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关注面前的所有信息,面对同一刺激物,也不可能关注这个刺激物本身的所有特征,只能有选择地加以关注。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面对对象与背景,个体只能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部分刺激进行反应。人们依据自己的动机、目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对同一个事物做出了不同的判断,这就叫选择性知觉。例如美术家、植物学家、木匠,看到了黄山迎客松,他们心里所想是不一样的。植物学家想的可能是这个迎客松属于哪一科、哪一属,适合什么土壤,有没有招病虫害。美术家想的可能是美。木匠想的可能是把哪些树枝砍掉能做成什么家具,要把这棵树都砍倒了,能做几个箱子等。心理学家提出了“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观点。选择性注意指人们总是注意那些与自己的观点、信念相一致或自己需要的、关心的信息。过去经验等也影响了人们的注意力。选择性理解指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受个人原有态度的制约。选择性记忆指人们容易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遗忘不感兴趣的东西,记住激情和热忱,记住令他们惊奇的事情,记住那些重复了多遍的事情,记住对自己有益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客观刺激的反应不同,往往会对有些事物持积极态度,对另一些事物持消极态度,听而不闻,或听后未加重视。这种对客观刺激不同的知觉倾向就称为“知觉行为的选择性”。这种“各取所需”的现象,是各人的背景、兴趣和经验的不同造成的。此外,对未来的预期、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因素也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由主观因素造成的个体知觉差异性,使人的知觉世界各有千秋。虽然知觉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属性,但在具体的反映形式和结果上,却体现着个人风格,形成了知觉的选择性。另外,客观刺激物和情境也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人们会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之上,忽略背景的影响。选择性知觉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同样的东西,大家给出的结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比如,现在网络中关于某些观点的争论,对同一个人、同一个观点、同一个事,大家给出的结论常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而且,常常是先有观点,再找证据。一旦产生了支持(或反对)的观点,常常也是为了支持(或反对)而支持(或反对)。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这是最不理性的一种方式。这样的争论做不到“理越辩越明”的结果,只可能是越辩越气愤,最后变成了对人不对事,乃至人身攻击。因为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价值观、人格、立场、动机、目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等,繁纷复杂,所以,人一旦产生了某种立场,就常常不能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问题。曲解、断章取义是常见的手法。在争论过程中,人们常常不是就这个议题本身的内涵和逻辑来展开,往往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进行争论。这容易理解,讨论议题的内涵、战术等专业问题有相当的技术和专业门槛,而讨论是不是网红、是不是资本的代言人等道德问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是最没有门槛的,也最能激发群情。争论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偏激的情况。对争论对象的态度越极端,对各自判断的自信心就越强。争论产生的不满乃至开始愤怒,不是争论对象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争论的动力是要证明、捍卫自己的正确性。换言之,人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参与争论?常常是被永恒的不满足、被渴望关注和认同驱使,被相信自己正确大于希望自己正确的动机驱使,需要更多的关注、认同感,更多的中心感和优越感。(摘编自郝旭光网络争论中,为何最终结果往往是使双方更坚定自己的观点?)材料二:“注意”让“心流”产生很多人以为“注意”是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恰恰相反,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一种警觉而安静的状态呼吸变慢、心率下降、不受情绪的干扰,此时产生情绪的边缘系统被大脑皮层抑制,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流”状态。此刻人的内心平静而专注,几乎忘记了时间,这种状态的维持需要脑干的蓝斑核、右侧额叶和顶叶的共同参与。“注意”这盏“聚光灯”既可以持续照明,也可以转移到别处。当你凝视窗外的风景时,视线里出现了一只小猫,你的视线会被小猫吸引,转动眼球之前,大脑中的注意神经元就已经对小猫的出现产生了兴奋。当你在与朋友交谈时,如果身后有人提到你的名字,用不着回头,你就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身后人的谈话内容里了。“选择性注意”更重要“注意”可以被人的主观意愿调控(自上而下的主动注意),或者被外界环境的刺激吸引(自下而上的被动注意)。魔术师非常了解“注意”的高度选择性和转移的规律。当他需要转移观众视线的时候,就会利用道具、眼神或者语言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时观众就会对他的暗中操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被带到“见证奇迹的时刻”。大脑的前扣带回区也是与“注意”关系密切的脑区,在一些必须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视觉任务中,如“红”字用绿色印刷,要求受试者说出该字的颜色,这种干扰使受试者必须格外注意颜色信息,脑成像实验显示受试者的前扣带回区被显著激活。“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泥土,另一个人却看到了星星。”我们并不是不应该注意负面信息,而是在注意负面信息的时候应该保持更清醒的意识,不夸大或沉溺于当时的状态,理智地做出决策。正如笔者在近期出版的生长的宇宙一书中,多次出现“注意”的片段,“愿我们的注意像翩翩起舞的蝴蝶,穿越星辰大海,与更美好的世界相见”。(摘编自王欣“选择性注意”带来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看到黄山迎客松,植物学家、美术家和木匠想到的内容不一样,是因为他们主动选择的依据不一样。B网络中先有观点,再找证据的争论方式,因其人身攻击的特质而被认为是一种最不理性的争论方式。C你全神贯注时知觉范围内出现了外物,在你做出反应动作之前大脑中的注意神经元就已经产生了兴奋。D魔术师善于利用“选择性注意”和转移规律来转移观众视线,从而成功地将观众带到“见证奇迹的时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在的刺激出现时,人们的注意就会被转移。B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背景、兴趣和经验等方面并不相同,所以出现了人们对事物“各取所需”的现象。C当你埋头做事时,如果听到周围人谈话时提到你的名字,用不着抬头,你就可能会有意听他们的谈话内容。D人们在关注负面信息时应有清醒的意识,理智应对,不被眼前乱象迷惑,保持远见和定力。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所提到的“选择性注意”的一项是( )(3分)A雷达观察站的观测员长时间地注视雷达荧光屏上可能出现的光信号。B孩子在睡梦中被叫醒,迷迷糊糊睁开眼,答应一声后,翻个身又睡着了。C一个人一直在心里提醒自己该做某件事了,可是去做的时候却忘了要干什么。D斗牛场面与棒球场面交替出现,大部分西班牙人只看到了斗牛场面。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每空填3个字。(4分)5请运用材料一中的观点来分析下面的事件。(6分)“8个瑞士卷怎么分?”全网的老公们最近都在被问这个问题。近日,一位宝妈买了8个瑞士卷,女儿吃了2个,儿子吃了2个,老公吃了2个。孩子们都睡了以后,她认为剩下2个瑞士卷该自己吃,没想到遭到了老公的批评。老公的理由是:作为妈妈,应该以身作则,不应多吃零食,以免给孩子造成错误的食品观念,也应该把剩下的瑞士卷让给孩子吃。这个家庭内部的摩擦,迅速蔓延到了社交平台,引发了一场关于男女对立、家庭责任的网络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双方在网络上都各有支持者,并且这场争论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趋势。答:_(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父亲与茶梁晓声父亲是从不饮茶的。1963年我已经14岁了,还没见过茶。但从读过的小说里知道,茶是南方有身份人家待客的饮料。1971年,也是春节前,我从兵团回哈尔滨探家。那个冬季多雪而寒冷,父亲原本是准备与我同时探家的,却没成行他在家信中写的原因是:“建设任务紧张,请不下假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从四川寄回了一斤茶叶,信上说是花8元钱买的头季芽茶,要我在春节前按地址送给某人。那一年我已22岁,还没饮过一口茶水呢!父亲每月最多才能往家里寄40元,自己舍不得花几分钱买食堂的菜吃,一块腐乳下三天的饭,却用8元钱买一斤茶,千里迢迢地寄回来送人,我想父亲一定是欠了对方极大的人情。那时,哥哥疯着,母亲关节炎很重,三弟也下乡了,那一斤珍贵的茶只有我去送了。在当年的哈尔滨,整整一斤四川的好茶,确乎算得上珍贵了。“动力之乡”在郊区,我家离那儿有30多里,且交通不便。我先乘公共汽车到了郊区,又步行跋涉了20来里,却迷失在那一大片样式一律的平房和楼群里。父亲写的地址是不确切的,我忽东忽西奔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打听出个结果,最后只有气喘吁吁地站立在冰天雪地之中,沮丧极了。到家时,天已黑了。而我将一斤好茶丢在公共汽车上了。母亲听我说非但没将茶送到,还将茶丢了,眼神呆呆地望着我,整个人像被定身法定住了。许久,母亲才缓过神来,惴惴不安地说:“这可咋办?这可咋办?我猜你爸肯定是遭遇到了特别为难的事,急着求人帮忙化解,不然会舍得花8元钱买一斤茶送人?你知道的,你爸他可是万事不求人的性格啊!这可咋办?”父亲的性格我当然清楚,母亲的猜想也正是我的猜想。当然告诉父亲实情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因为那一斤茶的丢失,1971年的春节,我们全家谁都过得高兴不起来。8元钱一斤的四川好茶也只不过是茶,我们和母亲高兴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大的担忧父亲他究竟遭遇了什么事,使他这个从不求人的人非求人不可?回到连队,我才给父亲写信。我在信中实话实说,承认那包茶被我丢失了。接着,批评父亲粗心大意,自己应该将地址搞详细了嘛。最后,询问父亲究竟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是否达到了自己克服不了、非求人相助不可的程度。1971年整整一年内,父亲没回信。转眼到了1973年夏季,我又一次探家。而父亲,也终于与我同时探了一次家。我与父亲整整十年没相见了。父亲已秃顶。我印象中那个身体强健的父亲,变成了形销骨立的老父亲,两眼却还是那么炯炯有神。也唯有此点,仍能显出他倔强又正直的老工人的性格。父亲又带回了一斤好茶。他要亲自将茶送给据他所说的“一个好人”。但他出示的地址,还是两年前使我白辛苦了一次的地址。我说按照那个地址他肯定也会白辛苦一次,他却一意孤行,没法子,我只得相陪而往。我和父亲用了更长的时间寻找,却没找到。那天很热,我们父子俩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埋怨了父亲几句,惹得父亲光火起来,站在路旁冲我吼:“我是你父亲!我做什么事自有我的道理!”我也冒火了,大声顶撞:“我哥哥生病了,我已经是家里实际上的长子,你究竟遇到了什么事?不必也不应该瞒我!我有权知道!”父亲气得举起了巴掌,几乎就要扇我一耳光。团圆的日子里,父亲一直生我的气。到他回四川的前一天,他的气才终于消了些。我往列车站送他时,他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到该告诉你知道的时候,当然就会告诉你。但也许,一辈子都不告诉你,也不告诉你妈,更不告诉你弟弟妹妹!”父亲将他带回的一斤茶又带回了四川,怕留在家里,母亲收藏得不好,糟蹋了。他的话,使我心怀不安地离开了家。1977年春节前,我从北京回到了哈尔滨。当时,父亲已经退休了。雪后的一天,父亲命我陪他将他再次从四川带回的那斤茶给他所言的“一个好人”送去。那斤茶,第一次带回哈尔滨时是绿的,再次被父亲带回时,已是褐色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