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9页
第2页 / 共379页
第3页 / 共379页
第4页 / 共379页
第5页 / 共379页
亲,该文档总共3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市域市域经济经济社会社会发发展展调调研研报报告(告(5858篇)篇)目录 加快大都市建设 共同唱好“双城记”3 宁波培育企业家精神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6 依托宁波优秀地域文化资源 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实施路径探究29 推进宁波智能技术产业化的对策研究39 宁波湾区产业创新发展的困境与破解之策53 宁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研究62 武汉推动产业争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76 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及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模式分析80 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95“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深入推进宁波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100 宁波加快发展智能经济促进“六化协同”的对策研究111 城市双修”理念下提升宁波城市建设品质的实施路径探析123 科创新区的思路、路径和关键要素133 宁波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空间提升的运营对策及建议137 走好中国特色宁波特点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争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排头兵145 引导宁波市中小企业有效投资的对策建议152 全域城区化的发展历程、探索实践和经验总结157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164 宁波创建“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的对策建议164 新海曙加快发展都市经济的战略思考182 宁波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空间提升的运营对策及建议200 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207 六大策略:推动宁波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212 宁波商贸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216 宁波产城融合的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227 园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道237 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思考以宁波象山县为例243 加快宁波民宿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256 宁波中小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实践与现实路径选择266 创新驱动战略下宁波建设“三创之城”的对策举措271 宁波中心城区深化众创空间发展的路径对策274 宁波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考281 促进宁波休闲服务投资与消费的对策290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宁波城市服务业发展路径探索294 -1-唱响杭甬“双城记”的宁波对策思考300 提升宁波众创空间发展水平的对策举措310 关于宁波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的若干建议315 宁波市推行“妈妈式”人才服务的主要做法及优化举措320 宁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若干问题的对策思考329 宁波发展城市经济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成效341 实体经济振兴将依托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357 深化宁波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363 宁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一个引领、二大目标、三大探索、四个发力和五个路径”368 规制理论视角下宁波城市发展模式研究376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思考以象山县为例389 宁波培育扶持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的建议396 推进“一件事”审批模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践与启示407 鄞州区发展智能经济的 基本思路探讨412 国内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经验及宁波借鉴419 加快四明山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423 构建宁波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对策研究431 宁波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主要因素调查分析基于与杭州、温州、金华的比较442 服务国家大战略 再创发展新优势 努力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450 宁波民企“走出去”需要强化金融支持460 宁波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八大路径464 宁波发展服务贸易的机遇与展望470 宁波人才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及对策建议481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进展、问题与对策487 -2-加快大都市建加快大都市建设设 共同唱好共同唱好“双城双城记记”编者按:着力推进大都市、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是省委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发展的指示,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打造“名城名都”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特别是加快推进宁波大都市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勉励宁波与杭州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宁波都市圈作为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加快建设大都市已是当前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要提高认识,抢抓机遇,找准路径,扎实推进。一、宁波加快建一、宁波加快建设设大都市意大都市意义义重大重大 大都市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特别是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大都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大都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所谓大都市,是指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大、城市功能较强,能够对一定区域内的其他城市进行资源集聚和功能服务的特大城市。宁波拥有较好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已有较大的城市规模和较好的城市功能,理应成为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大都市。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是实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宁波都市圈的必然要求。规划明确提出宁波都市圈概念,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点打造的“五圈”之一,宁波都市圈范围包括宁波、台州和舟山三市,要求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港口经济圈、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发挥宁波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推-3-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目前宁波城市功能还不够强,对台州、舟山的功能服务作用还不够多,迫切需要加快大都市建设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是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过去以县域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初中级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金、土地和物质资源投入,在县一级的较小区域范围内组织经济发展更具活力,能实现更快的发展。但进入发展的中高级阶段之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面临着更大的市场、技术和效率挑战,需要有更多的科技、管理、人才等资源,在区域范围更大的都市圈里组织经济就更具优势,更有竞争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正是都市经济唱主角的时期。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是唱好“双城记”,与杭州一起引领浙江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应担职责。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要求,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区建设发展,提升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区域带动作用,坚持把都市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统筹协调城市群、都市经济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杭州和宁波,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杭州具有科技、人文、金融、旅游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宁波在港口、物流、外贸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杭州综合实力明显强于宁波,已稳居第一方队,而宁波进入第一方队尚需努力。要担当起引领重任,必须加快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加快推进大都市建设。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有利于推动浙东地区创新转型发展,增强-4-区域整体竞争力。浙江东部沿海的甬、舟、台等城市是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先进制造业基础扎实,是我国重要的石化、电力、汽车及零部件、家电、模具、文具、纺织服装等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现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支撑能力较弱,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高端人才紧缺。迫切需要有一个核心城市能够担当起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为周边区域服务的功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宁波理所应当担起责任,着力推进大都市建设,不断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为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提供有效服务。二、宁波加快大都市建二、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设条件良好条件良好 作为经过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宁波具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条件。特别是在港口和区位地理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和整体经济实力、历史人文底蕴和城市文明程度、对外合作关系和对外开放水平、市场经济意识和体制机制优势等方面,均有一些突出的优势和资源,为宁波加快建设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支撑。具有良好的港口和区位地理优势。港口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港口自然条件具有水深、流顺、不淤不冻、陆域开阔、气候良好等优点。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去年成为全球唯一超过10亿吨的港口。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高居全球第四位。海港资源之佳远超上海,全球少有。宁波舟山港具有打造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资源条件。宁波区位地理条件优越,处于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结合部的重要交汇处,紧邻国际主航道要冲,是亚太地区通江达海的理想之地。区域陆上交通高效便捷,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和甬金高速贯穿其中,优越的地理和交通资源,使宁波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重要枢纽位置,被赋予“一带一路”的战-5-略支点与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眼的战略定位,是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支撑。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整体经济实力。宁波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工业制造业基础强劲。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全省第一,全国名列前10位。工业已形成临港大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作为宁波工业支柱的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产业产销规模居全国前3位,产销规模居全国第一的产品已超100个。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集金融保险、内外商贸、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科技教育、旅游文化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服务体系,特别是港航物流功能十分强劲,能够展示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能对周边城市进行集聚和辐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300万,城市排位在我国大陆居前15位,具备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潜质。具有历史人文底蕴和较高城市文明。宁波已有1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宁波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自隋朝至清朝的历代科举中,宁波籍的进士就有2432人,其中状元13名,人数名列国内地市前茅。著名的官宦有范钦、史浩、楼钥、方孝孺等。著名文人有吴文英、屠隆、姚燮等。著名学者有黄宗羲、王阳明、万斯同、全祖望等。当代文化名人有冯骥才、陈逸飞、余秋雨等。当今两院院士中宁波籍的就有120多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是宁波人。宁波城市文明素质较高,秉承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宁波已具备成为大都市的城市文明基础。具有对外开放和对外经贸合作经验。宁波具有上千年的对外贸易历史,唐朝时就开始了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6-来,设立市舶司,五代时改称博易务,宋朝时又称市舶务、市舶司。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称宁波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国务院计划单列市,利用港口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千家万户搞外贸、凝心聚力引外资、开拓奋进拓外经,目前在外贸、外经上居全省首位、国内前列,外资居全省第二、国内先进。区域内特殊经济区数量、层次居全省首位,保税区、保税港区更是全省唯一。目前宁波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改革开放40年,宁波响应政策、适应政策、善用政策,促进了经济腾飞和城市发展,已基本具备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程度的潜力。此外,目前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宁波加快大都市建设。放眼世界,美国、日本、欧洲等对大都市发展依然十分重视,都市圈建设如火如荼,且日益成为参与国际分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国内城市打造大都市更加积极主动。国内一些大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集聚区域财力,着力打造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好、服务功能佳的国际大都市,并依托大都市,构建都市经济圈。目前,国家政策和规划导向鼓励都市圈建设,鼓励发展大都市。杭州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郑州都市圈等建设成绩显著。依托大都市,打造都市圈,已成为我国下一步城市发展的主导形式。因此,大环境对宁波建设大都市十分有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中心城市功能还较弱,不能对周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集聚,也难以为周边城市提供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