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 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 “诗是心声, 不可违心而出, 亦不能违心而出, 功名之士, 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 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 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 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 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 阅读那些长篇短什, 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 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 “有第一等襟抱, 第一等学识, 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 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 凡是公认的大诗人, 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 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 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 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 透入肌肉和骨髓, 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 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 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 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 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 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 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 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 唐宋人如此, 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 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 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 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 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 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 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 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 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 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 李、杜、苏、辛的作品, 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 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 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 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 “读词之法, 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 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 然后澄思渺虑, 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这样, 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 照我看来, 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 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 从唐宋词人来说, 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 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 “艺术家的宗旨, 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 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 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 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 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 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 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 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 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 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 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 他们必须澄思渺虑, 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 在此同时, 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 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 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 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 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 “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 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B 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C 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 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 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2 根据材料的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 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 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B 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 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C 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 但在莫砺锋看来, 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D 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 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 这样容易导致过度解读。3 下列选项中, 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苏轼答张文潜书: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 其文如其为人, 故汪洋澹泊, 有一唱三叹之声。”B 刘勰文心雕龙: “夫情动而言形, 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 因内而符外者也。”C 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 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 辛弃疾词, 于是可尚。”D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 争信安仁拜路尘。”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 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5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 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 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 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 认为“大有众芳芜秽, 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 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 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 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红棉袄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 吹得俯到地面上, 砂石上。云并不厚, 可沉重的怕人, 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 正一片片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 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 身上发了暖, 但一到山顶, 被逆风一吹, 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 连打了三个喷嚏。 我拉他赶紧下来, 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 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 现在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 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 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 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 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 在那里休息一下, 暖暖身子。 风还是吹着, 云, 凌人的往下垂, 我想要下雨了, 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地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 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 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 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 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 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 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 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 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 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 总共只有三户人家, 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 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 妈妈去外婆家了, 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 对我说: “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 “是。” 她把我让到她家里, 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 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 有时细碎地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 穿一件红色的棉袄, 头发梳得很平, 动作很敏捷, 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 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 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 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 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 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 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 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 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 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 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 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 便跳起来, 爬到炕上, 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 嘴里一边说, 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 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蜷曲的身体, 她才跳下来, 临离开, 把手按住顾林的头, 对我蹙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 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 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 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 火光照得她脸发红, 那件深红的棉袄, 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 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 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 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 晚上睡觉放在身下, 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 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 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 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 说完便笑起来: “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 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 身体越缩拢小起来, 我知道他冷, 我摸摸那条棉被, 不只破烂, 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 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 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 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 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 就沉吟着说: “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 表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