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福建省部分优质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 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 法、阴阳、名三家, 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 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 互相竞争, 互相吸收,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 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 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 因而能够相辅相成, 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 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 内以修身, 充实仁德, 外以济民, 治国平天下, 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 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 以天下为己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不与浊俗同流合污, 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 宁可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 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 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既反对心为形役, 逐外物而不反, 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 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 必然自为而相因, 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 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 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 或陷于市朝, 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 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 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 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 凡事皆能观研深究, 以求合理、合时、合情, 可谓为曲践乎仁义, 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 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 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 富于诗意, 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 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 保持人的真性情, 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 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 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 各有偏重, 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 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 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 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 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 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 起初, 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了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 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 到了隋唐, 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 达到了三教合一, 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 具有博大的包容性, 是坚强的“胃”, 能把域外文化, 如佛教, 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 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 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 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 缺一不可, 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 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 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 还要加上佛教, 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 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 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 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 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 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 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 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 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 达到辩证统一, 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以后, 儒、道吸收法、阴阳、名三家的基本思想, 不再成为独立学派。B 儒、道两家的人生观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是积极的, 后者是消极的。C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 清净自守、超然自得属于道家气象。D 儒、道两家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的主张是不同的。2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后, 渐渐中国化, 到了隋唐, 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B 儒家、道家和佛教经过不断的融合, 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C 儒道能够形成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 所以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才具有博大的包容性。D “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 缺一不可, 因此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一家之言是有重大偏颇的。3 下列选项, 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 A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B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C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D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4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呈现百家争鸣之象,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 只有儒家和道家不断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 阐述其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 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 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 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 把一切抛在后面, 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 一动也不动。他太累, 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 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 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 行人也稀稀落落, 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 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 提到它, 老人便高兴起来, 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 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 ”他又说, “你知道, 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 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 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 问道, “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 ”他摇着头说, “唉, 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 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 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 同时一直倾听着, 期待第一阵响声, 它将是一个信号, 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 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 ”他说, “两只山羊, 一只猫, 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 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 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 “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 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 可是, 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 ”他说, “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 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 ”我说, “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 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 然后再走, ”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 ”他说, “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过了一会又开口, 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猫是不要紧的, 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 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 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 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 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 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 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 我得走了。”我催他, “站起来, 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 摇晃了几步, 向后一仰, 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木然地说, 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 乌云密布, 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 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 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我”感情抒发真挚、感人, 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 “我”既同情老人, 又厌恶战争。B 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可以看出, 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对家园的留恋。C 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 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D 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感: 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 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 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精神的尊严”。B 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 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 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 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 文中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 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 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 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D 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 乌云密布”, 淡淡几笔写景, 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7 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 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8 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 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 他说: “冰山在海面上移动, 很是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