没有带回家。母亲说他赶着大车成天在外边跑,不是给队伍上送情报,就是为前线运粮运草运弹药,家里十几亩地都是母亲带着大姨、小姨忙活; 连姥姥病重以至去世,姥爷都没有回来。有一年姥爷为了送一份重要情报进城还险些被鬼子抓获,后来是靠着同志的掩护才得以逃命。这些故事母亲说过不知多少遍,姥爷自己却从来只字不提。我对姥爷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姥爷赶着大车从我们村南河沿道上经过的身影。那时我是小学生,正和小伙伴们在河滩上玩耍,有小朋友喊: “你姥爷的大车! ”我边追边喊: “姥爷、姥爷”姥爷头都不回,好像压根儿没听见,仍旧打着马儿嘚嘚地向前奔跑。眼看着姥爷一挥鞭,马儿步伐加快,嘚嘚地拉着大车跑远了,小伙伴们冲我骂: “你姥爷真小气! ”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说: “你姥爷呀,大公无私,队上的比他自己家的还金贵,你别指望从他那儿沾一根草的光。”但姥爷也有例外。不久我们发现,姥爷的大车原来也会拉“私货”的。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南河捉鱼,突然看到姥爷的大车驶过来。车上拉了一车锅碗瓢盆,还有板箱衣柜,一个老太太坐在车上。老太太头发梳得锃亮,嘴有点歪。有小伙伴说:“快看,你姥爷给你拉了个后姥回来! ”大家都跟着起哄,一齐冲大车喊“后姥”,姥爷听见了,也不吭声。我慌忙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气得脸拉下来,说: “他到底把她拉来了! ”晚上听母亲和父亲嘀咕,原来那老太太叫乔兰,乔家庄人,据说以前跑过地下交通。听母亲口气,她和大姨、小姨都不同意,姥爷娶了个歪嘴婆,母亲和姨们都感到脸上无光。但姥爷任谁的话也不听,和队长说一声就赶着大车拉回来了。尽管不愿意,第二天,母亲和大姨、小姨还是蒸了饽饽,带着我和表哥、表弟来到姥爷家,表示欢迎也是认亲。老太太个子挺高,穿一身黑衣裤,倒很板正,脚却不像一般老太太,是大脚。脸皮黑黄,关键嘴是歪的,疤痕很明显,有点吓人。母亲教我们叫姥儿,我和表哥、表弟一齐喊: “姥儿! ”老太太哼了一声,说: “喊不喊的,不骂我就好。”顶得母亲和大姨、小姨互相看看,什么话也说不出。中午吃饺子,表弟吃了一碗又拿了一碗到跟前,天有些热,他脱了上衣,肚子鼓起来,圆圆的像一面鼓。歪嘴后姥指着表弟的肚皮,说: “看这孩子撑的,还吃,别撑坏了。”说得大姨的脸一阵泛红,打掉表弟的筷子,说: “别吃了! ”表弟委屈得大哭,大姨拉起表弟头也不回地走了。自那以后,大姨和表弟再没去过姥爷家。对于姥爷为什么要娶这样一个嘴歪、脾气又不好的后姥,不仅我,父母和大姨、小姨,包括姥爷村里的邻居,恐怕都难以理解。姥爷和歪嘴后姥生活了不到十年。歪嘴后姥去世时,我已离开家乡在外地读书。听母亲说,姥爷谁也没说,自己赶着大车送去火化,母亲和姨们听说了赶过去,姥爷已经将后姥骨灰下葬回到家了。歪嘴后姥去世不久,姥爷又赶着大车,拉回一个小个子后姥,姓杨。小个子后姥嘴不歪,眼却少了一只。一只眼的后姥再次让母亲和姨们感到难堪,也让我们和村人不解。杨氏后姥来到姥爷家不到两年就去世了。据说最后瘫痪在炕上,吃喝拉撒都是姥爷一人伺候。杨氏后姥去世后,姥爷身体也出了毛病,当年受伤的下肢旧病复发,无法走路,再也不能赶大车了。姥爷把大车交给队里,来到我们村,由母亲和大姨轮流照顾。那年寒假我回家,正赶上轮到我们家照顾姥爷。我推着小推车去大姨家搬他。那时姥爷脑子已经有些迷糊,路上一再叹气,身子不停地扭动。我问姥爷: “不舒服?”姥爷说: “这车矮啊。 ”我知道他是想他的大车了,我说: “是啊,不如大车舒服。”姥爷说: “我那大车呢,套上,你后姥不能坐这车”姥爷过世时我不在家,听表弟说,母亲专门请人扎了一辆双马拉的豪华胶轮大车在坟前烧了。去年我回县里参加一个会议,会后参观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展览。其中有一部分题为“巾帼八英”,介绍抗战时期本县八位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