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摘要:本文以欧亨利的短篇故事“The Last Leaf”为例,探究了高中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美育渗透的策略与实施方法,包括“聚焦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构思之美”“赏析语言,领略语言生动之美”“探究主题意义,感悟作品蕴含的真善美”等。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教学 美育一、引言美育一般指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曾繁仁,2012)。“美育”的概念是由德国伟大的诗人、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美育定义为“情感教育”,为美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提出“美育即感性教育”的重要观点;蔡元培先生作为我国现代美育事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首次将美育列入国民教育方针;朱光潜认为美育是造就德智美全面发展,实现“全人”不可缺少的途径(曾繁仁,2012)。因此美育不仅仅是在艺术课上进行培养和熏陶,它应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并分别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及选修阶段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美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从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和体验英语语言的美,到理解和欣赏英语语言的形式美并在理解和欣赏部分英语优秀文学作品中感悟作品的意蕴美,再到观察和赏析语篇包含的审美元素,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对语言和事物的审美感知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由此可见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美育的实施与渗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美育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北师大版普通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八单元Lesson 1 The Last Leaf 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二、高中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The Last Leaf”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选入高中英语教科书时,略有删减,但故事情节不变。故事围绕常青藤上的叶子展开,展现了发生在三位穷苦画家苏(Sue)、琼西(Johnsy)和贝尔曼(Behrman)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揭示了小人物的高尚品格以及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赞扬了小人物之间至真至纯的关爱之情和人性美。语言上,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语言生动形象。因此,从语言呈现的形式美、故事展现的人性美、主题蕴含的真善美,以及老画家贝尔曼逼真画作的艺术美来说,“The Last Leaf”是一篇开展美育的佳作。“The Last Leaf”是以“叶子”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按照“读文本找人物关系梳理故事情节赏析语言特点思考主题意义”的思路进行。(一)聚焦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构思之美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欧亨利,擅长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别具匠心的构思。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及预测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体会“欧亨利式”结尾,在读前环节,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一片枯黄的落叶,然后提问:“Do you like the leaf?Why or why not?”有些学生说不喜欢,因为它没有生机;而有些学生说它象征着秋天,带给人一种收获的喜悦。笔者继续问:“Do you believe it could save a persons life?And how did such a leaf make it?”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出了话题。随即让学生根据插图来预测故事发生的场景、情节及结局。学生预测后,笔者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The Last Leaf”的创作背景,以引导学生结合特定背景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和主题。在阅读环节,笔者设置如下任务,让学生带着相关背景知识读作品了解故事大意、梳理故事情节,同时检查预测情况。任务1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回答下列三个问题,了解故事大意。Q1: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And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Q2: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Q3:What happened at the end?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对于“欧亨利式”结尾,学生读后不但吃惊,在忧伤中对贝尔曼还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在任务2里,笔者设计了一个需要填写关键信息并划分段落的“Story Mountain”,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完成该“Story Mountain”框架,感知故事情节。学生在完成“Story Mountain”后,对故事的情节、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故事是围绕“叶子”展开的。笔者追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故事的结尾:“Doe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surprise you?If yes,how?What do you think of such an ending?”通过讨论,学生体会“欧亨利式”结尾“含泪微笑”的效果以及贝尔曼为救琼西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性美。(二)赏析语言,领略语言生动之美语言是小说思想内涵的外部表现形式。任何作品都是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抒发内心的某种慰藉与寄托,从而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英语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樊红红,2022)。欧亨利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为了收到这样的效果,“The Last Leaf”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为让学生发现语言的美,笔者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Q1:Could you find the sentences that describe pneumonia in Para.2?And what rhetoric(修辞格)did the writer use?Q2:Why did he describe pneumonia in this way?Q3:Could you find more sentences with rhetoric?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sentences? And why?学生两两讨论后,给出带有修辞格的句子“In November,a cold,unseen stranger,whom the doctors called Pneumonia,arrived in Greenwich Village.Mr Pneumonia placed his icy finger on Johnsy;and she lay,barely moving.”“Im tired of waiting. I want to go sailing down,down,just like one of those poor,tired leaves.”“One leaf remained on the vine,bravely holding on in the wind and rain.”并一一赏析。第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肺炎看成一个残酷、强大的恶魔;第二句运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格,这里琼西把自己比作一片可怜的、疲惫的藤叶,突显了琼西被病魔折磨的无助感和悲观绝望的心理;第三句也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这“最后一片树叶”强大的力量和无畏的精神。再读小说结尾细细品味贝尔曼的masterpiece,引导学生体会这里作者巧妙的一语双关:masterpiece表面上是指贝尔曼内心积蓄多年而画在墙壁上的杰作,实则是在赞美贝尔曼为挽救年轻画家琼西的生命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三)探究主题意义,感悟作品蕴含的真善美课标指出,“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作品传递的价值观的探讨。“The Last Leaf”描述的是住在贫民窟的三个画家互相关照的故事,特别是为了解救琼西,画家贝尔曼牺牲了自己,彰显了穷苦人之间至真至纯的关爱之情。人性之美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主题意义,感悟作品传递的价值观,笔者从以下方面着手组织探究。首先,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题。小说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在交织的人物关系中创设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品的人文价值。故事“The Last Leaf”中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琼西、苏和贝尔曼。琼西和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得知琼西病得只有一线生机时,原著写她自己躲起来大哭了一场,收入课本时删掉了此部分。但从“Sue took some paper and a pen into Johnsys room and began a pen drawing, in an attempt to raise Johnsys spirits.”这句能看出她对朋友的关心,且接下来的日子她一直陪伴照顾琼西。由此可见苏是一位真诚、善良的女孩子。她对琼西雪中送炭式的帮助,让人感动。小说中60多岁的贝尔曼,一出场是一个失败画家的形象,40多年来,从未创造出他渴望的杰作。但从“Behrman cried with disbelief.Are there people in the world that foolish to think theyll die because leaves drop off from a vine?.”可见他对琼西的关心,也突显他粗犷的性格。故事结尾处对他冒雨雪画最后一片叶子救琼西的间接描写,刻画了他无私、高大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人性美的光辉在他身上闪耀到了极致!而年轻的画家琼西在病魔缠身时悲观绝望,在错觉下把自己的生命与风雨中最后一片树叶绑在一起,反映了艺术家超乎常人的思维,也写出了穷苦人们面对强大病魔的无奈无助。为了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帮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笔者先让学生在文本中画出描写他们动作、语言及神态的语句,然后针对关键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表演作品中的一些场景。表演中学生不仅深入分析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还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其次,感受环境描写,领悟主题。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心理,塑造人物鲜明形象,从而让主题突出(田敏、王超,2016)。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The Last Leaf”第一段写格林威治村是个艺人聚集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寻找窗户朝北且租金低廉的公寓。苏和琼西的画室就在一座三层楼的楼顶。这段社会环境描写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表明了主人公贫困的处境,为故事发展奠定了基调。此外,文中还有自然环境描写,如“Behrman and Sue.noticed that there was just one remaining leaf. Whats more, a cold rain was falling, mixed with snow.”,画线部分生动地描写了窗外最后一片藤叶在恶劣天气环境中摇摇欲坠的情形,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也为后文贝尔曼画最后一片叶子作了铺垫;“One leaf remained on the vine, bravely holding on in the wind and rain.”,画线部分暗示了最后一片“叶子”屹立在风雨中,预示了琼西活下去的希望,也彰显了贝尔曼的伟大。为了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paragraph 1? Can you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