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八八年年级级语语文文试试2024 年秋季2024 年秋季永春永春侨中片区期中联考侨中片区期中联考题题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命题人:陈英审阅人:方颖一一、积积累累与与运运用用(2 25 5 分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 分)(1),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2)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3)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4),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5),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6),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7)曹操在 龟虽寿 中用诗句“,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告诉我们,只要拥有老当益壮、奋发有为的意志,就可以谱写出人生的华美乐章。(8)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借写晨昏变化之美,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的句子是:“_,猿鸟乱鸣;_,沉鳞竞跃”。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 分)读书是一个提高思想境界,开阔自身视野的过程。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领略了人民解放军冲破阻碍,歼灭及击溃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我们坚定了 (mng)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读藤野先生,我们看到了头发()的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怪异打扮,体会到了作者的强烈愤懑之情;读列夫托尔斯泰,我们看到了前来拜访托尔斯泰的人在客厅里正 (jn)危坐、()的模样,体验了作者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读美丽的颜色,我们看到了()却仍和颜(yu)色的比埃尔和玛丽做试验时的情景,感受到了居里夫妇对科学的坚守和乐观的情怀。(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 分)(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油头满面惶恐不安没精打采 B油头满面诚惶诚恐精疲力尽C油光可鉴惶恐不安没精打采 D油光可鉴诚惶诚恐精疲力尽(特别提醒:请将本小题的答案填涂在选择题第22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领略了人民解放军冲破阻碍,击溃及歼灭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B我们领略了人民解放军冲破阻碍,击溃及歼灭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2C增强了人民解放军冲破阻碍,击溃及歼灭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D我们增强了人民解放军冲破阻碍,歼灭及击溃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特别提醒:请将本小题的答案填涂在选择题第23题)3.班级开展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人物评析”活动。请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用他(他们)的经历印证诗句,并简述从中获得的启发。(6 分)诗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备选人物:A.朱德B.彭德怀C.红军群体二、阅读(二、阅读(6 65 5 分)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4-5 题。(7 分)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农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释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 823 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史第二年早春所作。觉:醒。思想:烦恼。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C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5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4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小题。(16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上元:阴历正月十五。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过:苏的小儿子。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他在赠侯喜里说:“君欲色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枷(浅水处)。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 分)(1)念无与为乐者念:(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3)欣然从之 欣:(4)更欲远去 欲:7.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 分)(2)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2 分)9.请你说说【甲】【乙】两文分别描写了苏轼月夜出游见到了什么景象?两文中作者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小题。(20 分)嘉峪关的风景赵淑敏三十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夜晚,我从故乡胶东半岛来到甘肃,来到河西走廊,来到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那天,风像刀子一样从戈壁滩上划过,母亲用头巾紧紧地裹住我的头,可我依然能感觉那坚硬的砂石不停地击打我的脸庞。在嘉峪关,很多人有和我相似的经历,由于父母早些年参加西部建设,自己便随父母一道,在这座荒漠戈壁上的小城里扎根、成长。从 1958 年开始,建设者们浩浩荡荡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此。那时,4嘉峪关没有城市,只有古老的关城和苍茫的戈壁父辈们自愿选择了这座城市,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把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探矿开始,一座钢厂的建设带来了一座城市的崛起。他们住过地窝子,住过干打垒。在酒泉钢铁公司建设初期,物资极度匮乏,人们只能就地取材,在戈壁上挖一个四方的深坑,坑顶搭几根木头,再用芨芨草和着泥巴盖住,地窝子就盖好了。干打垒则是用土作原料,除了门窗和房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墙壁都是就地取土,把土装入活动木板内,用铁杆分层夯实。屋顶也是用芨芨草编成席子垫层,上面用泥巴抹光。人们就在这里办公、居住。地窝子和干打垒一直用到上世纪 70 年代,才逐步被正规的房屋所替代。至今,城市博物馆里还保留着这些特殊的记忆。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故乡的房子都是青瓦白墙,夏天的雨滴从瓦沿垂落而下,十分好看,而在嘉峪关,一律都是平房。住久了才明白,嘉峪关的大风,伴随着砂石黄土,把整座城市吹得昏天暗地为了减小风阻,这里只能盖平房。渐渐地,在嘉峪关,无论是学校,还是机关、工厂,都把植树节当成一年中的重要节日。由于气候原因,这里的植树节要比内地推迟一个月不止,我们栽下一棵棵小树苗,盼着它们长成浓密的林荫,变成美丽的花园。后来,我参加工作,恰逢全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现场会在嘉峪关召开。一名广东的代表在会上发言,她说,在戈壁上种活一棵树太难了!可即便这样,嘉峪关人还是打造了森林公园,建成了这片戈壁绿洲她的声音哽咽着,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代人的青春被这片戈壁上的风沙磨砺。如今,酒钢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嘉峪关不仅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种种殊荣,不胜枚举。很多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漫步,看嘉峪关的风景。祁连雪山璀璨夺目,讨赖河像一曲清幽的胡笳,在清晨的微风中回荡着。站在讨赖河大桥上,身前是雪山,身后是城市,前面是高远的梦想,后面是温暖的依靠我们的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它像一把锁钥,守住了千里河西的太平,护住了丝绸之路的繁盛。那些历史传奇漫过长城,在黑山岩画里升腾,在魏晋砖画里流传在嘉峪关,大家感念初创时期的艰苦,分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木不能破坏,湖水不能污染,垃圾不能乱丢。每一个嘉峪关人,都是碧水蓝天的卫士。现代工业文明的浸润和移民文化的多元融合,让嘉峪关人具备了一种关5怀天下的大格局。你会发现,嘉峪关的城市建设是大气磅礴的,嘉峪关人的心胸是广阔辽远的。这是因为,在城市的初创时期,北京、上海的一些援建团队基本是整体搬迁来到这里,播洒了先进文明的理念。依托河西走廊的交通便利,嘉峪关的名声逐渐走向全国。这座由父辈那一代建设者而兴起的城市,也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嘉峪关,我深深依恋着你。(选自 2023 年 11 月 19 日人民日报)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通过嘉峪关今昔对比,突显其巨大变化,展现建设者的精神风貌。B.文中“地窝子”“干打垒”具有嘉峪关建筑风格,体现居民的审美观。C.如今嘉峪关拥有碧水蓝天,离不开一些援建团队播洒的先进文明理念。D.文章见闻与思考交织,回忆与现实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散而神聚。11.第 5 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描述嘉峪关早期建设者的生活条件?请简要分析。(4 分)12.嘉峪关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4 分)它像一把锁钥,守住了千里河西的太平,护住了丝绸之路的繁盛。1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14.文章标题“嘉峪关的风景”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 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小题。(12 分)全红婵展示完美“水花消失术”新华社杭州 10 月 3 日电(记者夏亮、周欣、李嘉、谢琳)3 日进行的女子10 米台和男子 3 米板决赛,中国队再度包揽了各自项目的冠亚军,全红婵再次展示完美“水花消失术”。女子 10 米台预赛,全红婵和陈芋汐分获前两名,以“断崖式”的领先优势晋级当晚的决赛。决赛中,两位金牌好搭档上演“神仙打架”,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惊呼。比赛的高潮出现在第二轮。在波澜不惊的第一轮过后,全红婵第二跳 407C的动作表现十分完美,从空中姿态到入水,完美展示了何为“水花消失术”,现场 7 名裁判一致打出了 10 分的满分。凭借这一跳 96 分的卓越表现,全红婵在第二轮过后领先陈芋汐 22 分。第三跳,陈芋汐凭借更高难度的 626C 和更出色的完成度,将两人之间的分差缩小至 12.70 分。第四跳,两人动作都是 207C。在此前的比赛中,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曾多次在该动作中失灵。在陈芋汐高质量完成动作拿到 94.05 分后,全红婵再次6“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入水时出现明显失误,只拿到了 75.90 分。总得分上,陈芋汐反超全红婵 5.45 分进入最后一轮。一跳定乾坤的第五轮,相同的动作,压轴出场的全红婵顶住了压力,拿到了比陈芋汐更高的分数,最终以 2.55 分的微弱优势逆转夺金,陈芋汐和马来西亚选手潘德莱拉分获银牌和铜牌。15.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则新闻报道的篇幅较短、时效性弱但是传播性强。B.描写现场观众反应是从侧面角度肯定决赛的精彩性。C.全红婵在第五轮比赛后以“断崖式”领先优势夺冠。D.这则新闻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夺冠的天才少女的赞赏。16.学校文学社成员准备去采访全红婵的教练,请帮他们完善采访提纲。(3 分)时间、地点2023 年 11 月 10 日下午三点家里或办公室采访对象(1)采访目的了解全红婵在跳水队的训练和生活情况采访方式深度访谈照片拍摄采访用具纸、笔、相机或手机采访问题(2)(3)17.本文和课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都是对跳水运动的新闻报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从内容、体裁和表达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