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荀子说:“类不悖,虽久同理。”知从类的观点以观事物,我们谓之为知类。虽科学不仅只是知类,但知类是科学所必有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可从特殊的观点以说文化,亦可从类的观点以说文化。如我们说西洋文化、中国文化等,此所说是特殊的文化。我们说资本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等,此所说是文化之类。讲个体的文化是历史,讲文化之类是科学。民初以来,一般人专从特殊的观点以看所谓西洋文化。他们所谓西洋文化,是“西洋”文化,是个特殊的文化。这个特殊的文化,在他们面前好像是一个“全牛”,其中条理,他们看不出。把所谓西洋文化当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看,学西洋亦发生问题。一个个体,是一个特殊,它是不可学的,正如一个“全牛”不可吃。凡所谓学某个体者,不过是学某个体所以属于某类之某性。例如孟子说,他愿学孔子。他所愿学而且能学者,是孔子是圣人的一方面。若孔子的其他方面,如其是鲁人,为鲁司寇,活七十余岁等,皆是不能学的。其所以如此者,因一特殊的事物,可以同时属于许多类,同时有许多性。若把一特殊的事物作为一特殊的事物而观之,则此特殊的事物,无论其为何事物,皆是一五光十色的“全牛”。一般人之所以所谓西洋文化是优越的,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近代或现代的。这种说法,自然是比笼统地说所谓西洋文化者通得多。有人说西洋文化是汽车文化,中国文化是洋车文化。但汽车亦并不是西洋本有的。有汽车与无汽车,乃古今之分,非中西之异也。近来近代文化或现代文化一名已渐取西洋文化之名而代之。这并不是专是名词上改变,这表示近来人的一种见解上的改变。不过我们所谓近代文化或现代文化者,亦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它亦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全牛”。在这些五光十色中,我们亦不能指出何者是其主要的性质,何者是其偶然的性质。飞机大炮与狐步跳舞,是否都是近代文化或现代文化所必须有者?一特殊的事物所有之性质,就此特殊的事物说,是无所谓主要的或偶然的。说一特殊的事物所有之性质有些是主要的,有些是偶然的,都是从类的观点,以看特殊的事物。于此我们所要注意者,并不是一特殊的西洋文化,而是一种文化的类型。从此类型的观点以看西洋文化,则在其五光十色的诸性质中,其主要的是我们所必取者,其偶然的是我们所不必取者。若从类的观点以看中国文化,则我们亦可知我们近百年来所以到处吃亏者,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它是某种文化的。(摘编自冯友兰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材料二: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时期连续写了六部以“新”命名的著作,其中和当下中国的文化问题联系最紧密、最有现实感的是新事论。这部书对于中国文化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可以说是直到今天有关这一问题的最具超越性的著作。新事论的第一篇就提出一个核心的观念“别共殊”,试图超越“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的二元对立,提供一个不同的解决方案。“别共殊”思想的关键是通过对传统中国思想的阐释,将中西文化问题化为一个“类”与“特殊”的问题。他认为所谓中国文化的变化乃是“类”的问题,而不是“特殊”的问题。而“民初人”的现代性一直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无论是认同或反抗西方都试图对于西方的“特殊”做出反应。一种反应是“西化”,放弃自己的“特殊”,进入西方的“特殊”之中。另一种反应则是坚持自己的“特殊”,拒绝变动。这里有趣的是冯友兰将中西的二元对立视为不同的“特殊”的选择,而他所说的“类”则是超越这两种“特殊”的概念。冯友兰认为“清末人”没有从“国民性”话语出发,也就没有为“特殊”所局限,而从“类”的方面寻求改变中国之路,虽然对于西方的看法相当简单,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民初人则缺少这方面的认识。中国文化的转型是“类”的转换,而不是对自己的“特殊”的放弃或失语。冯友兰认为这种“类”的转化,是走向现代的追求,而中国的“特殊”的保留则是中国保持其自身的必要。于是,他认为,晚清以来中国的变化既是“全盘西化”,又是“部分西化”,又是“中国本位”的。它意味着“类”的全盘变化,所以是“全盘西化”;意味着和“类”有关的部分的变化而不是整体的变化,所以是“部分西化”;同时意味着“特殊”的并不变化,也就是“中国本位”。冯友兰试图以独特的概念超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复杂的历史纠结,也就对于困扰中国“现代性”的“共殊”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尝试。冯友兰的见解的独特之处是认为五四文化由于过度重视“精神”反而忽视了物质,忽视了西方的工业化和社会结构的状况,过度地沉溺于西方的“特殊”之中,强烈地要求改变中国的“特殊”,以致对于“类”忽略不计。而保守主义者也是同样简单地关注中国的“特殊”的不可变,而根本否定了“类”的可变,也陷入了同样的危机。双方都在“特殊”的沉迷中失掉了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空间的定位。于是,他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发现了中国复兴的历史机遇,提出了中国复兴的超越性的主张。这一主张从全球历史的宏观上对于“国”与“国”的关系,也就是民族国家的状态提出了深切的思考。他认为,竞争在国家间进行的时候是异常激烈的,国家的观念仍然是现代世界的最核心观念,国家仍然是人类生活的最重要的组织形态。冯友兰从这个角度的提示仍然有其巨大的价值。(摘编自张颐武对“现代”的中国思考重读冯友兰新事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取代“西洋文化”这一称谓,体现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见解上的改变。B冯友兰认为,汽车文化与洋车文化属于古今之分,而飞机大炮与狐步跳舞则是主要与偶然之别。C我们如果只是以“特殊”的观点去理解西方文化的优越性,那么我们就很难对它进行有效学习。D在看待西方文化上,“清末人”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相比“民初人”更能抓住问题的关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古代希腊文化,如果我们研究苏格拉底的生平,则是历史;而如果我们探讨其民主理念和哲学思想,则是科学。B如果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只是仰慕周瑜“小乔初嫁”“羽扇纶巾”,则只算是以“特殊”观点看历史人物。C张颐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进行分析时,认为这一变化是“全盘西化”“部分西化”和“中国本位”的综合体现。D中国的五四文化与保守主义者在对待西方文化时,都着眼于中西文化的“特殊”性,二者都因认知局限而陷入了危机。3下列各项以冯友兰的观点分析拿来主义,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种“类”的转化思路,即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而非全盘接受或拒绝。B拿来主义中说“鱼翅”应吃掉,“鸦片”送药房,“烟枪”应毁掉,体现了以“特殊”观念对待文化的观点。C鲁迅批评盲目排斥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态度,与冯友兰认为不应仅从“特殊”的角度看待西洋文化的观点类似。D鲁迅强调“拿来”后吸收和创新,与冯友兰文化转型的关键是“类”的转变而非对“特殊”的放弃的观点相似。4材料一以“全牛”为喻来说理,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材料二是学者张颐武阅读冯友兰的新事论后所作的思考,从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有关阅读理论文章的启示?请简要谈一谈。(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沧州道中包天笑有一年在初冬时候,我乘着津浦路的火车,傍晚时到了沧州。火车上汽笛“啵”的一声,惊起了成群的寒鸦盘旋天空,好似觅不到一根枝栖。黄金色的杨柳摇曳在夕照之中,却比南方凋零得迟。火车里的客人经此长途旅行,不免都有疲倦之色;也有的正在睡乡,却被车站上人声喧杂和小儿的聒噪从睡梦中惊回来,揉着眼睛向车窗望出去,知道是到沧州车站了。车站木栅的外面站着许多卖梨的、卖鸭子的、卖烧饼的,以及许多灾民,他们各携着一只篮,在木栅的上面伸了出来。几个巡警手中执着藤条往来梭巡,对老年人做种种的示威举动,那藤条却还不敢向他们身上抽;要是有小孩子从这折断的木栅中挤身而进,被那巡警老爷见了,便要痛打一顿。车窗另一面横了七八条轨道。离月台稍远处的短栅已经开了几个好大的缺口。许多灾民便从这缺口中进来,但是那边也派了两个巡警在那里梭巡,使这些灾民不许靠近火车。可是那轨道上,已经有许多衣衫褴褛白发飘萧的老妇,和那赤脚蓬头遍体污泥的小儿。头等车中有许多洋大人、洋太太,都凭着车窗展览风景。淡黄的头发披拂于风前,雪白的手巾按着那个高鼻子,似乎怕闻着中国人臭气。也不知道他们出于慈善心呢,还是玩弄心呢,还是好奇心,忽然丢出几个铜圆来,引得一班蓬头赤脚的小孩子拼命地去争,也有踏痛了手的,也有跌破了头的,哭哭啼啼。旁边几个老灾民也禁止不住抢夺,而就丢在他近侧的铜圃也拾了两枚,塞在破裂的衣袋里。见了小灾民抢钱打架的洋大人、洋太太们,都拍手欢笑。好像欧美人出钱,教中国人争夺的喜剧,都不过尔尔。然而没有抢着钱,在沙泥里爬着一阵子的小孩子,还是垂着眼泪,拖着鼻涕,伸着乌黑的小手嚷着尖峭的喉咙,高喊洋大人、洋太太们,舍一个铜子,舍一个铜子。洋大人、洋太太们却只是微笑不语。这时又惊动了头等车中另一中国人,紫膛色的脸儿,在鼻孔和嘴唇中间留着一抹胡子,披着一件灰鼠袍子,手中拈着半段雪茄,似乎想给外国人搭话。刚说得两句Yes,只听里面娇滴滴的声音,操着吴语说道:“倷进来。”那位中国先生便进去,同了一位二十左右的美妇人、凭着车窗眺望,便把从上海带来的鹦鹉牌饼干和她不大喜欢吃的陈皮梅与南华李,丢与许多小孩子。这时又一阵子乱抢,可怜那种最高贵最奢华的赈粮,沧州的小灾民生平从未尝过的东西,在灰里泥里掏出来,还怕别个小孩子来抢,便向口中乱塞,塞得气嗌泪流。又引动洋人夫妇和中国大人夫妇呵呵一笑。他们火车中的华洋赈济会,总算告了一个小结束。火车停了有二十分钟,却还没有开,说是等天津来的急行车。可是火车中的华洋赈济会已经告终了。一班小孩子们见头等车里的华洋太太们,也不凭窗展玩风景了。警察老爷们知道这个时候可以行使职权,小灾民便也一哄而散。却留几个老灾民还是徘徊不去,只要车窗探出个头来,他那可怜的颜色,便故意地呈现到人家的视线上去。而且这个当儿,有一股香味从头等车后面的大餐车厨房里透出,散扬到各处,是洋葱和牛肉同煎才发出这种味儿。那灾民一样的有食欲,而且在饥饿中更觉得这香味直透鼻端,可是仅仅这香味终不能果腹,反使胃里的虫蠕蠕欲动,馋涎只在舌尖上似春泉汩汩而流。三四头黄色、白色的狗,跳跃在轨道的中间,时时摇着尾巴,张着眼睛,向车窗中而闪视,想见它的灵捷的嗅觉,已经嗅得这洋葱和牛肉的香味了。平常乡中的狗,每见有奇形怪状的外国人到它村里,便吠之不已:此刻车窗中虽有外国人的面庞时时出没隐现,它也司空见惯,或者交通路上的狗,它也知道些外交政策、国际道义吗?那时大餐车厨房里的大司务,和那班中国人操外国语呼他为仆欧的侍者,随意地无意识地从车窗中丢出些吃剩的肉骨和面包上的边皮,却不想因此便引起黄白之争。黄狗的地位站得好,恰有半块明治猪排丢在距离黄狗三尺地;白狗却离此有一丈多远,连忙窜过来,却已被黄狗以势力范围所在,得有优先占有权,竟毫不客气地独吞了。白狗大怒,咆哮起来,一场争闹,却被守中立的一只花狗,拖了半只由德州吃剩一把瘦骨的熏鸡去。这也算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可怜啊,还有一个想做渔翁的人类,却是一个没有脚的残疾乞丐。他的年纪也瞧不出,大概在这个地狱世界已经有三四十年罢。他用手帮着臀,用臀帮着手,在地面上移动。他身上的衣服分不出孰是衫,孰是裤,破裂的地方还用那种厚皮的纸包着。他慢慢地从短缺口处将身体挪至轨道,又慢慢地移至与车窗相近。他正仰望着车窗中丢出的肉类和面包屑,他还羡慕着黄狗、白狗、花狗等有这跳跃的脚;他并且艳羡黄狗、白狗、花狗等在这天气渐寒的时候,已穿了各色的皮裘。他怨望天老爷怎么不让他变作一只四足灵便的狗。他盼望了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