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依据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总体要求,结合宁波大学第四 次党代会和“十四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 学校新一轮“双一流”整体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面向国家战略,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竞争力,深入实施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产出标志 性成果、增强社会服务实效,努力开创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 究型大学新局面,加快探索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改 革经验和发展道路,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 区和宁波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中发挥更大作用。(二)中长期建设目标到 2035 年,在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宁 波大学建校 50 周年之际,人才培养形成特色,学科自主创 新能力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流学科的国际 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上升,形成与“双一流”高校相适应的现 代治理体系,全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成为大师汇聚、学子向往、人才辈出、影响显著、受人尊敬 的高等教育殿堂。(三)新一轮建设目标到 2025 年,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及执行体系更加高 效,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综合实力、师资队伍水平和服务社 会能力持续提升,力学学科整体实力进入国内一流行列,产1出一批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业绩,努力在地方高校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继 续走在前列。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一)学科总体布局和总体建设目标1.学科布局总体情况学校学科布局现状。学校现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 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等 11 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点的一级学科 31 个,拥有 博士学位点的一级学科 9 个。优化学科布局的总体方向。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重大 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 领域、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先行城市建设亟需突破和创新的重要方向,按照“控制总量、 聚焦一流、特色发展、支撑未来”的原则,深化产教融合和科 教协同,调整优化学科布局。2.学科建设总体目标聚焦国家战略、关注科技前沿、服务地方需求,强化工 科、夯实理科、提升医科、繁荣人文社科,聚焦大海洋、大 健康、大文化、智能制造、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宁大特色 的优势学科方向。打造学科高峰,培育和建设若干具有世界 一流水平的学科方向。(二)以力学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建设1.建设对象与建设口径一流学科的建设对象为力学,布局建设工程力学、固体 力学、流体力学、交叉力学等学科方向。工程力学是力学的2优势特色学科方向,承担力学学科强优势、冲一流的建设任 务;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是力学的重要学科方向,承担力学 学科强主干、提能级的建设任务;交叉力学是力学的重要学 科方向,承担力学促交叉、拓前沿的建设任务。面向“一带一路”、国防、航天、交通、海洋等国家战 略和区域创新发展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凝 练研究方向,按照“1+3+N”的结构布局,打造“爆炸与冲击动 力学”1 个学科高峰、“智能结构与器件力学”“ 多相流与非牛 顿流体力学”“极端环境材料力学”3 个学科高地,拓展“力学+ 土木、机械、信息、能源、海洋、环境、生命、体育”等 N 个交叉领域,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工业生产和国防事业发展。2.力学学科对学校整体建设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力学的基础学科地位,拓展一流学科建设的辐 射面和示范性,实施“力学+”学科交叉行动,通过人才特区政 策设计、重大项目牵引、创新团队联动、学科交叉融合、平 台资源共享、跨部门联合推进等机制,推动力学与土木、机 械、信息、能源、海洋、环境、生命、体育等学科融合发展, 提升力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辐射面和示范性。(三)推动建设学科发展的主要举措1.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忠诚拥护“两 个确立”,坚决守好“红色根脉”,深刻领会“国之大者”对学科 建设的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提升 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建 立健全调研机制、决策机制,提升各级党组织领导学科建设 和学校发展的能力水平。严格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聚焦学科3建设关键目标,汇聚高端人才,切实增强党对高水平人才和 青年优秀人才的凝聚力。重视提高管理队伍的学科素养和教 学科研人员的政治素养,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强”的干部 队伍。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教师教书育人 职责落实机制,创新“三全育人”模式,引导学科在不同领 域和方向争创一流,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造就 一大批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人才。推动学科专 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形成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以专 业建设支撑学科建设的良好格局。强化机制保障,大力优化 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建设的机制,着力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一 体化的资源保障机制和评价与激励机制,夯实以高水平学科 建设引领一流专业建设的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学科专业动 态调整机制。3.全力打造高峰学科建立健全拔尖创新班培养模式,优化本硕博贯通式培养 体系,率先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和基础研 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以学科契合度为导向引育人才,构建 一流学科人才梯队。创新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瞄准世界一流, 服务国家急需,加快形成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潜力学科及其 梯队,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4.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国家和区域创 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基础学科提升原创性成果 产出能力,激励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基4础学科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引导人文社会学科产出对理论 和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创造有利于基 础研究的良好生态,强化基础学科对应用性学科和学校办学 水平的支撑作用。5.深化学科内涵建设坚持“入主流”与“强特色”并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 特色和自身优势,选定和做优特色学科方向。聚焦主要发展 指标,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 作用。6.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围绕全球科技前沿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方向,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探索布局交叉学科。把人才队伍作 为交叉学科建设的核心抓手,探索形成支持未来发展的新增 长点。7.优化学科治理体系加强对学科建设进度和成效的动态监测,加快形成学科 规划制定、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动态调整的全过程闭环执 行体系。三、2021-2025 年建设内容(一)推进五大建设任务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坚持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教书育人内涵, 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 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通识课程5和综合素养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 思政体系。推进“五育并举”,加强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组建 美育工作组群,打造行走的美育课堂,把劳育纳入人才培养 方案,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思政全面贯通党建 行动,发挥学生党建铸魂育人的积极作用。加强思政工作队 伍建设,配齐建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 队伍。深化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度扩大拔尖创 新班招生规模和推免生指标,建立校内选拔和退出机制,实 施全程导师制、小班化教学、课外科研制,推动学生全体参 与国际研修和学科竞赛。扩大阳明创新班学生规模,加强阳 明创新班专业导师建设。推动研究生培养科教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 践创新能力培养,集成打造融合式育人特色,构建特色化产 教融合体系。推进产业学院、产业联盟、实践基地等建设, 打造双师双能双进的导师队伍。推动区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培养形成合力、提升水平。彰显创新创业教育优势。进一步深化融合递进式双创教 育体系,促进双创教育与学科专业、双创教育与实践实训、 双创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打造双创教育精品课程。 深入实施学生科研创新项目(SRIP),引导广大学生在“互联 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类赛事中提升综合素质,打造高质 量的校院两级创业孵化平台。进一步加大校内外双创导师培 育力度。健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确立一流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质量标准,确保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开展专业和6课程周期性评估完善教师教学跟踪诊断机制。严把学位论文 质量关,加强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2.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深化人才强校战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工作“五个一” 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 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严格执行师 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 设,提高教师职业素质能力,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 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坚持引进培育并举。以高水平人才引进和青年人才培养 为重点,因地制宜大胆改革创新。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完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量涌现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充 满创新活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领军团队建设。聚焦学科特色和发展需求, 遴选一批有较好基础、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通过政策支持 和资源倾斜等方式授权赋能,给予团队充分的人财物自主 权,发挥人才的领军作用,激发团队创新活力,打造若干支 能够瞄准科学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的优秀创 新团队。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凝练特色优势科研方向, 构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国际合作创新载 体和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等平台体系。加强省部共建农产品质 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巩固和发7展省部级科研平台,持续打造有标志性成果、标志性团队、 标志性人物的校级高端科研平台。聚焦区域战略和产业需 求,积极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和甬江实验室建设。建设服务 国家战略需求的、具有区域特色和研究优势的东海战略研究 院等一批文科智库,为地方及国家重大战略推进献言献策。提升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能力。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 关键核心技术的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凝练聚焦若干重大战 略研究主题,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推动跨学校、跨学科、跨 行业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提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 目、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的能力。产出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优化高级别科技成果培育 计划,构建以成果质量、成果贡献和成果水平为导向的科研 成果综合评价体系,推进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开放评价和可 持续评价,产生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根脉。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 设,选树校园优秀教师典型,严管与厚爱并重,不断激发教 职工内生动力。实施“好学宁大”学风建设行动,完善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塑造学生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文 化品格。传承浙东学术文化。实施浙东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和宣传 工程,结合建校纪念周活动推动浙东文化学术传播,推动浙 东文化传承和阳明文化海外传播,传承弘扬“实事求是、经世 致用”浙东学术传统。强化校园景观浙东文化特色,打造公共8艺术景观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